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閩北民企,成長為我省的奶業「龍頭」,躋身中國奶業20強。偏居一隅,卻逆勢飛揚,靠什麼?
長富法寶
東南網12月8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詹國兵 湯文娟 實習生 陳昕)20多年來,長富牛奶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閩北民營企業,如今成長為我省的奶業「龍頭」,佔據我省巴氏鮮奶近90%的市場份額,巴氏鮮奶每日配送超百萬戶,產業鏈就業2萬多人,2017年入庫稅收5000多萬元,躋身中國奶業20強。
近年來,在國內奶業同質化競爭激烈、國外奶製品大量進佔國內市場的嚴峻考驗下,偏居一隅的長富能逆勢飛揚,成長法寶究竟是什麼?記者進行了探訪。
差異化品牌戰略
「縱觀閩北,今天依然是國內外同行業翹楚的南孚電池、太陽電纜等大公司都是靠品牌立足。長富也是這樣,靠打響巴氏鮮奶品牌大步前行。」福建長富乳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蔡永康說。
創建於1998年的長富也曾走過一段彎路,陷入同質化競爭等困境。2003年開始,長富進軍全國市場,跟蒙牛、伊利等全國龍頭比拼常溫奶製品,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全國乳業的格局並沒被長富打破。從2008年開始,痛定思痛,長富做出調整,開始走差異化發展路線,進軍巴氏鮮奶領域。
「常溫奶保質期長,卻以破壞牛奶活性營養為代價,巴氏鮮奶保質期短需冷藏,但最大程度保存原奶的活性營養,歐美發達國家95%以上喝巴氏鮮奶。」蔡永康說,前路既明,公司連續舉辦9屆巴氏鮮奶論壇,今年8月還承辦第二屆中國優質乳工程巴氏鮮奶發展論壇,推廣巴氏鮮奶的消費理念。
在長富工廠車間,記者見到巴氏鮮奶最新生產線。據講解員介紹,2016年,長富從國外引進最先進的巴氏鮮奶生產線,這條全新的生產線擁有精準的溫控系統,使長富巴氏鮮奶殺菌溫度為72℃~80℃,殺菌時間為15秒,最大程度保留牛奶的天然活性營養物質。目前,長富的巴殺工藝已成為我國行業發展的標杆,全國慕名前來取經的乳企100多家。同時,長富建設國內區域性乳企全程冷鏈最完整體系,確保牛奶處於全程2℃~6℃的冷藏保鮮狀態,並配建國內最完整的入戶配送服務體系,實現3小時網格化管理。今年8月,長富成為全國首家通過中國優質乳工程「四全」(全牧場、全巴殺線、全品巴殺奶、全冷鏈)複評審的企業,至今還是唯一的一家。
創新不停歇。在巴氏鮮奶基礎上,針對市場消費新需求,去年長富新推出一款活菌型乳酸菌飲品「長富吃活菌」。結合冷鏈運輸優勢搶先布局,在福建市場率先起步,銷量迅速提升。
「能保留下來的產品,都擁有自己的獨特魅力。」蔡永康說,緊緊抓住「天然活性營養」這一核心產品價值,用工匠精神發展巴氏鮮奶,目前巴氏鮮奶高峰期日均銷量超300噸,位居國內前三。
全產業體系
僅靠一瓶奶,並不足以讓長富很快脫穎而出。如何將二產連結三產,2015年,長富開始實施體驗營銷戰略,以「工廠+旅遊」的形式培育企業新增長極。
「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希望新一代民營企業家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人艱苦奮鬥、敢闖敢幹、聚焦實業、做精主業的精神,努力把企業做強做優。還要拓展國際視野,增強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蔡永康說,觀光工廠是一種將傳統工廠與觀光旅遊有機結合的新型工業旅遊方式,以工廠生產設施、生產流程、工人作業等工業生產風貌作為旅遊項目,配以相應的解說、導覽、DIY體驗等服務,讓遊客獲取觀光、休閒、科普、手工製作、購物等多元化體驗。緣此,長富拉長產業鏈,以透明工廠的戰略讓工業與旅遊相得益彰,讓綠色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與國內眾多乳品企業不同,長富開創「先奶源、後市場」的發展模式,在武夷山脈建設30多個規模生態牧場,這些牧場成為工業旅遊的「先手棋」。位於南平延平區南山鎮長富第十四牧場,周邊林木蒼翠,山下不遠處還有一大片綠色有機蔬菜基地,全國首創「牛糞固液分離+厭氧沼氣+好氧排放」三段綜合糞汙處理工藝,固體牛糞應用生物發酵技術作為奶牛的生物床墊,沼液用於灌溉蔬菜、牧草等配套種植,實現養殖汙染物零排放,形成「牛—沼—草、果、蔬—牛」的生態農業養殖模式。「奶牛主食吃的是天然草料,搭配進口的苜蓿乾草做輔食,還有西瓜等水果餐,給遊客展示不一樣的牧場環境。」牧場負責人說。
目前,長富觀光工廠項目已投入1200多萬元,完成品牌體驗館和生態示範型觀光牧場兩大主體觀光區域建設,在觀光牧場和生產車間都設置供參觀用的玻璃幕牆,讓遊客見證長富牛奶從源頭到加工再到全程冷鏈運輸的全過程。「既擴大品牌影響力,又培育旅遊產業鏈條,效果很明顯。」蔡永康說,觀光工廠已接納福建省內、江浙、廣東區域消費者前來體驗參觀600多場次,參觀人數超3萬人次,帶動延平區旅遊、歷史文化教育、餐飲住宿業的共同發展,成為南平市重點打造的標準化工業旅遊項目。
「不能一味想著玩跨界,應專注於怎麼做大做強現有的產品。下一步,長富將堅持系統化發展方向,持續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質量,在生態農業養殖模式上,調整種養結構,發展循環經濟。」蔡永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