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8日消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必須毫不鬆懈,持續加力,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龍頭乳企,伊利集團率先響應國家政策,積極探索實踐產業扶貧發展之路,助力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9月18日,由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主辦,中國社會責任百人論壇承辦的《企業扶貧藍皮書(2020)》發布會暨企業精準扶貧高峰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召開。伊利落實潘剛董事長提出的「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實踐,入選「企業扶貧優秀案例」。這已經是伊利第3次入選,精準扶貧再次獲得政府部門和權威機構的高度認可。
論壇以「集眾志決戰脫貧聚眾力決勝小康」為主題,國務院扶貧辦、國務院國資委、全國工商聯相關領導出席藍皮書發布會。《企業扶貧藍皮書》是在我國扶貧工作進入脫貧攻堅關鍵階段背景下,由中國社科院推出的聚焦企業扶貧的權威研究報告,2020年是連續第5年發布。入選案例是從數百個國內優秀精準扶貧企業案例中精選出來的,在精準性、有效性、創新性、可持續性和可複製性等五個方面較為突出。伊利從中脫穎而出。
伊利精準扶貧實踐獲評「企業扶貧優秀案例」(主辦方供圖 央廣網發)
多年來,伊利逐步摸索出了「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持續落實潘剛董事長提出的「黨建引領、產業帶動、精準發力、全面脫貧」十六字方針,以黨建工作引領扶貧工作,結合貧困地區的產業特徵,通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帶動貧困群眾拔掉「窮根」,同時積極開展教育扶貧、就業扶持等,實現「精準滴灌」,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最終實現全面脫貧和不返貧的目標。
據悉,伊利深入「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注重在甘肅武威、寧夏吳忠、河北張北、黑龍江林甸等地的產業布局。
在甘肅省典型的「插花型」貧困縣武威市涼州區,伊利投資約21億元建設「武威伊利綠色生產及智能製造項目」,輻射帶動相關產業6000人就業,「產業帶動」效應更加明顯,帶動總投資可達80億元的配套項目,全部建成投運後,將形成年產值約150億元的產業集群,帶動養殖、種植、飼料加工、包裝、冷鏈物流等行業快速發展。
武威伊利綠色生產及智能製造項目開工(主辦方供圖 央廣網發)
在寧夏脫貧主戰場之一的吳忠,伊利從2010年累計投入超過30億元建廠,精準幫扶當地6000家養殖戶。針對吳忠不同群體的需求,提供了個性化的扶貧方案,「伊利營養2020」精準扶貧項目走進吳忠市,為紅寺堡第二小學的孩子們送去72000盒學生奶的營養與關愛;捐贈5萬元支持同心縣韋一村貧困戶危房改造入住。
在國家級貧困縣黑龍江林甸,伊利投資約23億元建設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最大的高端液態奶生產基地,年均納稅額近1.8億元,新增就業約3000人,林甸副縣長田大文說「近年來,林甸縣依託伊利集團入駐,大力發展乳製品行業,不僅逐步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更成為乳業大縣,乳業作為第一大產業完全是伊利拉動的。」
黑龍江林甸液態奶生產基地(主辦方供圖 央廣網發)
伊利「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正在讓更多的地區、更多的群眾走在了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中國社科院教授鍾宏武指出,伊利「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不僅引領了乳製品行業的精準扶貧,也為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產業基礎和人才基礎,是產業扶貧的典範企業。未來,伊利將發揮好龍頭企業在脫貧攻堅中的引領帶動作用,為脫貧攻堅注入源頭活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將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從根本上推動實現「伊起小康」,讓脫貧群眾邁向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