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
1、材料指標
1)砂加氣混凝土砌塊:強度等級為A3.5(立方體抗壓強度≥3.5Mpa),體積密度等級為B05(幹體積密度≤500kg/m3);用M5水泥砂漿或Ma5專用粘結劑砌築。 砌體材料應符合《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GB 11968-2006 和《蒸壓加氣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JGJT 17-2008。
2)蒸壓水泥磚:材料強度MU10,用M10水泥砂漿砌築,容重不大於18KN/m3。
3)鍍鋅鋼絲網:實測眼目規格為不大於10mm×10mm,鋼絲絲徑為0.7mm。
4)耐鹼網格布:質量為120g/m2以上,經緯度4-5根/25mm。
5)拉結筋:使用HRB235鋼筋,直徑Φ6。
6)固定片:24*6*1的L型鍍鋅連接片、20cm*4cm*1cm的L型鍍鋅;連接片。
2、加氣塊生產廠家:砌體材料應選用經過萬科考察入圍的大廠(年生產能力大於20萬立方)。
3、進場驗收:材料進場時必須有出廠合格證及性能檢測報告,以1萬塊為一個檢驗批。檢測報告應包括抗壓強度、乾燥收縮值、抗凍性、導熱係數、外觀質量、塊型尺寸等檢測數據。
4、齡期要求
施工時所用砌塊的齡期至少在一個月以上;出廠前存放15天以上,砌塊進場至上牆之間的現場堆放時間不少於15天。在加氣塊上應用毛筆作進場日期標記,並做標識牌,註明進場日期以及檢驗情況。砌筑前施工方應向監理和甲方報檢,核實是否符合齡期要求。
5、材料堆放
材料的堆放場地時應有防雨和防浸泡措施,地面應有排水,上有遮蓋。 材料進場以後,應按照不同的生產日期、規格分別堆放整齊。加氣塊堆放要注意安全穩定,高度不可超過兩米。 轉運過程中嚴禁拋擲和傾倒,防止撞傷砌塊。
二、牆體布置與構造要求
1、門垛
與混凝土牆、柱相連的小於10cm的門垛應與混凝土柱一起澆築。大於10cm的進戶門、陽臺門及窗洞口端頭,使用預製塊和定尺加工砌塊補砌,厚度同牆體。
2、構造柱
1)構造柱的構造要求:構造柱的截面尺寸為牆厚×2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0。 構造柱的縱向鋼筋為4Φ12,箍筋Φ6@250。 構造柱與牆體連接處的砌體宜留馬牙槎(先退後進)。 必須先砌牆,後澆構造柱。
2)構造柱的布置: 寬度大於2m的洞口的兩側; 長度超過2.5m的獨立牆體的端部; 當牆體長度超過5米時,應在牆體中間設置構造柱; 外牆轉角應設置構造柱; 自由端外牆端部; 懸挑結構上砌體的端部、轉角和不大於3米距離 其他設計及規範要求設置構造柱的部位,構造柱推薦先行施工(底部用3cm擠苯板隔離,抹灰前期清除擠苯板,用細石混凝土塞實)。
3、獨立牆肢
當兩端無約束的獨立牆肢(如窗間牆)的寬度小於600mm,而其後面又無橫牆時,兩端需設置構造柱。
4、底磚
牆體底部200mm範圍內,採用蒸壓水泥磚砌築,底磚實際高度可根據模數進行調整,灰縫必須飽滿且必須勾縫,豎縫必須灌實,不得虛鋪。 建築物正負零以下基礎部分使用蒸壓水泥磚或按設計要求。
5、混凝土導牆
有防水要求的廚房、衛生間、陽臺、露臺、上人或非上人屋面、管道井、空調位、外牆線條、外牆、地下室設備房、地下功能房和贈送業主地下室等部位周邊設置混凝土導牆。具體做法詳見相關說明。
6、拉結筋
1)牆體每400-500高(二層砌塊)設置拉結筋。拉結筋為2Φ6,長度≥70cm,末端設90度彎勾。
2)要求施工方採用預埋的方式設置拉結筋。如施工方自行選擇使用植筋方式設置拉結筋,則必須保證植筋牢固可靠。 植筋深度必須滿足規範及設計要求,且不得小於60mm。
7、圈梁
高度超出4米時,在牆高中部設置與柱連接的通長鋼筋水平圈梁,儘量與門窗過梁拉通,圈梁與牆同寬,高為200mm,縱向配筋4Φ10,箍筋Φ6@250。
8、窗臺梁
窗臺處設置通長鋼筋混凝土窗臺梁。 窗臺梁不小於120mm厚C20混凝土,內配3Φ10鋼筋,分布筋為Φ6@250。 窗臺梁鋼筋的埋設要求同拉接筋。
9、灰縫
專用粘結劑:1--3mm; 水泥砂漿:12--15mm;灰縫飽滿度大於90%; 隨砌隨雙面勾縫,內凹1-3mm。
10、上牆砌塊
碎磚:砌塊的切割必須使用專用機械,破碎的、開裂的、不規則的砌塊嚴禁上牆。混砌:嚴禁將不同出廠日期、或不同強度等級的砌塊混砌於同一道牆上,加氣混凝土砌塊也嚴禁和其他磚、砌塊混砌。底磚、頂磚使用不視為混砌。錯縫:砌塊上下層應錯縫搭接,搭接長度不小於塊長三分之一,不小於200mm。
11、頂磚
砌築至接近上層梁板、板底約150mm,頂磚壓頂待下部砌體沉縮,間隔時間大於7天後,用蒸壓水泥磚斜砌擠緊,磚傾斜度為45-60度左右,砂漿應飽滿,端頭應採用三角形成品頂磚收頭砌塊,或三角形混凝土預製塊。
12、門窗安裝
外牆門窗,寬度小於2m時須在門窗洞兩側砌體內預埋為安裝門窗用的混凝土(C20)塊,以便固定門窗框。混凝土塊寬度同牆厚,高度應與砌塊同高或砌塊高度的1/2 且不小於200mm,最上部(或最下部)的混凝土塊中心距洞口上下邊的距離為150~200mm,其餘部位的中心距不大於400mm,且均勻分布。寬度大於2m時,門窗兩側設C20細石砼構造柱。入戶門按此要求執行。
13、後砌牆體
管道井牆體:應待管道安裝檢測完畢後砌築,拉接筋應預留。
14、牆內箱體
應在牆體砌築時預留牆內箱體位置,不應在砌體完成後開鑿。 箱體安裝完成後,背部掛鋼絲網片用細石混凝土灌實。
15、穿牆孔洞
所有的牆面孔洞必須預先留設,不得在完成牆體後打鑿。外牆為砌體時,為保證穿牆套管節點的防滲漏效果,在管道位置必須用預製混凝土塊代替砌塊。應避免在砌體牆上直接開洞。預製混凝土塊強度等級C20,寬同牆厚,長、寬減去套管尺寸後均不小於200mm,並符合砌塊模數,孔洞裡高外低,高差不小於20mm,在抹灰前預製塊周邊應掛網處理。 如因變更等原因需後開的穿牆孔洞,必須使用專用成孔器開孔。
16、鋼絲網
1) 牆體和混凝土梁柱結合部位:300mm寬鋼絲網,每邊寬度不小於150mm
2) 暗埋管線的孔槽處在基體上掛鋼絲網,每邊寬度不小於150mm;
3) 豎向管線較集中處,可以在砌築時留槎,以後安裝完成後用細石混凝土填塞密實,滿鋪鋼絲網,並伸出混凝土與砌體交界處150mm。
4) 外牆滿鋪鋼絲網。
三、現場施工準備及施工工序要點
1、圖紙深化—砌築小樣圖
(1)在大面積砌築施工之前編制各戶型砌築小樣圖和排磚圖,砌築小樣圖中包括砌築階段開間進深尺寸、外門窗洞口及室內各門窗洞口尺寸,窗臺壓頂標高。排磚圖中,明確各牆體、洞口處通過施工過程中利用灰縫寬度控制提升砌築牆體觀感質量。(2)甲方、總包、監理單位對砌築班組針對小樣圖和砌築各工序要求進行技術交底,並明確各單位質量控制職責和驗收環節,並做好交底記錄。(3)砌築小樣圖、排磚圖必須貼置於對應戶型內。排磚圖及砌築小樣圖範本見下圖:
2、現場放線
由基準控制線,引出砌築軸線、邊線,並距離牆體邊線牆體 30~50cm 引出檢測和恢復控制線。砌築時必須採用雙線控制,管井、門洞等部位必須彈控制線。總包單位與監理單位共同對控制線的準確性進行覆核。依據這些控制線進行砌築作業。
彈砌築雙控制線。
管道井、煙道也須設置雙控線。成品煙道和水電預留孔,在結構施工階段,須放線定位。
門窗洞口放線定位:通過將控制線引到梁、牆、地面進行洞口定位。
3、砌筑前準備
專用粘結劑:使用時,按照每百公斤膠泥乾粉加水25~30公斤進行配製,不須加任何助劑,用機械攪拌均勻成厚糊狀,不得有生粉團,攪拌時間不少於3分鐘。放置5-10分鐘後,隨拌隨用,拌勻的粘結劑應在3h以內用完,溫度超過30度應在2h以內用完。
砌塊集中堆放、集中加工:砌塊從廠家運到工地後,集中堆放場地必須做到「上蓋下墊」,即:在上方採用搭棚的方式,棚的外簷超出砌塊外邊至少1m,有效防雨;下方採用方木+模板鋪平臺,平臺高出周邊至少10cm,並能有效排水。
砌塊集中切割:建議設置砌塊集中切割場地(防塵、防噪),並使用專門機械進行切割。
砌塊場地內運輸:必須專門製作方正實用的運輸小車,以有效控制破損率。運磚車尺寸為:長1300mm×寬500mm×高800mm,最多每車運輸12皮200 mm×200mm×600mm尺寸的加氣塊。嚴禁採用翻鬥車。
將排磚小樣圖張貼於現場:將洞口左右、上下定位表達清楚,經監理和甲方確認實施。排磚圖張貼到現場。
設置二次構件集中加工區:集中加工過梁、窗臺板、空調孔預製塊、門窗洞口邊預製塊。(推薦使用定型鋼模,提升預製塊品質)
植牆體拉結筋:立皮數杆定好位後,填充牆應沿鋼筋混凝土牆或柱全高不超過500mm設置2Ф6拉結鋼筋。拉結鋼筋宜根據皮數杆的標識後置於灰縫所在位置的混凝土牆柱上。埋設在牆體內的水平拉結筋應預先在砌塊的水平灰縫面開設凹槽,(槽寬、深度比鋼筋大15~20mm),置入鋼筋後,應用膠泥填實至槽的上口平。
牆體連接片:每隔400mm高或兩皮砌塊設L型鐵件連接;L型鐵件與砌塊牆用3個長度大於等於50mm鐵釘固定,與砼柱、剪力牆用3個長度大於等於27mm射釘固定。10cm厚的牆體採用20cm(長)*4cm(寬)*1cm(厚)的L型鍍鋅板,20cm厚的牆體24*6*1的L型鍍鋅板。砌塊牆與混凝土柱、剪力牆交界處設置加強網。
4、施工工序要點
4.1基本工藝流程 砌築工程嚴格執行工序流程管理,前道工序未完成驗收,後道工序不得施工。監理前後工序需進行旁站驗收記錄。工序如下:
清理基層→施工放線→砌塊排列圖、立皮數杆→導牆施工→拉結鋼筋或拉板設置→首次1.5m高度或窗臺標高砌築→安裝窗臺板→上部砌塊砌築→安裝過梁及構造柱→頂塞縫→清理驗收
4.2工序間歇要求
(1) 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的齡期不應少於30天。
(2) 每次砌築高度不應超過 1.5m,距上一批間歇時間不小於24h。
(3) 砌築完後至頂部塞縫間歇時間不小於7天。
(4) 頂塞縫完成至抹灰間歇時間不小於14天。
砌筑前清潔檢查:用毛刷清理砌塊表面浮砂(塵),處理乾淨後再鋪水平、垂直灰縫處的膠泥。
砌築第一皮砌塊前:應先用水潤溼地面,再用膠泥找平,厚度5~10mm,調整好第一皮砌塊的水平高度。
砌築第一皮砌塊時:先在膠泥墊層上根據位置控制線和垂直度進行調整,位置準確後在砌塊底面水平灰縫和側面垂直灰縫滿塗膠泥後進行砌築。
水平和垂直度控制:每皮砌塊砌筑前先用靠尺檢查下皮砌塊表面(鋪漿面)的平整度,不平整處用磨砂板磨平,砌築時需用水平尺和橡皮錘時時控制平面的水平和立面垂直度。
砌築每皮砌塊1:先在下層砌塊上表面用刮勺均勻刮塗膠泥,並在砌塊側面灰縫處刮塗膠泥。
砌築每皮砌塊2:上牆後,用橡皮錘輕擊砌塊,校正水平度與垂直度。橡皮錘的敲擊應先從砌塊的頂部向裡敲,然後再水平方向壓實,使膠泥能從灰縫中溢出,達到砌築滿漿的要求,作業應在膠泥晾置時間內完成。灰縫應隨砌隨勾(雙面勾縫),灰縫內凹2-3mm。
砌塊上下皮搭接要求:牆體在平面和轉角砌築時砌塊上下皮應錯縫搭接,其平面砌築時搭接長度一般不宜小於被搭接砌塊長度的1/3,且不小於200mm。
砌築灰縫控制:粘結劑灰縫厚度為2~4mm。水平灰縫飽滿度要求≥90%,垂直灰縫飽滿度要求≥90%。並及時將溢出的膠泥清除乾淨。
牆體平整度修正措施:牆體砌完後如有不平整的部位,可用鋼齒磨板和磨砂板磨平,使偏差值控制在允許範圍內。
管線開槽1:應使用專用工具並輔以手工鏤槽器,嚴禁錘斧剔鑿。水平向開槽總深度不得大於牆厚的1/4,豎向開槽總深度不得大於牆厚的1/3,應避免交叉雙面開槽。
管線開槽2:敷設管線後的槽用修補砂漿填實,宜比牆面微凹2mm,再用膠泥補平。 線盒按灰餅正確固定後,用石膏砂漿填實並切成八字角。
管線開槽3:水泥釘+銅絲固定管線,固定釘間距不超過300mm。
嚴禁腳手拉結設置在外牆砌塊上:腳手架硬拉結應設置在外牆外表面的混凝土結構上。
強弱電箱處理:管線密集區設置構造柱,箱體區採用專用U型預製砼塊,解決隔音與開裂問題。
構造柱:加氣混凝土砌塊牆體,構造柱與牆體連接處的砌體砌成馬牙槎。馬牙槎應符合設計要求;無設計時,按以下做法:馬牙槎高度不宜超過 300mm,槎口深度≥150mm,自底向上,先退後進。澆築構造柱混凝土前,必須先通過與構造柱相連砌體的垂直度、平整度的驗收,驗收合格後,方可進行澆築;採用對拉螺栓固定模板,螺栓應從構造柱內部穿過,不得在砌塊上鑿孔。不得採用穿鐵絲的方式固定模板。
窗臺壓頂:可設置現澆鋼筋混凝土窗臺壓頂,板帶的厚度不小於120mm,寬度同牆厚,每邊深入≥200mm(不足200mm的通長設置);採用C20細石砼澆築,縱向配筋為3Φ10,箍筋為Φ6@250;通長現澆鋼筋混凝土板帶應一次澆築完成。
過梁:洞口寬度小於600mm時,可採用 30mm厚M10水泥砂漿內設2Φ8的鋼筋過梁,鋼筋應埋入砂漿中,錨入洞口兩邊砌體不小於 250mm。洞口寬度大於600mm時(包括臨時施工洞口),應設置鋼筋混凝土過梁,過梁的截面尺寸、配筋、支座長度應根據洞口寬度按設計要求採用。當採用預製鋼筋混凝土過梁時,支座處砌體頂部應找平,安裝時應坐砌砂漿。洞口過梁搭接長度不小於250mm。
頂塞縫:砌體頂部與梁板之間預留30~50mm 空隙。分兩次嵌填密實;嵌縫前清除浮灰,第一次用C20 細石微膨脹混凝土填塞,兩側留出20mm,待砼初凝後,再用防水砂漿嵌縫壓實。
圈梁:牆高≥ 4m 時,牆體半高處應設置端部與結構構件連接且沿牆全長貫通的鋼筋混凝土水平圈梁。當圈梁在門窗洞口處切斷時,洞口上方過梁的截面和配筋不得低於圈梁的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