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淮北市共青團"↑免費訂閱本刊
徽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它以古徽州菜餚為代表,由皖南、皖江、皖北、合肥、淮南五大風味構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域特色。說起安徽的代表菜,你吃過幾道呢?小編,還不趕快上菜
好嘞,得令
葡萄魚,安徽省漢族傳統名菜,淮北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盛產葡萄。早先用於釀酒,唐代即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著名詩句。在葡萄美酒的啟迪下,廚師獨具匠心,經過多次實踐,「葡萄魚」脫穎而出。
點評:葡萄魚是以青魚為原料,配釀酒的葡萄原汁,仿整串葡萄形狀製成。橫放在盤中,「葡萄」粒粒飽滿,表皮鬆酥、肉質細嫩,甜酸可口,香味濃鬱,乃淮北傳統名饌。
如果咱大淮北的這道代表性徽菜,你都沒吃過,那你就別往下看啦。公元一九九四年春,徐州漢楚王墓出土一泥封陶盆「符離丞印」,封記可見,其內雞骨架安好。經鑑,乃「符離集貢雞」即符離燒雞兩千年歷史有餘。並與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錦州溝幫子燻雞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雞」
點評:此雞肉爛脫骨,肥而不膩,鮮味醇厚,齒頰留香,倆字「好吃」!
還是那句話,離咱這麼近又這麼出名的符離集燒雞你都沒吃過的話?!不許接著看!相傳北宋末年,方臘率領起義軍在歙州與宋王朝官兵交戰,因寡不敵眾,被困齊雲山獨聳峰,方臘見山上有不少水池,魚蝦頗多,便心生一計,命令義軍士兵把魚蝦捕出投向山下,用以迷惑敵人。山下宋軍將領見此情景,誤認為山上糧草充足,圍之無用,便下令撤軍而去,義軍從而得救。當地百姓為了紀念方臘便發明了這道菜。
點評:此菜造型奇特,口味多樣。鱖魚在盤中昂首翹尾,有乘萬頃波濤騰躍之勢,是不可多得的黃山佳餚。
楊梅圓子是徽州典型的傳統肉類名菜。因為此菜的色、形與當地楊梅酷似,再加上烹調時以楊梅汁或楊梅醬調味,故名「楊梅圓子」。
點評:其形狀本就讓人心動,再加上其口味酸爽,實在讓人愛不釋手。
明朝初年,徽州紳士將此菜作為貢品,進貢給朱元璋皇帝,深得其好感,嗣後即為珍品。早在八百多年前,「清燉馬蹄鱉」和「火煲果子狸」就作為徽幫烹調特色的代表作品,併名為「歙味雙壁」而著稱於世。
點評:湯汁清醇,肉質酥爛,裙邊滑潤,肥鮮濃香。
此菜選用果子狸(又稱玉面狸,牛尾狸)為原料,採用微火長時間燉製而成。據《徽州府志》記載,歙州學士在回答宋高宗提問時,即以梅聖俞詩句「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鱉」對之,由此可見在八百多年以前,此菜就聞名天下。
點評:細火慢燉必出精品,這火煲果子狸的口味必然不凡。不過果子狸如果是野生的,小編勸你莫吃!莫吃!
相傳是當年某徽商坐船回家探親,因為路遠天熱,攜帶的鱖魚未保存好發臭了,妻子賢惠捨不得丟棄,用濃油赤醬處理了一下,沒想到歪打正著,發臭的鱖魚經過料理,味道竟然好極了!現在吃徽菜,臭鱖魚必點!
點評:此魚如臭豆腐、榴槤一樣,愛吃的人是聞著臭,吃著香。不愛吃的人,聞著臭,吃……是不會再吃了。
問政是徽州的一個山名,此山的竹筍,質地鮮嫩,在杭州做生意的徽州老闆,都好吃問政山筍。但此菜對火功要求特別高。為此,每到春筍破土的時候,他們的家人都要起早把山筍從地裡挖上來,然後裝船沿新安江而下,在船上做,船至杭州,打開砂鍋,火候剛好,筍子的味道,跟在家裡吃一樣。
點評:筍經燒燜則入味透、質脆嫩,再配上香腸、香菇等混合芳香,想想都覺得饞!
相傳朱元璋幼年時有地主家長工心疼他家貧,偷偷拿豆腐給他,有次因為幾日沒拿導致豆腐長毛,朱元璋拿回去用油煎了竟發覺十分美味,後來他當了皇帝就命人製作這道菜。
點評:鮮醇爽口,氣味芳香,用來形容這道名菜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相傳在清朝乾隆皇帝入江南時,偶遇一位老農從田中抓出一條形似蛇的東西,問其名,方得知為鱔。後經老農邀請,乾隆來其家中品嘗,當菜端上桌時,乾隆突問其菜名,老農一時無所答,但他望著盤中鱔魚似「馬鞍石橋」,於是便稱之為「燒馬鞍橋」,後得乾隆高度評價聞名於天下。
點評:此菜色潤,魚肉酥透,味鮮醇。喜歡吃黃鱔的朋友,不可錯過!但是,如果你和小編一樣不愛吃甚至害怕,那就不要吃啦。
蛋餃是徽州傳統風味小吃系列,按當地的風俗來講,每年農曆臘月底,為了迎接新春,每家每戶都要做蛋餃,因為蛋餃色澤澄黃,是富貴的象徵。
點評:吃了蛋餃就意味著來年交好運氣,安徽人過年都要吃這口!
相傳李鴻章訪問歐美,到美國就叫使館的廚師用中國徽宴請美國賓客,因中國菜可口美味,連吃幾個小時洋人還不肯下席。此時菜已吃完,李鴻章命人把撤下去的殘菜混在一起加熱,洋人嘗後連聲叫好,便問菜名,李鴻章一時答不上來,只是說:"好吃多吃!"豈料歪打正著,"好吃多吃"與英語雜燴(Hotchpotch)發音相近,後來此菜便被命名為"李鴻章雜燴"。
點評:小編雖沒吃過,但覺得肯定也好吃。
相傳朱元璋小時候家裡窮,他給人家放牛,但是東家不給他吃飽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的時候,便捉起野鴨子了。他們不敢帶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來燻烤。有時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裡,等第二天扒出來,鴨肉又香又爛,好吃極了。後來,這一做法在民間流傳開來。
點評:鴨肉吃了不胖,還能解饞,光憑這一點,都動心了對不對?
傳說是由民間流傳的「八仙過海」故事演變而來。一次,八仙在山東蓬萊閣趁著酒興,各自拋出寶物,漂過海去。廚師們別出心裁,則把菜餚八種配料喻為「八仙」所使用的八種寶物,招徠顧客。
點評:實在沒吃過,不知道具體味道咋樣。
淮南王劉安為求長生聚八公談仙論道,煉丹配料時不慎將石膏掉進乳白色的豆漿裡,不一會,奇蹟出現了,只見純白的豆漿逐漸凝成絮狀,繼而成了鮮嫩柔滑的豆腐。
點評:作為半個淮南人的小編,一句話告訴你八公山豆腐如何,那就是「好吃的沒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