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日 春意漸濃,「貓兒冬」的人們也有了出遊的打算。不過先一步踏青的人們,也發現春色中的一絲不和諧--京城各大公園中,都有高高低低的欄杆,分割著美麗的風景。欄杆的設置,雖是為了攔住肆意的腳步,但也擋住了遊客的視線。自律還是欄杆,既考驗管理者,也在考驗賞景人。
頤和園西堤密集的欄杆。
3米欄杆攔不住野泳愛好者。
上午十點,頤和園西堤,攝影愛好者周德慶(音)坐在藻鑑堂湖畔,一手揮舞驅趕著飛蠅,一手端著相機,鏡頭對準湖面對岸的山景。
略有灰霾的天,讓周德慶有些興趣索然,他更想拍攝的景色也沒有出現--就在幾天前,十數隻白天鵝飛臨頤和園,吸引了一眾攝影愛好者。
然而讓周德慶們鬱悶的是,白天鵝更愛落到與藻鑑堂湖僅有數十米之隔的團城湖中。雖然近在咫尺,團城湖卻被近3米高的鐵柵欄攔住,密集的欄杆間距不足一掌,連握著手機的手都難以穿過欄杆,遑論相機鏡頭。
「這樣的情況已經三年了,團城湖這邊有山有水有塔,景色很美,但都被攔住了。」周德慶回憶,在柵欄豎起前,常有遊客和攝影者於頤和園西岸取景。由於團城湖沒有遊船,野鳥也更喜愛在團城湖棲息,可稱頤和園一景:「不過現在遊客還能扒著欄杆縫往裡瞅瞅,拍照是徹底沒戲了。」
某種意義上,第一次來到頤和園的遊客,反而體會不到錯失美景的遺憾。三天前才來到北京的徐先生一家,從未看到過周德慶記憶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在徐先生看來,高聳的欄杆更像是某種「禁令」,有「拒人千裡」之感。
「這麼密的欄杆,確實跟皇家園林的風格不搭,挺突兀的。」徐先生表示,在其他景區遊覽時,他也見到了多種欄杆,這些欄杆大多是為了保護文物或古樹,有些是為保證遊客安全:「我也看到告示牌,說這是為了保護水源,但既然是皇家園林麼,可以用漢白玉的,或者木質的欄杆吧,古色古香一些。」
徐先生口中的「保護水源」,正是團城湖柵欄的豎立初衷,據頤和園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表示,團城湖是北京市民的水源地之一,因此水質保持尤為重要。但在欄杆豎立之前,經常有野泳愛好者進湖遊泳,為了保護團城湖水質,也為保證野泳者的安全,公園才不得已豎立了鐵質欄杆。至於欄杆為何要設置成如此密度,工作人員表示亦屬無奈:「稍微矮一點的欄杆就會被翻過去,如果寬了,也會有人鑽進去。」
公園工作人員的說法,也得到水務部門的印證,團城湖閘管理站工作人員表示,即便不考慮水質問題,團城湖水深可達到8米,對野泳者的安全也有很大威脅:「勸根本勸不過來,只能攔上。」
然而高聳的欄杆,並未阻擋住所有野泳者,全長2.4公裡的柵欄,還是讓野泳者找到了突破口——一處地勢低矮處,柵欄的高度降低了許多,柵欄頂部起到防攀爬作用的尖狀物也不知何故消失。由此一來,這段柵欄就成為野泳者們出入團城湖的翻越對象。
「管理部門發現了(野泳者),可以罰款,可以扣他的票,還可以叫媒體來嚗光,總比修柵欄強吧。」頤和園附近的居民馬先生建議,柵欄並不是解決野泳者的最好辦法,管理部門還應加強巡邏監管,「柵欄一立,園林的風貌全都給破壞了,這責任誰擔得起?」
「保護水源這個理由,相信大家能夠理解。但希望公園也能考慮到遊客的需求,能不能設一塊地方沒有欄杆,讓大家觀景、拍照,實在擔心,就多一個人巡邏也行。」周德慶說。
頤和園萬壽山半山腰,時不時就能看到綠色的護欄。若想拍山下的景色,也常常會被這些綠色護欄所擾。護欄的設置,看似是為了防止遊客墜落。不過時斷時續的護欄,能否起到作用則是未知數。
「遊客也不傻,這樣的護欄沒什麼實際作用,不如取消,或者改成籬笆也好看一些。」過路的遊客,如此建議。
17孔橋邊的銅牛,共圍了兩層欄杆。古銅色的外圍欄杆,已在人們倚靠下變得發亮。即便隔了兩層欄杆,仍有遊客試圖用手撫摸銅牛,「沾沾牛氣」。
中山公園中相鄰的兩棵古樹,在圍欄方面竟有些「差別對待」,即便是每日來公園鍛鍊的老人,也並不知曉圍欄的標準:「說起來也是個小事兒,不過有不少人都是用這欄杆壓腿,實在不太雅觀,還不如把圍欄都撤了。」
「保護文物、愛護欄杆」,看著這樣的告示牌,遊客陳先生表示有些煞風景,「不太尊重遊客,透著遊客都素質低的意思。還翻譯成外語,讓外國遊客看了也不好啊。」陳先生建議,公園內確屬需要保護的文物,最好的辦法還是豎立與文物風格相近的告示牌,而不是用欄杆圈起。
欄杆也有無奈,中山公園社稷壇(既「五色土」)的圍欄最有體會。據媒體報導,2014年12月,一位女遊客在拍照時,竟然翻越欄杆,跑到社稷壇中央取下一捧土,裝到塑膠袋中,隨後與同伴有說有笑地離開。
「靠欄杆去攔人,還是老思維了,對於絕大多數人沒必要,真碰上少數奇葩,也管不住。」遊客李昂建議,景區應該從理性引導加嚴格管理的方向入手:「違規的人要重罰,尤其是破壞文物的。但對於其他遊客,應該給予信任,相信大家能夠自律。」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主筆:吳楠 實習生: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