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邊檢站供圖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10日電(周曉東 葉真於 陳靜) 10日5:30,一輪紅日呼之欲出,隨著一聲悠長的汽笛聲響,馬爾他籍「阿拉伯內夫德」輪靠泊洋山港,這是洋山港開港15周年當天迎來的首條外輪。
從2005年11月30日第一艘新加坡籍「彩虹石」號輪到今日入境的「阿拉伯內夫德」號輪,累計1.97億多個貨櫃在這裡吞吐中轉。據洋山邊檢站統計,開港以來該站累計查驗入出境(港)船舶12.07 萬餘艘次,入出境(港)人員2863.6萬餘人次。十五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的小漁村已成長為世紀大港,躋身世界強港之列。
現在的洋山港岸線延綿8公裡,一手牽著長江,一手連著世界,88臺橋吊一字排開,吸引了馬士基、地中海、達飛、中遠等20家全球知名航運公司,開通了洋山港至歐洲、地中海、美洲、澳洲等80多條主要航線,通達世界109個重要港口。
從浩瀚長江走到蔚藍大海,20世紀90年代中期,跳出上海看上海的宏大視野最終聚焦到了位於浙江嵊泗的小洋山島,在浦東開發開放湧動的春潮聲中悄然甦醒。2002年4月8日,從洋山港配套工程東海大橋陸上引橋打下第一根樁開始,開山築路,跨海鋪橋,小洋山島歷經滄桑巨變。中國首個在海島建設的港口、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巨額投資、遠離陸域、孤懸東海,曾幾何時,人們對建設洋山港既充滿期待又抱有幾分觀望。但開港十五年來,洋山港不斷用實力證明遠見卓識和價值所在。2010年,洋山港一二三期實際吞吐量達1010多萬標箱超過930萬標箱的設計吞吐量,2020年前11個月已達1850.6萬多標箱。2017年底,全球最大的單體自動化碼頭洋山四期開港,助力上海港貨櫃吞吐量連續四年達到4000萬標箱。2020年洋山四期吞吐量預計突破初期400標箱的設計吞吐量,鞏固了上海港作為全球最大貨櫃港的地位,彰顯了建設洋山港的戰略性和前瞻性。碼頭岸線從1.6公裡到8公裡,橋吊從15臺到88臺,貨櫃泊位從5個到23個,數字的集聚和增長產生了吞吐量的質變,2020年洋山港全港吞吐量預計突破2000萬標箱,是開港首年的6.19倍,貨櫃吞吐量在上海港的佔比從14.4%提升到如今的46.3%,碼頭種類從單純的貨櫃碼頭拓展到了包含成品油碼頭、天然氣碼頭的綜合性碼頭。十五年來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奮,在洋山港的助推下,上海港貨櫃吞吐量從2010年起連續領跑全球。
作為口岸查驗單位和移民管理機構,洋山邊檢站因港而生,因勢而為,十五年沐風櫛雨,十五年波瀾壯闊,在洋山港開發開放的浪潮中闊步向前,迎來了一次次華麗蛻變。從建站初期設立專業執勤隊到2018年成立綜合執勤隊,一支一崗多能的全能型檢查員隊伍使口岸查驗流程更加簡便高效,民警一次登輪就能完成入港查驗和面詢等多項工作。從開港之初民警在船舶梯口監護、人工查驗到如今匯聚了指控一體化、智能通訊融合、船舶抵進監控、進港人員定位等智能化管控手段,粗放型的口岸管理已轉變為交互連通的大數據、智能化模式,「科技賦能」使口岸管理更加精準、高效。2017年3月起,洋山邊檢站等口岸查驗單位通過聯合登臨減少多部門重複登臨查驗次數,特別是2019年8月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成立後,大通關在提速,大格局已形成,口岸聯檢單位共開展200餘次聯合登臨,進一步提高了國際航行船舶查驗效率。2018年4月,國家移民管理局成立,改革的動能產生了通關的效能,「數字賦能」助推移民管理更加便民利民,「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將「最多跑一次」升級為「一次都不用跑」。2019年4月1日起國家移民管理局政務服務平臺正式上線,據洋山邊檢站統計,疫情期間,邊檢手續網辦率最高達到93.7%,既為廣大出入境人員提供了便利,也阻隔了疫情傳播渠道。
洋山港建設的步伐繼續向前,2019年2月,上海港與寧波舟山港籤署小洋山港區綜合開發合作協議,吹響了小洋山島北側開發的號角,2020年12月8日,洋山港水公鐵集疏運系統——口岸查驗場地工程開工建設,將助力洋山港深水岸線能力和效率提升,進一步減輕港口負荷壓力。洋山港的建設繼續在擴容、增能、升級,洋山邊檢站等口岸查驗單位將與洋山港建設者一起乘著改革開放的浪湧,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助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翻開新的篇章。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