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崑崙河北岸的納赤臺清泉處在海拔3540米的高寒地區,但一年四季從不會封凍,泉水冷冽、清澈、透明,是崑崙山中第一個不凍泉。
與納赤臺清泉相距上千公裡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滿坪鎮清泉村也有一處泉眼,四季清澈、常年不幹,在那個大多數人飽受乾旱之苦的年代,滋養村裡的百姓,「清泉村」之名由此得來。
2018年4月,曾在納赤臺水文站守望高原的水文人郭曉峰,被省水利廳派駐到民和縣滿坪鎮清泉村任「第一書記」,引領這個因「清泉」得名的村子脫貧致富。兩年來,郭曉峰儼然似大山深處的一泓「清泉」,用他的責任、擔當和仁愛滋潤了當地群眾的心田。
涓涓清泉惠民生
清泉村,有清泉、有青山,乍聽起來像是個詩意的幽靜小村。然而,處於淺腦山地區的清泉村,207戶936人傍山而居,群眾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經濟發展後勁不足,產業結構單一,26戶貧困戶居住分散,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
郭曉峰是清泉村的第二任「第一書記」,面臨著當年年底就要整村脫貧的艱巨任務。於是,他把重點放在了「補短板、強弱項」。
很快掌握了村情的郭曉峰,開始依託「共建活動」,完善和規範了黨建各項制度,並以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推動落實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和扶貧產業發展。
飲水安全是山村的「老大難」問題。2017年,派駐單位省水利廳通過項目支持,在清泉村修建了3座蓄水池以及排洪渠工程,不但使清泉村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還滿足了滿坪鎮及周邊村子的飲水供給。
2018年雨季,山體大面積滑坡影響了飲水管線,吃水再次成為村民的「難心事」。作為水利工程師的郭曉峰第一時間與鎮政府、水管所積極協調,組織村「兩委」現場考察,短時間內重新選擇線路接通了入村飲水管線。同時,完成了6.7公裡的道路硬化。
村裡的貧困戶都發展家庭小牧場,為了養殖發展更有空間,郭曉峰四處奔波,每戶貧困戶4.5萬元的國際農發基金六盤山片區扶貧畜棚項目,在清泉村落了地。
2018年底,清泉村摘掉了貧困「帽子」。
扶貧既要解燃眉之急,又要打長遠基礎。面對後續產業的鞏固發展,郭曉峰思路明確。一方面,繼續激發貧困戶自身發展動力,引導貧困戶堅持「種養結合」擴大種植規模。另一方面,通過「黨建+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通過外商、合作社流轉土地、吸納勞動力帶動貧困戶增收,並讓合作社提供給貧困戶藥材莖葉加工成養殖飼料。目前,合作社種植藥材28公頃。
郭曉峰說,民和縣旅遊資源豐富,如果未來的清泉村能走發展旅遊的路子,農戶在家門口就可實現農產品銷售。
泉水潺潺暖民心
「愛人者,人恆愛之」。惠民實事一一落實,鄉親們對「第一書記」郭曉峰越發有了好感。
2018年8月,民和縣遭遇特大暴雨,清泉村村委會因大量雨水浸灌,地基下陷。在村委會辦公居住的郭曉峰第一時間挨家挨戶查看情況,和村民搶通道路……
身上裹著泥巴、嘴唇乾裂,看著連口水都顧不上喝的郭曉峰,低保兜底戶王花花老人溼了眼角,她勸說郭曉峰搬到自己家來住。怕打擾老人生活,郭曉峰和工作隊隊員住到了鎮上安排的一間宿舍裡。
村子離鎮上很近,但持續的暴雨讓郭曉峰心裡始終無法踏實。王花花老兩口過去痛失兒子,搬過去不僅可以給老兩口作伴,還可以更深入的掌握群眾的想法和生產生活情況。深思熟慮後,郭曉峰把宿舍讓給了隊員,向鎮上申請後搬進了王花花老人的家,並在自己所住的房門口掛上了「村務代辦點」的簡易牌子。
從此,一聲「姨娘」將郭曉峰和「清泉村」緊緊地融在了一起。
那幾日,自來水中斷,為了讓老人吃上乾淨水,跑去找水的郭曉峰連桶帶人摔進了滿是淤泥的河道裡。
郭曉峰有一手好廚藝,有時間他就會從鎮上買上蔬菜、水果,炒上紅燒肉、做上蛋花湯、悶上大米飯,三口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郭曉峰還主動幫老人餵羊、打掃院子。
「書記是城裡來的,但他從不嫌棄,處處關心著我們老百姓。」郭曉峰的付出,王花花老兩口全都看在了眼裡。
扶貧工作擔子重、任務多,村裡的貧困戶居住分散,從早跑到黑,只吃一頓飯、磨破腳是常有的事兒,但不管郭曉峰多晚回家,他的屋子裡燈一直亮著,爐火也很旺。
有一次,郭曉峰加班到第二天早上六點,準備跑去開會時,王花花拿來了一雙布鞋,端來了一大碗熱騰騰的麵條,麵條下面窩著土雞蛋。
「那一刻,扶貧路上所有的苦和累都化作了幸福的淚水。」郭曉峰說,他的幸福源自清泉村的「親人」們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為了不給兩位老人增加負擔,除了置辦夥食,郭曉峰以「代買東西」為由隔三差五給老人「發紅包」。
同吃、同住、同勞動,郭曉峰以「清泉人」自居,走在村頭巷尾,道路、田地、人家,他甚至比村裡人還要熟悉,幫忙拉架子車、秋收……「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郭曉峰成為了「清泉」的一部分,也成為了鄉親們眼中「最可愛的人」。
泉眼無聲湧大愛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
郭曉峰從小在城市長大,但印在記憶深處的是過去老家農村的窮困……扶貧路上,他深切地感受到農民的不易,心中充滿愛的「清泉」。
3月的一天,記者跟隨滿坪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慶鴻走進了清泉村。
硬化的水泥路連接著村內主幹道以及入戶小道,已不再飲用的清泉水潺潺流淌,炊煙漸起,嫋嫋繞村,悠然地拂動著農莊裡外的逸景祥和。
經幡飄揚、窗明几淨,這是低保兜底戶喬著麼的家。「郭書記又來看我了……」被安排到保潔員崗位上的喬著麼打掃完衛生剛回到家,她一邊笑著,一邊利索地從柜子裡拿出了幾個盤子,烤雞、肉片、花卷,還有一把香蕉。但過去,這個家一貧如洗。
「說什麼也要建起這房來!」2018年暴雨過後,喬著麼家的老屋成了危房,面對1.3萬元的資金缺口,郭曉峰一邊聯繫施工隊,一邊想方設法籌集資金,最終蓋好了房屋。後來,又聯繫派駐單位和滿坪鎮黨委政府,為這個家置辦了柜子、沙發等家具。
「政策好、郭書記好,我現在有房住、有肉吃、有新衣服穿……」喬著麼說著便樂了起來,她的幸福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失去兒子、自己從地震中逃生時受傷,貧困戶毛雙登接連遭遇了打擊,但他勤快老實,一心脫貧致富。見到毛雙登時,他正在馴馬。他介紹說,一匹馬前幾天剛賣出去,賺的9000元錢又買了奶山羊回來。現在,共養了6匹馬、7頭牛、16隻奶山羊。
「現在一年能有5萬多元的收入,最感謝的是郭書記。」毛雙登有些激動。原來,去年毛雙登養的9頭待產的牛中毒流產。郭曉峰得知後,第一時間聯繫獸醫站全力救治後保住了大牛的命。後來,他又給毛雙登爭取救助款項和飼草料,毛雙登的產業才得以繼續發展。在今年疫情交通管制期間,飼草料中斷,毛雙登心急如焚。郭曉峰知道後立刻聯繫了鎮長張慶鴻進行協調,最終以「接力」的方式從甘肅買來了兩噸多的飼料。
為了解決老百姓的困難,張慶鴻經常找郭曉峰幫忙。張慶鴻說,郭曉峰是一個勇於擔當、敢碰敢幹,一心為村子的發展謀思路、找出路的「第一書記」,是真正地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裡,辦實事、辦好事的「第一書記」,是全鎮優秀「第一書記」中的典型代表。
匯冰川溪流,集河流融水,納雪山谷地。沱沱河平均海拔4600多米,氣候惡劣,空氣稀薄,被稱為「生命的禁區」。郭曉峰曾在那裡留下了堅實的「水文」腳印。在「清泉」,他的足跡同樣遍布了每個角落。他說,他要一如雪山冰川般堅韌,繼續堅實地走好大山裡的扶貧路……
來源:海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