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又稱稼軒居士。他本應是一個叱吒風雲、縱橫沙場的將軍,奈何生不逢時,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沉迷歌舞享樂。在此背景下,辛棄疾不能戰場殺敵,只能揮毫潑墨,寫下了千古名詞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名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便在其中。本文不討論這首詞本身,單說青玉案中的「案」到底怎麼念。是讀àn還是ān呢?其實都不對,應該讀wǎn,該詞牌來自於漢代張衡《四愁詩》中"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一句。
第二個問題,辛棄疾是詞人呢還是將軍呢?
在我們後來人看,辛棄疾以詞留名於後世,和蘇軾合稱「蘇辛」,扛起來豪放派的大旗。其實,辛棄疾內心裡更願意做一個運籌帷幄、收復國土的將軍。辛棄疾出生於金國,但是因愛國情操,歸宋抗金,1161年,完顏亮大舉南侵,後方的漢族人民不堪其壓迫,揭竿而起,其時,辛棄疾親自召集了兩千人的隊伍,並參加了耿京領導的起義軍,任掌書記。1162年,耿京被叛徒所害,辛棄疾率五十人深入敵營,抓回叛徒,並送回南宋都城,交給朝廷處置。
鑑於辛棄疾的勇猛表現,宋高宗任命他為江陰籤判,這個時候,辛棄疾年僅25歲。但是出生就生長在金國的他,對南宋朝廷並不了解,他一腔熱血報效宋朝趙氏,但南宋趙氏對收復失地並不感興趣。辛棄疾寫過很多抗金的奏摺,都被束之高閣,反而被派到各地當轉運使。雖然辛棄疾才幹過人,工作盡心,但是跟他歸來的初心大相逕庭。因此他只能寄憤懣於詩詞,寫出來很多豪邁的詞,主要來表達期望與失望,愛國的情操和熱情。在他年邁的時候,還發出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感慨。
一個陣前殺敵、恢復故國的將軍,一個豪邁無比、千古留名的詞人,兩者註定不可兼得。冒昧揣測,辛棄疾應該更看重前者吧,古人那種士大夫的愛國情懷,再加上他本身就在金國長大,親眼目睹了生在在金國的同胞是如何被殘忍對待的,恢復疆土、驅逐金人,才是他最大的理想吧。然而事與願違,他並沒有成為一名馳騁疆場的將軍,只能在歲月的流失中用文字來表達心底裡的愛國情懷。現實就是如此,歷史上少了一位將軍,多了一位千古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