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託克遜縣夏鄉南湖村,董月強從自己的大棚裡摘出來幾個滾圓的牛奶西瓜,嘁哩喀喳的切開:「嘗嘗。」董月強淡定而自信地對我說。
後來我抱了一箱這種牛奶西瓜從吐魯番回到烏魯木齊——其實一箱西瓜也就是四個,整齊的「隔離」在紙箱之中,紙箱上醒目的寫著「牛奶西瓜」四個字,但我沒料到,就因為這四個字的緣故,一路之上不斷的有人好奇的問我:牛奶西瓜是什麼瓜?
甚至在我從烏魯木齊下了火車,坐在了計程車上,開車的維吾爾族的哥還在問我這到底是一種什麼西瓜,聽我我簡單的介紹後,這位的哥最後對我說:「要不你錢不給了,給我給個瓜吧。」
我哈哈大笑,沒給。
後來俺家老婆大人埋怨我說為什麼不用瓜抵車費?我毫不猶豫的說:「牛奶西瓜一公斤就25元,這一個瓜兩公斤多,車費哪兒有瓜價高啊?」話雖如此,但真正的原因其實是西瓜有限,我只是想讓更多的人能嘗嘗我帶回來的瓜罷了。董月強的牛奶西瓜每年4月下旬開始陸續成熟,到五月底,幾十噸的牛奶西瓜就會被搶購一空,別說烏魯木齊了,即使是在吐魯番本地,能吃到這個瓜的人也不多。
我第一次知道這個世上還有一種西瓜叫做牛奶西瓜時,是託克遜的鮑愛玲告訴我的,當時我們在閒聊中,鮑愛玲偶然間給我說起,夏鄉的南湖村有一個叫董月強的人,專門種植牛奶西瓜和牛奶葡萄,味道絕非一般。
聽鮑愛玲的介紹,我的第一反應是:「牛奶西瓜是牛奶味的嗎?」
鮑愛玲說:「不是,是用牛奶澆灌的。」
但是西瓜為什麼要用牛奶澆灌?怎麼澆灌?牛奶澆灌的西瓜味道又是怎樣的不同?對此,鮑愛玲也說不清楚,只是告訴我,董月強最初在2015年種植出來牛奶西瓜後,雖然吃過他牛奶西瓜的人都說好,但因為不為人知而賣不出去,沒辦法只得四處找到當地的旅遊局、農業局和媒體請求宣傳。「當時吃過的人讓他賣二十元一公斤,但是他不敢賣,只是賣十元一公斤還賣不出去。」鮑愛玲說:「沒想到一經宣傳後,這些瓜被竟然供不應求,被一搶而空。」
關於我對牛奶西瓜的疑問,直到在託克遜工作的李靖海帶著我去見了董月強後,才令我知道了個大概。
那次去董月強的大棚正值隆冬,大棚裡的西瓜才剛剛出苗。
(董月強的西瓜大棚)
「我三次去東北總共花了六萬八,就是為了學這個牛奶西瓜的技術。」董月強說:「最後花了八千元買了個秘方,總共51個字,平均一個字一百五十六塊八。」
其實董月強那裡不僅僅是牛奶西瓜和葡萄,他還種有機蔬菜,堅持施農家肥,同時折騰著種桃子、草莓。所謂牛奶西瓜或者葡萄,按照董月強的說法就是用牛奶和中藥做衝施和葉面肥,我問他真的用牛奶嗎?董月強說:「當然,都是收的本地維族人的酸奶,今年十幾個大棚就用了四噸。」至於中藥,董月強說,最重要的是苦豆子。
所謂苦豆子,是廣泛產於西北等地的一種野生藥用植物,因為其根、莖、葉和果實都奇苦無比而得名,可以治療腹瀉、溼疹等疾病,但是在西北地區,苦豆子最主要的功效還是用來種瓜,以前的瓜農都會用苦豆子來給西瓜或者甜瓜施肥,也就是所謂的「古法種瓜。」施了苦豆子的瓜非常甜美,然而在化肥的衝擊下,現在的瓜幾乎都不會再被施苦豆子了。
「東北不產苦豆子,但是他們專門種,用來給瓜施肥。」董月強說:「東北人給我說:這種東西,你們新疆遍地都是啊。」
除了苦豆子,董月強還會按照秘方的配比、溫度等加入紅糖等原料一同熬煮,配著牛奶對西瓜、葡萄進行施肥。
「這個技術是日本人發明的。」董月強說:「後來是東北的日本人後裔學回來,才開始在國內推廣,其實,這種種植方法就是堅決不用化肥和農藥,全程使用農家肥。」
在董月強的大棚前,他帶著我看了熬製苦豆子的大鍋以及堆積的農家肥。
「農家肥全部使用豬糞,效果最好。」董月強說。
忙不過來的時候,董月強就會聘用村裡的維吾爾族鄉親來幫忙,事實上,因為牛奶西瓜的供不應求,村裡的很多瓜農都過來學習牛奶西瓜、葡萄的種植技術,而董月強也想著讓整個村都能成為新疆牛奶西瓜和葡萄的基地。
(董月強熬製苦豆子等原料的鍋,手裡拿著一串苦豆子)
但是一開始的董月強顯然沒這麼自信,2014年第一次種植出來的牛奶葡萄和2015年頭一次種植出來的牛奶西瓜,並無人認可,很多人都覺得是他在譁眾取寵,所謂牛奶西瓜不過是個噱頭,於是他就抱著牛奶西瓜去讓大家品嘗,到處找有關部門求救。這其中就遇到了李靖海,靖海則不僅專門多次寫稿介紹和推廣這些牛奶瓜果,還拍攝了大量的葡萄和西瓜的照片。
「這事兒,多虧了靖海。」董月強這樣對我說。
第一次去董月強那兒我只看到瓜苗,到了今年4月底的時候,我終於收到靖海給我發來的微信:「牛奶西瓜熟了。」但是因為俗務纏身,直到5月中旬,我才再次去了託克遜夏鄉南湖村。
鑽到董月強的大棚裡,那些立式栽培的西瓜一個個吊在架子上,像是懸掛著成排的足球。
(李靖海 攝)
而且這些瓜中,還有一種金黃色橢圓形的瓜,無論是皮色還是形狀,看起來都是甜瓜,誰知道切開一看,卻也是西瓜。
(李靖海 攝)
「這種黃皮的牛奶西瓜要比一般的牛奶西瓜還甜。」靖海對我說:「不過最甜的,則是一種黑皮的。吃的時候一定要循序漸進,先吃一般的,再吃黃皮的,最後黑皮的。」
我嘗了一口牛奶西瓜,果然很甜,但是叫我覺得,其實甜還不是主要的,因為在新疆,甜的瓜我吃的太多了,而這個牛奶西瓜,給我最深印象的則是鮮,那種鮮甜的味道才是一種真正久違的味道,或許這才是用農家肥的西瓜原本該有的味道。
(李靖海 攝)
「這個瓜唯一的問題是皮太薄。」董月強對我說:「稍微不注意就裂了,有時候瓜堆在地上,一陣風吹過來就嘁哩喀喳的破一片。」
託克遜多風,而且常常是大風,因此託克遜也被稱為風城,所以董月強的說法並不誇張,在董月強的門前,就堆著一堆裂開的瓜。
「不過黃皮的瓜倒是沒事,皮厚。」董月強說。
正因為如此,董月強的牛奶西瓜都要進行仔細的包裝,不僅在紙箱中要隔開,每個瓜還要套上泡沫的網套。
靖海告訴我,最早的時候,董月強其實學的技術是牛奶葡萄,回來後用牛奶葡萄的種植技術來種吐魯番的無核白,因為吐魯番的葡萄本身就糖度高,因而加上牛奶種植的技術後,就達到了讓人驚豔的效果,因此董月強就琢磨,用牛奶葡萄的技術來種植西瓜。
「牛奶葡萄的糖分最高能達到27。」董月強說。而在吐魯番,以無核白為例,通常的甜度都在20%左右。「牛奶西瓜的糖分一般都是14到16,黑皮的還要高一些。」董月強邊說邊遞給我一張西瓜的檢測報告。但對我來說,這份檢測報告基本看不懂,事實上我也沒必要看懂,西瓜是用來吃的,又不是用來看的。於是我對靖海說:「那得嘗嘗黑皮的啊。」
靖海二話不說就鑽進了大棚,不一會兒抱出來一個黑皮的牛奶西瓜來:「轉了一圈,成熟的黑皮瓜就找到這一個。」
其實這個所謂黑皮的西瓜並非黑色,而是墨綠色,只是因為顏色太深,所以看起來皮色發黑。切開一吃,靖海說:「這個瓜的糖分,應該都到了20了。」
(李靖海 攝)
靖海的舌頭是不是達到了檢測儀器的水準我不知道,我只是知道黑皮的果然更甜。而且這裡有一個概念很重要,就是內地的西瓜,通常的糖分含量是在4%到7%之間,吐魯番本身的瓜果就甜,糖分遠在內地的瓜果之上,如今再加上牛奶種植的技術,自然是錦上添花了。
「這個黑皮瓜的種子每個就3塊錢。」董月強說:「而且還不見得每個育出來的苗能成活。」
如今董月強專門成立了一個農業合作社,註冊了一個「董雙雙」的商標。我問他為什麼註冊了這個名字,董月強說:「我和我老婆都姓董,後來就有人說,不如就註冊個『董雙雙』吧。」
也許對於絕大多數八零九零後的人來說,並不知道「雙雙」這個名字的淵源,想當年,《李雙雙》可是一個著名的IP。顯然,「董雙雙」的這個名字是借用了當年「李雙雙」的這個IP,倒也十分貼切。
「外國人說中國的食品都有毒,我們就是要爭口氣,種出來真正的有機產品。」董月強認真的對我說。
我大笑,叫我看來,其實這件事兒沒必要達到這麼一個高度,無論是西瓜還是葡萄,只要好吃、健康就行。從董月強的這句話裡,我依稀看到當年他抱著西瓜四處求救的模樣。
吃貨情報站:董月強的聯繫方式見下圖:
當然你也可以直接掃左側的二維碼,那是董月強個人的微信:
律師聲明
本微信公眾號「一刀西域圖志」的所有原創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均受《著作權法》及相關法律保護,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不得轉載、摘錄和編輯,不得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果用於非商業用途,應明確標明來源和作者;如果用於商業目的,那麼應提前徵得作者的書面同意。
凡侵犯本公眾號版權的,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本律師受權利人委託,特此鄭重聲明!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 陳棟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