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老子的至理名言

2020-12-12 中國青年報

一家之說

重溫老子的至理名言

■黃莎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12-22    [

列印

] [

關閉

]

    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這恐怕沒人懷疑。問題是如何科學地發展。恰恰是在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上,一些決策者的認識並不清醒。

    我們常常極不情願地讀到這樣一些新聞:一個區區數十萬人口又非旅遊勝地的小城市建了一個耗資近十億元的大型機場,據說每周只能開一個航班;一個只有十多萬人口的城市建了一座能容納數萬人的大劇院,開張以來觀眾寥寥,而每天維持劇院運轉的費用則以萬元計;明明雨雪冰凍已造成大面積電力嚴重緊缺,而某市的國際恐龍燈會卻照常華燈齊放,異彩紛呈……這些「虛假的繁榮」恰恰都是在「發展」的旗號下產生的。

    近讀老子著作,發現這位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早在2500多年前,就對為官者的「政績」有過精闢的論述。今天讀來,他的論述對一些熱衷於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決策者來說,仍不啻於擊一猛掌。

    《道德經》的第十七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這段話用白話來解釋,大意是:最好的統治者,該做的都全力做好,不該做的堅決不做,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者,善於做一些具體的惠及百姓的事情,人民親近他而稱讚他;再下一等者,凌駕於百姓之上,人民心存恐懼,害怕他;最下等者,則是一個完全失去百姓信任的政府,人民輕侮他。

    那麼,為官者應當樹立什麼樣的政績觀呢?老子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裡含有遵循自然規律,不妄言、不折騰、不搞「瞎指揮」的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決策者來說,「貴言」就是少提口號,多幹實事;少玩文字遊戲,多行惠民善舉;少上馬勞民傷財、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多探尋有利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富民強國之道。如此,才能夠「功成事遂」。

    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實踐中,如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重溫一下老子的至理名言吧。

    

相關焦點

  • 老子10句至理名言,睿智深刻,百讀不厭!
    老子的哲學就像一個隱居山林的老道,發出一連串令人迷惑的古音。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等等。老子10句至理名言,睿智深刻,百讀不厭。
  • 《老子》十句至理名言,句句走心,道出人生智慧!
    出自《老子》第五十六章。言,說。知,同「智」。聰明的人不亂說,亂說的人不聰明。慎終初始,則無敗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慎,慎重。終,結束。結束時要像開始時一樣慎重細心,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情。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器,器物。希,無。大象,事物的本原。道,規律。大器物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製成,宏大的聲音會超出人們的聽覺範圍,事物的本原沒有具體的形狀,規律十分隱蔽,以至無法名狀。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出自《老子》第六十二章。市尊,贏得人尊敬。
  • 《老子》裡的十句至理名言,說透人生智慧!
    《道德經》或稱《老子》或稱《五千言》,後尊稱《道德真經》,相傳是老子避禍出函谷關時,應當地總兵尹喜之邀,留下的五千言文字。《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一、道可道,非常道。
  • 鬼谷子警醒世人的22句至理名言,值得永久珍藏,經典中的經典!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鬼谷子的22句至理名言,學習其中的大道。自古以來,鬼谷子老先生就被兵家法家尊稱為聖人,被縱橫家尊為始祖,被算命佔卜的尊為祖師爺,更是被道教和老子並列,尊為王禪老祖。可見鬼谷子的成就之大,能力之大。
  • 老子《道德經》裡8句經典名句,語言精闢,至理名言,值得收藏
    《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納、選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屈:彎曲。訥:即不善說話。最正直的東西好似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辯說,最大的贏利好似虧本。老子通過揭示出事物的表面情況與實際情況有時完全相反的事實,指出衝必定勝富,屈也必定勝直,拙訥也必定勝巧辯。
  • 至理名言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金玉良言、良藥苦口,反義詞有:奇談怪論、無知妄說、無稽之談,至理名言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賓語;含褒義。至理名言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至理名言(zhì lǐ míng yán)成語釋義:至理:最正確的道理;名言:精闢;有價值的話。最正確、最有價值的話。
  • 前518年,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老子送他兩句話,對後世影響很大
    一、孔子見老子孔老相會指的是孔子與老子相會的典故,又被稱作「孔子見老子」、「孔子問禮」、「孔子問道」等。在先秦兩漢的正史《史記》和諸子書(如《莊子》、《呂氏春秋》、《禮記》、《大戴禮記》、《韓詩外傳》、《孔子家語》等)中都有相關記載,在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以此為素材的作品,形象地勾勒了孔老相會的情景。
  • 為什麼說老子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為什麼說老子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姓李,名耳,又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渦陽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
  • 梳理老子部分經典排比句
    在這裡我就一些排比拿來與大家分享,也給自己梳理重溫經典的機會。首先,讓我想到的是出自第十章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剔除玄覽,能無痴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六對否定反問加強肯定語氣!思想與行動不能分離!專注度要像嬰兒一樣!清除慾念沒有任何瞎想雜念!服務社會治理國家不能有個人私心!
  • 重溫巴頓將軍的至理名言
  • 莊子的一段至理名言,通俗易懂,卻蘊含人生的大道理
    下面就分享莊子的一段至理名言,通俗易懂,卻蘊含人生的大道理。《至樂》(精選)作者:莊子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
  • 原來九天玄女是一隻赤面人臉的玄燕,太上老君竟是道德經的老子
    在天仙中,最讓我感到意外的就是太上老君,原來太上老君的前身是春秋戰國,道家之道老子啊。傳說中,老子曾為周朝守藏史,後來辭官而去,兩漢以後,道教萌發,無數仙丹妙藥都有著老子的傳說。原來以一部《道德經》讓無數後人記住的老子,其博學多才,無數至理名言和人生智慧無人能及,到現在也算是一位非常牛的學者。但,讓你萬萬想不到的是,老子除了是太上老君的前身,他一身還擁有眾多封號,比如,上三皇時為玄中法師,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伏羲時為鬱華子,神農時為九靈老子等等。
  • 孔子問禮於老子,將老子比作龍,老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呢
    幸運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這兩位大思想家也曾經有過交流,為後世留下一段歷史佳話。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而且時間、地點都不同。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件事情是杜撰出來的。相反,孔子可能多次去拜訪老子。老子大概比孔子早出生二十年左右。
  • 下句更不能不知,至理名言趕緊收藏!
    下句更不能不知,至理名言趕緊收藏!泱泱華夏五千年,神州大地積澱了文明古國的精華,凝重深邃、寬廣而博大精深,就像一棵常年開花的樹,把芬芳傳遍世界,讓全人類為之讚嘆。民間文化這個特殊載體,也在浩瀚無垠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川流不息,時刻展現著它獨特的魅力。時光茬苒從古至今,這些民族文化,不僅讓我們國人挺直了腰板,有了錚錚鐵骨,還懂得了齊家治國之道。
  • 無悔入華夏老子怎麼樣?老子人物介紹
    無悔入華夏老子怎麼樣?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在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棄官歸隱,騎青牛西行出關。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無悔入華夏老子人物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無悔入華夏老子人物介紹 一、技能 1、無為 糧食產量提升 錢產量下降 腐 敗下降
  • 戴建業:《老子》的作者之謎——老子、老聃、李耳究竟是幾個人?
    戴建業:《老子》的作者之謎——老子、老聃、李耳究竟是幾個人?《老子》一書的作者在《史記》中並不是一個問題,司馬遷雖未直接說老子寫下了《老子》,但他明白無誤地說老子寫下闡述「道德之意五千餘言」的書後才離開關令尹喜的。
  • 孔子拜見老子時,老子送給他哪句話?
    老子和孔子分別是道家和儒家的創始人。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大師,對中國文化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但是,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
  •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不久,老子騎牛來到函谷關,應尹喜之請,寫下了《道德經》,隨後出關,不知所終,遂有「紫氣東來」之說。在民間,騎青牛、御紫氣的老子漸漸成為仙人;在中國文化史上,《道德經》則成為最重要的思想典籍之一。     光明講壇以前也談過老子及《道德經》,《道德經》富有詩意的語言同時簡潔古奧,使後世學者的解釋也言異義殊,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中獲得精神的力量,展現自我並自由地抒發性靈。
  • 清朝詩人黃景仁一首很經典的詩,裡面有一句詩,更是成了至理名言
    其實除了小說之外,清朝的詩壇,也是非常活躍,例如黃景仁、龔自珍、鄭板橋、袁枚等人,那便是清朝眾多詩人中,最為著名的詩人之一,他們每個人都留下了眾多的詩篇,而且在他們的詩作中,裡面有很多的詩句,也都成為了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