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低齡留學正成為一種趨勢。成都多家中介機構負責人表示:最近五年,出國讀中小學的人數翻了幾番。其中,前往新加坡和泰國讀小學以及前往美國讀高中,是主要的趨勢。那麼,出國讀中小學是否就如家長和孩子們想像中的輕鬆與美好呢?走出去還是留下來,選擇標準應該有哪些呢?今日起,成都兒童團將連續推出三期報導,敬請期待。
▲新加坡一所國際學校,學生在課間休息
8月初,成都姑娘陳淼在新加坡曬出自己為考試複習而準備的一堆筆記,並配上「重點多到心態崩塌」的感慨。今年開學後,陳淼將為升入一所心儀的新加坡高中而繼續夜夜奮戰。在新加坡上學,難度大到難以想像,回想起來,在國內上學的那點壓力真不算什麼。
留學新加坡,會面臨哪些困難?成都商報記者為你打探。
學費支出>>
新加坡公立學校對中國學生小學每月學費為670新幣,中學約為800新幣,一年按12個月繳費,所以小學一年學費大概在4萬元人民幣左右,中學學費大概在5萬元人民幣左右。
入學考試>>
小學2~年級以及初中國際生均需參加AEIS考試(Admission Exercise fInternational Students,新加坡國際學生入學考試),主要包括數學和英語,考試時間在每年的9月或者10月,月份公布結果。
學校選擇>>
新加坡公立小學入學報名分輪次,不是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的外國孩子排在最後一輪。
來了≠適應
學生和家長都不輕鬆
長期以來,說到國內和國外的基礎教育時,大多人還是會慣性地用「國內就是應試教育,國外就是素質教育」來進行簡單粗暴地劃分,但事實上,很多低齡孩子出國上了中小學以後,才會發現,除了學習難度不低於國內以外,從申請學校到食宿適應,再到父母陪伴等諸多問題都會迎面而來。去新加坡留學,就沒有想像中這麼簡單。
學生找自信變受打擊
2015年7月,成都姑娘陳淼從成都一所名校的初二,轉學到了新加坡英華國際學校。尋找自信,這是陳淼及父母概括的轉學原因。
其實,小學時陳淼的成績很不錯,每年都名列年級前幾名,但進入初中後,卻因為陰差陽錯進入數學實驗班,造成了學習的困難。我的綜合能力比較強,文科其實比理科成績更好一點。更雪上加霜的是,數學老師的教學速度很快,陳淼有點不太跟得上。很快,小學的成績優勢完全沒有了。
那個時候我整個人完全沒有了自信。陳淼說。父母也意識到這樣走下去,女兒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問題,果斷決定,出國!
在新加坡已經生活了四年多的Amy,在孩子小學四年級時,也做出了轉學出國的決定。我的孩子個性不受約束,思維比較活躍,其實他所在的國內小學是一所知名的民辦學校,給孩子們的空間非常大。但他常常因為課堂上一些與知識無關的想法讓老師頭疼。一次上數學課,老師用紙來演示摺疊的問題,在所有孩子都認真聽課的時候,家的小朋友突然冒出來一句如果是鋼板,老師你就折不過去了。」Amy說,孩子上小學其實還好,她害怕的是中學,身邊朋友的孩子一上中學,周末經常要做十幾張卷子——Amy不想自己的孩子過這樣的生活。
但兩位相差幾歲的成都孩子真正到了新加坡以後,才發現,學習的壓力,一點都不比國內小。比如,英文的要求之高,國內學生可能難以想像。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就要求能流暢閱讀《哈利波特》的英文原版書,所以,由此也可以想像娃娃的學習強度,熬夜也是家常便飯……本來是尋找自信,差點搞得更沒自信。
家長真的準備好了嗎?
新加坡有獨樹一幟的母子陪讀政策——允許考入政府中小學的國際學生的母親、祖母或外祖母到新加坡陪讀。這讓陪讀媽媽成為了該國一個獨特的人群。
在國內曾經也有一份自己的事業,但為了陪伴女兒,她選擇一直待在新加坡。剛開始還挺高興,因為以前忙事業沒有那麼長時間休息過。過了一年多以後,就真的覺得無聊了。我身邊的一群媽媽們,就經常組織一起做做義工、學習英文等。
來的多,走的也不少。在新加坡沒有兩把刷子的媽媽,真的是待不下去的。說起近年身邊的群體,Amy發現,還是有很多媽媽受不了寂寞,待一年兩年就走了。有人自己離開,把孩子交給寄宿家庭。寄宿家庭更多的是請菲傭照顧一下孩子的生活起居,但思想交流、品德約束等問題都不會管得這麼細。還有的媽媽來之前沒有對困難進行充分預估,老公在國內獨自打拼,家庭的維繫也成了問題,最後不得不選擇離開。曾經也出現過媽媽因為情緒不穩定,動手打了孩子,被鄰居報警的案例。
所以,在採訪中,不少母親就曾感嘆:送娃出國讀小學,要問孩子準備好了沒有,還要問家長準備好了沒有。
現實≠想像
考試和入學都有挑戰
新加坡的學段情況如下:首先,幼兒園階段國際學生可直接申請入讀。但到了小學階段,小一(相當於小學一年級)國際學生可免考試直接申請入讀,小二至小五則需通過考試進入公立小學(小學6年級是畢業年級,所以不接受新生入讀)。初中階段分為普通班與快捷班,國際學生如果想讀,都需要通過考試。據記者了解,成都每年培訓參加考試的學生數量,以20%的幅度穩步增長,成都每年赴新加坡的小留學生大概在100人左右。
競爭開始:
AEIS考試難度超出家長想像
為什麼選擇讓孩子留學新加坡?在採訪過程中,家長們的考慮大多來自以下幾方面:孩子太小,如果選擇歐美國家距離太遠,不方便探望,而新加坡無論物理距離還是心理距離,都相對比較近。尤其成都開通直飛以後,個半小時就能到達;其次,從語言環境來說,雖然孩子在學校上課都是英語,但日常生活裡還是有不少機會說中文,語言的過渡難度相對較小;再次,在新加坡讀書可以作為未來去美國、英國的跳板。另外,新加坡中小學學費也跟國內一些私立學校差距不大。
但是,事實上,中國中小學生就讀新加坡學校,也面臨不少困難。首先,通過考試的學生,由新加坡教育部根據成績,統一就近分配到新加坡政府中小學,考生無權選擇學校。考試內容主要包括英語和數學,這個考試的難度也超過一些家長想像。考試是為了確保學生進入相對應的中小學以後,能夠迅速適應全英文的教學。比如報考新加坡小學年級,那麼新加坡教育部對學生的要求是至少達到新加坡小學年級及格的水平,然後再根據所報區域學校的學額情況來進行分配。如果報考的學生達不到理想的分數或者英文水平不夠,就算還有名額,新加坡教育部也不會降低標準來錄取。
據曾在新加坡留學的成都學生羅羽佳介紹稱:我們在國內學校學英文的速度和深度,遠遠不及新加坡當地學生。(新加坡)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就可以讀哈利波特的英文原版。所以,如果確定到新加坡讀公立學校,至少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的密集強化準備。
競爭升級:
免試入讀?學位之爭殘酷激烈
看到考試的難度,可能有父母會盤算:在小一前就把孩子送到新加坡,然後申請小一免試入讀不就解決了嗎?但這個途徑的嚴酷程度,依然超出想像。
新加坡公立小學入學報名,首先開放給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並分階段按批次進行:第一階段是有兄姐就讀該校的學童,在月29和30日這兩天報名。本階段報名的孩子,百分之百能獲得學額。第二階段,兩類學童可以報名:1,家長曾就讀於該校,並在2016日或之前加入校友會;,家長是該校的諮詢委員會或董事會成員。報名只有日一天,結果會在日之前公布。第三階段,以下兩類學童報名:,家長或兄姐曾就讀於該校;,家長是該校的教職員(報名:11日和日,結果會在14日之前公布)。
事實上,通常上述階段,學童也都能報上名,但家長們普遍心儀的幾所學校剩下的學額,已經寥寥無幾了。到了第四階段,才輪到這些學童報名:,家長在日或以前,曾參與該校的志願工作,並在2017日之前,志願工作時間達40小時或以上;,家長是該校所屬教會或會館的成員;3,家長獲確認為活躍的社區領袖。報名日期為1718日;21日之前公布報名結果。如果這階段某所學校的學童報名人數,超過了保留的學額數,就要率先進行抽籤儀式,搶學額了。
第五階段,總算輪到那些和學校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其他本地學童了。網上報名:25到27日;到校報名:2628日;結果公布:8日之前。
第五階段結束後,還有個2C(增設)階段,算是為之前符合條件但沒有報名的孩子再拉一次網。方式為網上和到校報名,分別是131516日。結果公布:
這以後,才輪到不是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的外國孩子報名,但經過前面多輪報名,不少學校的學額已經全滿,家長只能看哪所學校有學額,能塞進孩子,能有書讀,就謝天謝地了。所以,外國小孩在新加坡想進公立小學,確實機會極其渺茫。
長期競爭:
中學作業做到晚上11點是常事
公立幾乎沒機會,那麼國際學校的體系又是怎樣的呢?新加坡的國際學校有兩大類,一種是新加坡政府國際學校(由新加坡本地頂尖公立學校開設,比如新加坡英華中學國際學校),這些學校可以招收新加坡國籍的學生,而剩下國際學生以主要來自東南亞各國。另一類國際學校(如新加坡萊仕國際學校),較多為外籍學生。新加坡國際學校採用國際通用課程,學校擁有自主招生的權利,且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錄取標準,而入學標準一般較高。
即使退而求其次進入了國際學校,但接下來,還將面臨一些困難。
陳淼當年英語已經讀到了初二,如果再準備,可能需要停學很長時間,所以她選擇了進入新加坡英華中學的國際部,轉學到新加坡從中三預備班開始讀起。第一節歷史課就直接把我上懵了。全英文授課,老師還帶點新加坡口音。的女兒在國內也是英語常得獎的學生,但轉學到國際學校,身邊都是各個國家的孩子,語言不通很容易被同齡人排斥。孩子們的世界很單純也很殘酷。他們並不是歧視你,但如果一直跟你說話你也聽不懂,就不會有人理你了。曾經有一個上海的孩子,英文基礎比較差,老師上課的指令基本都聽不懂,幾次下來,老師每次跟他說話,都得讓我女兒幫他當翻譯,最後這孩子沒有繼續待在學校。
陳淼剛到新加坡時,還覺得壓力不那麼大,但中三以後,學習的內容就變難了。一年四個學期,每學期大概學習六門課,每個學期都有一個綜合測試,考試的強度也一點都不低。我認識考入了新加坡政府學校的學姐,每天都過著學校,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做作業到晚上十點十一點是非常常見的。
除了新加坡,越來越多的國內家庭也把泰國作為了孩子讀小學的目的地,那麼,聽起來並非熱門留學地的泰國為何近年來越來越火?到泰國讀小學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敬請關注成都商報明日的後續報導。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王勤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