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會客廳:三山五園地區作為一個文化區域,本無明確的邊界,區域範圍是今人因研究和保護的需要而劃出的,我們在勾畫範圍時,應儘可能將相關文化要素包括進去,以便使文化區域更加完整,以利於三山五園地區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利用。三山五園研究中心核心專家、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嶽昇陽教授,為大家講述三山五園的文化要素與地域範圍。
嶽昇陽,博士,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圓明園研究會副會長,三山五園研究中心核心專家,重點從事城市歷史地理研究。發表過多篇與三山五園有關的文章和論著,主持過多項與三山五園有關的研究課題。
01 文化要素
三山五園是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園林的代稱,作為一個文化區域,它不但包括暢春園、圓明園、清漪園等皇家御園,蔚秀園、承澤園等眾多賜園,也包括與皇家園林相關的其他私園、寺院、旗營、村鎮、交通設施,以及山川湖泊、田地、道路等。除了物質的文化,還有非物質的文化,它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禮制風俗、生態維護等諸多方面的歷史文化,留給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它遭受列強破壞的歷史,也激勵著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迎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
三山五園的區域文化要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即便是作為核心要素的皇家御苑,也有不同的功能和層次。例如,清人在看待京城郊外苑囿時,對它們的功能是有分工的。清乾隆年間的《欽定日下舊聞考》對三山五園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其中的《國朝苑囿》開宗明義,表述了對郊外各御苑功能的定位:「苑囿之設,所以循覽郊原,節宣氣序。仰惟開國以來,若南苑,則自世祖肇加修葺,用備蒐狩。而暢春園創自聖祖,圓明園啟自世宗,實為勤政勅幾、劭農觀稼之所。……凡涖官治事,一如內朝……。其旁近園居,若清漪、靜明、靜宜諸園,規制樸略,以備歲時觀省。恭誦宸章,惟以民依物候,雨陽農谷為務。」
「循覽郊原,節宣氣序」是歷代苑囿的共同特性,但對於清代京郊苑囿來說,又各有其具體功能。南苑的功能在於「蒐狩」,清漪、靜明、靜宜諸園的功能在於「觀省」,暢春園和圓明園是皇帝居住、理政的地方,其主要功用在於「勤政勅幾、劭農觀稼」。既要處理政務,又要勸勉農務、體察農時。這一表述不是《欽定日下舊聞考》編者們敢隨意述說的,它體現了乾隆皇帝的思想,是清帝對郊外苑囿功能的設定。
這也說明為什麼三山五園內外會有那麼多農田,康熙皇帝培育御稻米在京西苑囿種植,乾隆皇帝在三山五園開闢大量稻田和農田水利設施,成就了著名的京西稻。它們都體現了以農為本的治國思想。於是我們看到,京西稻及其灌溉系統也成為三山五園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於三山五園歷史文化要素的認知越來越豐富,它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於三山五園地域範圍的界定。
例如,南苑雖是清代皇家的郊外苑囿,但它的主要功能是狩獵和練兵,加之與其他園林距離較遠,沒有被納入三山五園的範疇之內。而京西稻的主要種植區則應歸入三山五園的地域範圍,例如原巴溝地區的稻田。
02 地域範圍
今天對於三山五園地區的區域範圍,有兩種主要劃分方法,一是以歷史文化研究和遺產保護為主要目標的區域劃分,它不但包括所有園林,也包括相關的附屬設施,以便如實反映三山五園歷史文化區的區域特徵。於是,所有旗營房、相關村落、警衛設施、寺廟、供排水河道、御路,甚至長河及其沿線的園林、行宮、皇家寺院等都要包括進來,以體現清代三山五園的完整地域體系。
三山五園地域文化的主要分布範圍
二是以實現城市規劃目標為主要導向的劃分方法,注重城市規劃的可行性,並不強求歷史文化要素的完整,今天的城市規劃採用此種劃分方法。2012年海澱區提出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的概念,並確定了景區範圍。該景區範圍就是以城市規劃為主導制定出來的,通過城市規劃來保護和利用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所以,對於那些已成為城市建成區,不便於復原改造的區域,就沒有劃入景區。
例如,海澱鎮是三山五園地區最重要的古鎮,它是三山五園重要的後勤服務基地。如果把三山五園地區看作是一把打開的摺扇,海澱鎮就是摺扇的軸。可是它如今已成為中關村核心區的核心,如果把中關村核心區看作是一把打開的摺扇,它也是摺扇的軸。兩軸重疊,不知如何統一,只好排除在景區之外,歷史為現實讓路。同樣的如巴溝地區,那裡曾有皇家寺院行宮、大片稻田和萬泉河上遊河道,但由於在城市規劃中不好處理,也捨棄了。
另一方面,有些沒有三山五園文化設施的區域,由於可以成為今天規劃的景觀背景而納入景區。例如望兒山,它不屬於三山五園文化要素,但從城市規劃者的角度看,它可作為圓明園的景觀背景,於是劃入景區。由於景區面積要與老城保持平衡,所以最終控制在68.5平方公裡。
從城市規劃角度提出的三山五園地區範圍
在北京市新總規中,三山五園成為與北京老城並列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提出加強兩大重點區域整體保護的戰略,它為今後三山五園地區的規劃、保護與利用提供了依據。新總規在表述三山五園地區範圍時,是以海澱區的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景區為依據的,因此有些重要的遺產區域沒有納入其中。這使得城市規劃所依據的景區範圍,與三山五園文化要素的實際分布區域之間,並不完全吻合。為此我們在今後的研究中,應該同時照顧兩個方面的需求,做好協調工作。
新《總規》圖中的三山五園地區
03 研究對策
對於三山五園研究中心來說,在制定研究計劃、選擇研究內容時,應以三山五園歷史文化的實際分布區為研究的地域範圍,不宜受新總規所規定範圍的限制,在研究三山五園地區的遺產保護時,也應以實際分布區為基礎進行研究,只是在與城市規劃對接時,再去考慮新總規的區域範圍。例如,我們在研究三山五園地區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時,需要將海澱鎮、圓明園以北的旗營、巴溝地區、藍靛廠地區等包括在內,但在文本中,可以只提交新總規中規定範圍內的內容,而將其他內容放在附錄中,以便在與城市規劃保持一致的同時,又兼顧到遺產的整體保護。
在《總規》劃定的三山五園地區之外,我們可以考慮增加如下研究區域:海澱鎮、巴溝地區、萬泉莊地區、藍靛廠地區、長河及其沿線區域、清河上遊及其以北的旗營地區、閔莊路以南的小屯村、山後的黑龍潭和太舟塢等。此外,西直門到海澱的御路、萬壽寺到海澱的蘇州街也應在研究的地域範圍之內。
三山五園地區作為一個文化區域,本無明確的邊界,區域範圍是今人因研究和保護的需要而劃出的,我們在勾畫範圍時,應儘可能將相關文化要素包括進去,以便使文化區域更加完整,以利於三山五園地區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利用。
內容來源:三山五園研究中心文章僅代表專家本人觀點,不代表「北京印跡」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