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香港
繼「劏房」「籠屋」之後,寸土寸金的香港,為解決底層人民的住房問題也是操碎了心,這不,最近又拋出了「水管屋」的概念!
「水管屋」設計概念。資料圖
當時只道是玩笑,畢竟這「水管屋」的結構讓人很費解,感覺不切實際啊!
財政預算案上月剛提出預留20億元(港幣·下同)支持非政府機構興建過渡房屋,最近傳來的消息是,仁濟醫院計劃向香港地政總署租用地皮5年,在荃灣路天橋底興建過渡性房屋,將首次採用「水管屋」設計。
「水管屋」擬放置天橋底。圖:James Law Cybertecture網頁
據了解,項目初步預計最少可提供80個單位,居住人數約300人,以助輪候公屋已久及居住環境欠佳的荃灣居民!最快可能會在今年底落成。
「水管屋」申請對象為已輪候公屋3至4年的人士,以及居住環境欠佳的荃灣居民,以協助他們在原區居住。
圖:James Law Cybertecture網頁
居住兩年後,申請者可再申請續期,最長不可居住超過五年。
「水管屋」到底長啥樣?
至於「水管屋」項目的室內設計和租金,目前計劃未有詳細公布。
每個單位面積約100至150尺。圖:James Law Cybertecture網頁
在設計師羅發禮(James Law)去年提出的構思中,「水管屋」(OPod)內裡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個單位面積約100平方尺,目前計劃興建的水管屋,有報導指面積最大的將有150平方尺。
全屋可供1~2人居住,配備洗手間、淋浴設施、煮食設施、空調和迷你冰箱等,連裝修造價每個約10萬~12萬元。
水管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圖:James Law Cybertecture網頁
建議以月租3,000元把水管屋租予年輕人,當中2,000元還是代租客儲起,到退租時歸還,讓年輕人一邊租屋一邊存錢,助他們圓置業夢。
受惠對象為現正輪候公屋達3年或以上的家庭/個人,或現正居於不適切住房、急需社區支援的基層市民,現居荃灣區者優先。
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全港劏房戶有逾9.2萬戶,當中荃灣區就佔了6,600戶,是新界區最多。
網友花式吐槽不斷
但不少網友感到不可思議,各種花式吐槽「水管屋」居住條件差,質疑聲不斷……
「香港人已經淪落到集體訓天橋底」(香港人已經淪落到集體睡天橋底)
「諗起到時人哋問起住邊,係咪要答天橋底呀?」(想起到時有人問自己住哪裡,是不是要回答天橋底呀?)
「天橋底知唔知有幾嘈,懸浮粒子有幾嚴重」(天橋底不知道有多吵,懸浮粒子有多嚴重)
「一排排骨灰龕咁」(好像一排排骨灰盒)
水管屋設計圖
不過,也有網民認為這是權宜之計,「水管屋係荒謬,但係無辦法嘅辦法,你去睇過劏房環境就知水管屋其實唔差」。(水管屋確實荒謬,但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你去看過劏房環境就知水管屋其實不差)
沒辦法呀,申請公屋太漫長了,目前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長者孤身一人申請者也要將近3年。
噪音、惡臭問題未解決,怎麼住?
不過,荃灣區有議員認為,這項目地處位置交通不便,又在高速公路和工業區附近,居民難以忍受噪音和空氣汙染問題,旁邊荃灣海濱還重度汙染傳來陣陣惡臭,一直未能解決,叫人咋住?
還有議員直言這是市民住屋的歷史「大倒退」,畢竟香港人由木屋、徒置區幾經努力,終於可以住得正常點,如今竟要淪落睡水管和天橋底。
香港的貧民窟
而且,這個「水管屋」設計欠缺配套設施,遠離社區,恐怕和「貧民窟」差不了多少,而且水管屋室內面積太小,很難給三至四口的家庭入住,估計未來入住的只有單身人士。
政府還得多花點時間去教育和宣傳「水管屋」概念,否則住在裡邊的居民可能會被標籤歧視。
但還是有人支持這樣的水管屋,都是真正住房有困難的居民,有些當地居民租住村屋,租金都要大5,000元;有些私樓業主每月需繳付水電煤、管理費等支出,開支也不少,如果水管屋租金可以低至2,000元,那也不是不可以考慮哦?
要是設計得好,起碼環境、衛生方面還是會比劏房好的……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