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假期我們除了有肯亞、新加坡行程,更是開了一條新的博物旅行線路——澳大利亞。
無論是否有機會踏上這片土地,相信大家都是對澳大利亞很好奇的。今天我們就請來了一位曾三次踏上澳大利亞的作者蔣珂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故事。
日落前壯麗的艾爾斯巖,是北領地、乃至整個澳大利亞的地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塊單體巖,高達348米。我們在欣賞這壯麗的景觀時,澳洲野犬就在周圍遊蕩。
痴迷於動物的我,小時候就想去澳大利亞看看。這片土地很早就從岡瓦那古陸分離開來,獨立演化出很多特殊物種。2012、2013和2016年,我和小夥伴們前後三次踏上澳大利亞,按照不同的路線,去拜訪那些期待已久的偶像。
說起澳大利亞的動物,可能大多數人首先會想起袋鼠,我也不能免俗。初次踏上這片土地,最先想要打卡的動物就是它們。2012年2月,我從成都飛到澳大利亞西南部城市珀斯。選這裡是因為有朋友,能帶著我到處轉悠。
我們打算先去附近的洛特尼斯島,自己開車,想停就停,這樣看動物比較過癮的。越野車剛開出去沒多久,第一種動物就「入帳」了。跟我們預期的一樣,是袋鼠。第一次在野外見到它們,我無比興奮,趕緊下車仔細欣賞。
袋鼠是個大家族,有六十多種。國內動物園裡常見的,多是高大強壯的「赤大袋鼠」和「灰大袋鼠」。在澳大利亞,人們最常看到的大型袋鼠也是這兩種。它們不但分布廣,而且個頭大,比較顯眼。赤大袋鼠體型最大,毛色棕紅,站起來能有一人高。我眼前這只要小一號,身高將近一米,渾身灰色,喉部和腹部的顏色稍淡——是「灰大袋鼠」。
只見它在公路旁的草叢裡蹲著不動,原來是在「方便」呢。我們大笑起來。聽到笑聲,袋鼠先生也回頭看了我們一眼,又轉過頭去繼續專心出恭。不過我們這種「少見多怪」的新鮮勁兒,很快就變得「見怪不怪」了。之後的行程裡,大袋鼠們時不常就三五成群地出現在眼前,以至於到後來,我們基本無視它們的存在。
自駕樂趣多,但也有弊端,請大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出行方式。
叮!插播一個提示!
自己駕車看動物機動性強,可以隨時停下來觀賞,但遇到事故就有些麻煩、甚至驚險了。
記得2013年第二次「南巡」,我們正行駛在北部的金伯利高原上時,空調偏巧壞了。我們幾次去澳大利亞,都選在南半球的夏季。金伯利高原位於熱帶,堪稱澳大利亞的著名火爐,旱季氣溫輕鬆就能上到40~50℃。自駕遊的主打魅力之一,就在於開窗「兜風」。但那裡的風,簡直能把我們烤熟。可空調壞了,關上車窗我們又會變成籠屜裡的包子。屋漏偏逢連夜雨,我們正在選擇當包子還是當烤肉之際,車輪又陷進水溝,輪胎爆了。下車查看,發現機油管也漏了。
我們趕緊一邊換上備用輪胎,一邊把吃飯的碗拿出來接油,接滿就趕緊倒回機油箱。我們預估了一下機油滴漏的速度,以及剩餘的燃油,然後像完成極限任務般,提心弔膽地重新啟動,最終將車開到了前方小鎮。假若車開不動,我們在曠野幹曬著,恐怕真的扛不了多久。
話說第一次旅程,開車從珀斯出發,半小時就到港口,再坐船登上洛特尼斯島。在島上,我們改為騎自行車環島行。騎到滿頭大汗,就停在樹蔭下休息。
誰知剛坐下,一群小東西就朝我們跑了過來。定睛一看,原來是「短尾矮袋鼠」。它們是體型最小的袋鼠之一,站起來身高也就30釐米左右,體重不到5千克,和兔子差不多大。
短尾矮袋鼠曾經分布很廣,但在過去200年內,由於人類幹擾,棲息地只剩不到一半,其中以洛特尼斯島的種群數量最大。
17世紀中葉,荷蘭探險家最早在該島記錄到短尾矮袋鼠,當時他們誤以為是一種大老鼠,還以此為這座小島命名(荷蘭語「洛特尼斯」的意思是老鼠巢穴)。這種小動物只因與人合影時會露出可愛的「微笑」,幾年前就成為網紅明星,萌化了許多人。
只見這群短尾矮袋鼠,三三兩兩的聚在我們周圍,我實在受不了這麼萌的小東西,趕緊跟它們來幾張自拍。短尾矮袋鼠這麼熱情好客,其實是想向我們要吃的。它們原本是夜行性動物,但由於近年島上遊客增多,有人向它們投餵食物,竟然改變了它們的行為習慣——多在白天活動,以便向人討食。
不過我知道,對這些小精靈而言,餵食不但有害健康,更會使它們喪失「靈魂」——野生動物的本性。所以,雖然短尾矮袋鼠萌萌噠,但我們除拍照外,既沒有給吃的,也沒有撫摸它們,不過多幹擾野生動物的生活,才是對它們最大的愛護。
澳大利亞海岸線綿長,海洋動物的種類也很豐富,不少也在我們的打卡名單上。比如澳大利亞的西部和南部沿海,生活著一種「澳海獅」。為了親眼看它,2013年第二次訪澳時,我們特意來到西海岸的朱利安灣。
離岸兩小時航程外有座小島,聽說澳海獅常在附近聚集。果然船還沒靠岸,遠遠就看到十幾頭澳海獅,橫七豎八躺在岸邊曬太陽。它們是唯一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海獅,與其他種類相比,體色要淺很多,背部為棕灰色,腹部卻是白色。
聽到有船駛近,那些壯年澳海獅並不怎麼在意,只是抬起頭瞅瞅我們,繼續懶洋洋地睡大覺。倒是有幾隻好奇心極強的年輕海獅,興奮地跳進海裡,快速遊到船邊,圍著船轉圈。哎呦,這是不請自來。我們趕緊換上浮潛裝備,跳進海裡。
年輕澳海獅圍著我們的船轉圈,似乎在招呼我們下海玩玩。
我們一入水,澳海獅們就遊了過來,扭動著壯碩但卻靈敏的身軀,圍著我們轉來轉去。有時,它們還會面對面地打量著我們,甚至用鼻子來觸碰我的鼻子——這感覺真的很奇妙!
突然!我眼前一黑!啥情況?
有隻海獅在我面前排洩了,一片昏天黑地之後,眼前全是破碎的蝦殼、蟹殼!一股腥臭味隨之席捲而來。我趕緊快速遊開,苦笑不已。
雖然被屎襲擊了,但後來想想也挺有趣。它究竟為什麼要衝著我排洩,只是到排洩時間了?還是受到驚嚇?或者成心打算捉弄我?我感覺「逗你玩兒」的可能性最大。
當然,海洋動物裡有熱情的,也有高冷的,比如海龜。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域的大堡礁,物種之豐富舉世聞名,我們在這裡浮潛時,就遇到好幾隻近在咫尺的「綠海龜」。它們體長大約七八十釐米,背甲是棕色的,腹部是黃色的。那為啥叫綠海龜呢?原來,它們雖然體色並不綠,但體內的脂肪是綠色的。綠海龜總是那麼淡定,任憑我們在身邊遊來遊去,它們一概視而不見,自顧自在珊瑚礁間遊弋。
除了綠海龜,我們還見到過「平背海龜」,並有幸觀察到它們產卵。平背海龜體型比綠海龜稍小,背部更加扁平,龜殼倒是橄欖綠色的。
與平背海龜相遇不是在大堡礁,那還是第一次來澳大利亞那趟,有天駕車來到西北部的「八十英裏海灘」,晚上吃完飯,和朋友在海灘散步。發現居然有很多平背海龜爬到岸上產卵,有的正往岸上爬,有的已經產完卵在埋沙土。後來我們才知道,這裡是平背海龜的產卵場之一,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大量雌龜會選擇晚上漲潮時上岸產卵。
由於沒有準備,當時未能記錄下海龜產卵的畫面。為彌補遺憾,後兩次訪澳時,我們特意為此安排了行程。
有備而來,在沙灘上守候。果然,兩小時內,我們在不到一公裡長的海灘上,陸續看到十幾隻雌性平背海龜。它們從海裡緩緩爬上沙灘,一直爬到沙灘盡頭不會被海水衝刷到的地方。接著,它們四肢並用,先刨出一個略大於自己身體的淺坑,再用後肢向下深挖,掘出一個直徑約一尺、深約半米的豎洞。然後,它們便在洞內產下數十枚形似桌球的龜卵。
產完卵,它們先用後肢推沙填洞,將卵蓋起來,再用四肢劃拉、揚沙,務必使地面不留痕跡。返回大海前,它們還會故意走彎路兜圈子,在沙灘上爬出錯綜複雜的足跡,用以迷惑想找蛋吃的天敵。
雌性平背海龜產卵後返回大海,途中會故意繞路,在沙灘上爬出錯綜複雜的足跡,以迷惑天敵。
據研究,平背海龜的繁殖周期為2~3年,期間產卵2~3次,平均每次產卵約50枚。小龜孵化後自行下海,能活到成年的大概僅有千分之一。成年後,它們又將不遠千裡回到自己出生的那片沙灘繁育後代,周而復始。
現如今,全世界的海龜現狀都不樂觀,我國的海龜產卵地更是少之又少。而在澳大利亞,海龜有時就在居民房屋附近挖洞產卵,這種和諧真令人羨慕。
前段時間,成都動物園裡的企鵝抱團烤火取暖,視頻在網上刷屏。很多人都奇怪,企鵝怎麼還怕冷?其實,企鵝並非全都分布在寒冷的南極,有的甚至還生活在熱帶地區。
澳大利亞沿海就有一種「小藍企鵝」,是所有企鵝中體型最小的,身高只有30釐米左右,樣子十分乖巧可愛。它們的羽色,也是黑白禮服裝,但黑外套部分,在陽光下會顯現藍色光澤。小藍企鵝白天下海捕食,一天能遊出15~50公裡,晚上再返回岸邊休息,據統計,它們生命中約80%的時間都在海裡。
2016年第三次來澳大利亞時,我們專程前往墨爾本附近的菲利普島,去拜訪小藍企鵝。白天登島,幾乎看不到活動的企鵝,它們大多數應該都出海了,只有幾隻躲在岸邊巢穴裡休息。為此,我們特地在沙灘上守候。
天快黑時,一群小藍企鵝回來了。它們先在沙灘前沿小心翼翼地觀察周圍情況,只要感到有一絲不安,便掉頭返回海裡,直到確認沒有危險,才又登岸。經過幾分鐘的彷徨,幾十隻小藍企鵝開始穿越沙灘,走向自己的巢穴。這時,它們會排好隊依次行進,秩序井然。這只是先頭部隊,後續還有更龐大的隊伍相繼到來,同樣是列隊行進,有條不紊,上演著企鵝版的「搶灘登陸」。
因為身體肥胖、腿短腳大,小藍企鵝走起路來蹣跚搖晃,看起來甚是費力。其實就它們的身體結構而言,這樣擺動反而會獲得一定動力,更加省勁。看著這些可愛的小精靈陸續回家,我心裡很是感慨——它們個頭這麼小,每天要卻勇猛地衝向大海,與海浪搏擊求生存,勇士們是否每晚都能安然歸來?
這幾次在澳大利亞旅行,其實花費並不是太多,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住房車公園。房車公園是專為自駕旅行者準備的,可以提供帳篷、食品、洗漱用水等等,非常方便。通常我們白天開車趕路,一路看動物,晚上就在房車公園裡睡帳篷。而且對於我們這些喜歡自然的人來說,每天早上在帳篷裡被鳥兒喚醒,是件幸福的事兒。
然而,出乎我們意料,這裡的鳥簡直太吵了!因為它們不是一般的鳥,而是鸚鵡!!!!
澳大利亞的鸚鵡種類很多,超過五十種,而且大多色彩繽紛,很多明星鸚鵡的祖籍都在這裡。它們中有些種群不僅數量巨大,而且還很適應人類活動,大搖大擺地出現在郊區樹林、城市公園裡。
請注意看照片中右上角的小鳳頭鸚鵡,你猜它在幹嘛??
在房車營地裡,時常看到大群的小鳳頭鸚鵡在草地上覓食草籽,還會成群結隊從我們頭頂飛過,很是壯觀。都說鸚鵡智商高,還真不假。有一次我們在乾旱地區露營,早上起來見到幾隻小鳳頭鸚鵡,正站在營地的水龍頭上,「嘴腳並用」打開水龍頭喝水——看起來,這技術它們已經相當熟練了。不過它們可不懂得節約用水,喝完就走,水龍頭也不關上。
共享一片覓食場的尖喙鳳頭鸚鵡與葵花鳳頭鸚鵡,這畫面簡直能編出各種臺詞。
在澳大利亞的三次旅行中,我們還看到了針鼴、袋貂、鴯鶓等特色動物,但野生的考拉、袋熊等明星卻尚未打卡。不過沒關係,下次再來的動力就系在它們身上呢。
最後送上一張著名的笑翠鳥,大家可以腦補一下它魔幻的叫聲。
撰文 | 蔣珂
攝影 | 王聿凡、喬梓宸、蔣珂、胡碩
微信編輯 | 小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