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意無窮,三尺空弦膝上桐——高雅的古琴藝術

2020-12-25 蔓蔓說文化

近年國內藝術品收藏市場新熱點不斷湧現,其中古琴堪稱是一大亮點,受到藏家的熱烈追捧。其中唐、宋古琴和清代皇家御製古琴受到藏家青睞。在北京保利2010秋拍上,北宋宋徽宗御製、清乾隆帝御銘的「松間石意」琴以1.36億元的天價成交,創造了古琴拍賣世界紀錄。2011年嘉德春拍上,王世襄舊藏唐「大聖遺音」伏羲式琴再次以1.15億元高價拍出。2009年匡時國際秋拍上,近代古琴大家吳景略舊藏的三張古琴也拍出了不菲的高價,其中一件晚唐「太古遺音」琴被買家以2072萬元高價納入囊中,另外兩把琴——宋「龍升兩降」琴和元「百納韻磬」琴也分別以1232萬元和582.4萬元的不俗高價成交。

古琴大家吳景略舊藏「太古遺音」仲尼式琴

蕉葉琴

明 仲尼式「鐵鶴舞古琴」 尺寸:長126.5cm(正面)

明 仲尼式「鐵鶴舞古琴」 尺寸:長126.5cm(背面)

古琴在歷代名畫中也多有表現,如東晉顧愷之《斫琴圖》、北齊楊子華《校書圖》、宋徽宗《聽琴圖》、元王振鵬《伯牙鼓琴圖》、明張路《聽琴圖》等。「琴棋書畫」自古被中國文人視為四大修身雅好,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獨特品格寄予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名列首位。「琴者,情也。」劉禹錫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撫琴一曲,成為士大夫的心靈訴求。

蕉葉琴 尺寸:123cm

李寅 1696年作 松閣撫琴 立軸

北宋 仲尼式古琴『秋塘寒玉』張友鶴舊藏 尺寸:長118釐米 材質:桐木 來源:張友鶴舊藏

馬臻 林下撫琴圖 立軸

相關焦點

  • 「高山流水」覓知音 古琴文化進曼谷
    古琴藝術家王鵬為泰國民眾講解古琴知識古琴與崑曲的完美演繹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敏):6月9日和10日,《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分別在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和朱拉隆功大學上演。來自「鈞天雲和」古琴樂團的藝術家們將古琴藝術、傳統文化和當代美學設計相結合,為泰國觀眾呈現了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精彩演出。古琴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琴演奏是歷史悠久、審美情趣高雅的中國古典樂器演奏形式。2003年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 分享古琴藝術魅力《高山流水》音樂會在雪梨舉辦
    人民網雪梨11月8日電 11月7日晚,由雪梨中國文化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主辦的《高山流水》古琴導賞音樂會在雪梨舉行,吸引近百名當地古琴愛好者參加,近距離感受古琴藝術的魅力。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弦樂器,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音樂會上,來自鈞天雲和古琴樂團的藝術家將中國古琴藝術、傳統文化和當代美學相結合,通過古琴與崑曲、簫、太極、人聲的聯合演繹,結合每首曲目的背景故事,向觀眾傳遞中國古琴藝術及其天人合一的理念。
  • 「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在曼谷上演
    古琴藝術家王鵬為泰國民眾講解古琴知識古琴與崑曲的完美演繹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李敏):6月9和10日兩天,「『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分別在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和朱拉隆功大學上演。來自「鈞天雲和」古琴樂團的藝術家們將中國的古琴藝術、傳統文化和當代美學設計相結合,為現場觀眾呈現了一場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精彩演出。古琴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2003年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鈞天雲和」古琴樂團團長王鵬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致力於向世界推廣中國古琴文化。
  • 「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在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龔佳佳參贊在「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開幕式上致辭(攝影:李俊翔)古琴演奏家王鵬在「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開幕式上致辭(攝影:李俊翔)國際在線報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李俊翔):由中國「鈞天雲和」樂團奉獻的「高山流水」古琴音樂會6月13日在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 張金橋古琴藝術:浩浩《流水》幽幽《平沙》,擷花為飾,煮水成茶
    回顧| 「蓮予清人,琴候知音」記蓮花島古琴文化雅集張金橋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廣陵琴派第12代傳人張金橋古琴藝術第2期:浩浩乎《流水》,幽幽乎《平沙》,擷花為飾,煮水成茶推薦 忽汗河部落文化藝術工作室本次活動自上午9點開始,至下午3點結束,從航拍50多人齊奏的集體風貌,到個人琴曲、插花等藝術展示,充分展現文化魅力,吸引眾多遊客圍觀。
  • 古琴梅庵 海曲清韻|梅庵派古琴藝術公益講座在海曲書房舉行
    12月20日上午,東港區文化和旅遊局推出的第九期周末名家藝術公益講座在城市書房海曲公園館舉行。本次公益講座由中國教育衛視「綻放的向陽花」藝術聯盟常務副會長,「金龜子國際兒童藝術節」日照組委會副主席宋詩音老師主講梅庵派古琴藝術。古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之首,被視為高雅藝術的代表。
  • 趙曉霞古琴協奏曲《高山流水》國家大劇院首演成功
    2017年10月26日晚,【中華情懷-中國民樂名家系列:「國風溢彩」名家專場音樂會】由指揮家劉沙執棒中央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團,古琴演奏家趙曉霞攜古琴協奏曲《高山流水》世界首演登陸中國頂級音樂殿堂國家大劇院。
  • 以古琴之名 會高山流水 一場古琴音樂會激揚東城琴友心
    洞簫的清揚、中阮的渾厚、二胡的蒼涼,在古琴樂中含光隱耀,和光同塵,交織出古樸圓潤的樂章《昭君引》。1月4日下午,市美術館,一場獨出機杼的古琴音樂會讓「隱身」於東城各處的琴友浮出紅塵,相聚盧宅,共賞清音。世代簪纓之第、衣冠奕奕之宅,高山流水響虞泉。
  • 古琴藝術之美——一個文化的奇蹟
    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古琴又稱「琴」、「七弦琴」,別稱「綠綺」、「絲桐」。它主要體現為一種平置彈弦樂器的獨奏藝術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彈兼顧的琴歌與琴、簫合奏。古琴相傳創始於史前傳說時代的伏羲氏和神農氏時期。
  • 詞語|古琴中英文詳解
    素材來源:鹹熙永築、崖居山房等 本文轉自:譯匠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
  • 遺世承美|千年工藝 古琴斫制——傳統古琴製作技藝
    第二十七期:傳統古琴製作技藝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製為7弦,且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
  • 「古琴藝術」傳承人謝東笑網絡直播覓知音
    27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嶺南派)代表性傳承人酷狗直播「非遺大師課『』,與年輕網友分享古琴藝術。  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文人、士大夫愛不釋手的器物,更被視為中國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徵。現代年輕人對古琴的認識大多通過影視劇,對古琴真正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更不懂欣賞古琴的高雅精緻。
  • 他攜23張精品古琴來山水重慶 高山流水覓知音
    近日,三峽博物館舉行了主題為「踏雪尋梅」的古琴清賞會,260名古琴愛好者來到現場聆聽演奏,《歸去來兮辭》、《梅花三弄》《陽關三疊》等經典曲目紛紛上演,觀眾們大飽耳福,更感知到中國古琴藝術的獨特魅力。揚州市漢風古琴博物館館長馬維衡,專程帶弟子從揚州赴重慶參加這次演出,現場獨奏的一曲《神人暢》,蒼古雄健,大氣磅礴,讓人回味不窮。
  • 古琴藝術,從博物館走向復興
    琴的音樂神聖高雅,坦蕩超逸,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古人用它來抒發情感,寄託理想。如《書經》:「搏拊琴瑟以詠」;《詩經》:「琴瑟在御,莫不靜好。」而且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如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當時有名的琴師有衛國的師涓,晉國的師曠,鄭國的師文,魯國的師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均已載人史冊。
  • 講座|琴藝與琴道,古琴傳承與藝術人生
    85歲的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系教授、北大國學院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樓宇烈先生近日在北京大學從《琴藝與琴道》的角度講述古琴傳承和發展,他認為:「學過琴的人都會在琴裡面感受到人的一種安靜、專一、中正的東西,所以中國的藝術不是簡單的技藝,而是通過技藝引導你的興趣。中國的古琴能夠幫助人養成這種敬意。」
  • 從「膝上橫琴」到「臨桌弄弦」
    ▵《弘曆觀荷撫琴圖》乾隆帝這種撫琴方式看起來雖不如父親雍正帝畫像中那般瀟灑,但因琴器比放在膝上平穩許多,顯然更利於琴曲的演奏。‍‍當然,即使是「專家」的話,也並非放之任何時空皆準。朱權所謂的「膝上橫琴不可彈」,其實是宋代,準確地說是北宋晚期以後才興起的標準。在此之前,「膝上橫琴」反而是主流。
  • 我的眼中,古琴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樂器
    但在中國古代只有一種樂器叫「琴」,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古琴」。在古代文獻和詩詞中,古琴被稱作七弦琴、瑤琴、玉琴、絲桐或寶琴。產生於3000多年前的古琴,是人類文明中僅存的來自遠古的成熟樂器,是中華民族文化智慧的代表。古琴的象徵極豐富。
  • 《唯琴有象 流水高山》2020雙序琴院新春古琴音樂會開始搶票啦
    竹雨松風琴韻酒香梧月書聲文/松鶴古琴素有「高山流水」之名,綿延至今,以淡雅低緩、沉靜綿遠的琴音,攜今人步入悠然逍遙的一方天地,品味文人雅客之情懷。河南省古琴研究會理事國家藝術基金《中州派古琴藝術表演人才培養》項目重點培養人才劉旭冉忘機琴堂古琴講師河南省古琴研究會理事國家藝術基金《中州派古琴藝術表演人才培養
  • 「畫外桐塢」:當藝術浸潤鄉村
    在厲萍的書房,記者看到牆上掛著多幅藝術作品。「這個是我剛畫的《採茶女》——『背著竹簍採茶』,像不像我們這裡?」指著牆上的畫,厲萍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拿鋤頭採茶葉的手,也能拿起筆畫畫;其實,這也是我一直嚮往的生活,現在夢想成真了。」1996年,厲萍從紹興上虞來到外桐塢村。
  • 上古十大名琴|高山流水遇知音,傳世古琴會珍友
    現藏|疑似毀壞上古十大名琴之3綠綺綠綺,古琴樣式。一說為古琴別稱。後遂用「焦尾琴,焦尾,焦桐,焦琴」等指美琴,或比喻歷盡磨難的良才,未被賞識的寶器;用「桐尾焦,桐爨,爨下桐,爨下殘,爨下餘,良才入爨」寫良才不得其用,或比喻遭受摧殘,倖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