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託起貧困群眾的小康夢
——遼寧方大集團在東鄉的扶貧實踐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杜雪琴 通訊員 羅永崗
東鄉縣海拔1735至2664米,自然資源匱乏,缺水少田,經濟社會發展滯後。
怎樣找到適合東鄉的扶貧路子?怎樣找準東鄉扶貧的突破口?
2019年5月,遼寧方大集團實業有限公司入駐東鄉縣開展產業扶貧工作後,通過調查研究,現場論證,座談交流,把「貧」脈找「窮」根,針對性地制訂精準脫貧措施,確定了「全面幫扶、項目運作、微利持久、讓利東鄉」的扶貧模式,積極投身產業扶貧。
截至目前,遼寧方大集團已在東鄉縣累計投入資金5.5億元,落地實施產業幫扶項目27個,盤活運行扶貧車間31個,解決就業9000多人,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告別貧困,開始新的美好生活。
「扶智+扶志」 從思想觀念上拔窮根
東鄉脫貧的難點究竟在哪裡?
扶貧實踐中,方大集團扶貧工作人員逐漸認識到,扶貧工作最難的、最迫切的是改變當地群眾的思想觀念。
在東鄉縣各級幹部及各幫扶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扶貧工作人員逐村、逐社、進村入戶講扶貧政策,講產業優勢,動員村民投入車間生產,鼓勵村民學習技能,安心上班,早日脫貧致富。
漸漸地,群眾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放下思想包袱,走出家門,到扶貧車間上班。
今年25歲的東鄉縣大樹鄉南陽窪村婦女馬林紅說,自從方大炭素和合作方共同投資設立的公司落戶南陽窪村後,村裡的一切發生了變化。
「扶貧車間剛成立時,只有四五個人報名,我天天到村民家裡去做工作,但是沒有什麼效果,後來我將自己的工資表和掙到的錢拿給大家看,許多村民才相信了。」馬林紅說。
方大集團在加快幫扶項目落地、提升產業扶貧帶貧益貧層次的同時,通過宣傳、思想引導、激勵帶動等各種方式引導務工群眾逐步樹立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勤勞致富的意識,幫助他們從思想深處挖掉「窮根子」,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
「現在,村裡越來越多的姐妹願意主動到扶貧車間打工賺錢。」馬林紅說,觀念變了,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輸血+造血」 以產業拓渠道促增收
方大集團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以產業扶貧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提升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經過深入調查、謀劃研究、細化措施,一個個產業幫扶項目迅速落地東鄉。
「我每個月的工資收入都不低於2600元,而且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工資還在逐月上漲。」說起現在的工資,閔麥乃家很自豪。
今年34歲的閔麥乃家是東鄉族自治縣考勒鄉三塬村村民,過去她一直在家照顧孩子、做家務,方大炭素投資興建的臨夏州回味齋食品有限公司投產運營後,她成了一名產業工人。
為了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甘肅方大富凰東西協作製衣有限公司針對電腦編織機操作崗位,制定了高於行業標準的激勵政策,該公司河灘鎮扶貧車間的藏族員工桑傑草不識字,但她積極主動學習電腦橫機操作方法。現在,桑傑草已經一人能夠操作11臺機器,有兩個月工資超過了4000元。
方大扶貧項目遍地開花,讓許多像閔麥乃家、桑傑草一樣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學到技術,成為產業工人。
一個貧困群眾的穩定就業,能改變一個貧困家庭。一個又一個家庭的脫貧致富,讓整個村子有了新的希望。
「內驅力+外驅力」 注入發展更強動力
今年8月25日,遼寧方大集團扶貧項目公司成立的東鄉族自治縣振東致遠公共客運有限公司啟動運營,結束了東鄉縣沒有公交車的歷史。
過去一年多,方大集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牽線搭橋,通過以商招商等方式,成立聯合招商組,先後赴廣州、深圳等地引進更多龍頭企業協力推動產業扶貧,成功引來了一批行業內有影響力的企業入駐東鄉,助推了一批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在東鄉聚集落地,為助力東鄉發展注入了更強動力。
投資8000萬元建設馬鈴薯精深加工項目,年消化縣內土豆7萬噸,可帶動解決2600個就業崗位,有效帶動土豆種植業發展;投資1億元建設東鄉金銀花健康產業園,引進金銀花飲料和中藥飲片生產線,打造集種植、採摘、收購、銷售、精深加工於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可帶動解決1800多個就業崗位,畝均增收1200元左右;投資1500萬元開展羊肉深加工帶動養殖產業項目,打造羊產業全產業鏈條和「線上」銷售渠道,可帶動創造近1000多個就業崗位……
一批抗風險能力強、產業附加值高的項目落地,點亮了東鄉人民的新生活,託起了貧困群眾的小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