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性疫情是如何發生的?企業員工在食堂吃飯會不會傳播疫情?同樣是戴口罩,坐地鐵和打車,哪個風險更高?
經濟日報 2020-02-11
武漢市疑似病人的存量正在加速分流和消化。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今日在發布會上表示,通過分析,作為全國疫情...
2月11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對公眾關注的新冠病毒防控問題進行了解答。
武漢市疑似病人的存量正在加速分流和消化
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今日在發布會上表示,通過分析,作為全國疫情中心城市的武漢,新增疑似病例由2月5日高峰日的2071例波動下降至2月10日的961例。說明隨著武漢市強力推進確診患者集中救治,疑似患者集中隔離,無法排除的發熱患者和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集中隔離觀察等措施,疑似病人的存量正在加速分流和消化。
米鋒表示,經過國家專家組的反覆討論,國家衛生健康委研究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這個方案適用於全國,這一標準兼顧了疾病臨床表現、影像學表現和病原學檢測等結果,符合當前疾病特點,全國各地都應按此標準統一執行
聚集性疫情83%發生在家庭
在談到聚集性疫情時,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稱,聚集性疫情是指在一個相對有效單位裡面出現了兩個以上的病例,「我們對全國近千起的聚集性疫情進行了分析,其中83%是以家庭為單位,還有常見的聚集性場所,有醫療機構、學校,商場、工廠、企業等單位」,吳尊友解釋,聚集性的疫情發生,涉及病人年齡從嬰幼兒到老人,範圍比較廣,一代病人佔32%,二代病人佔64%,也有個別的出現三代甚至四代。
聚集性病例是怎麼發生的?吳尊友認為,主要是首例病人有在湖北或者武漢居住、生活、旅遊的歷史。首例病人發生以後,由於家庭的生活接觸或者照顧病人,或者由於聚餐,引發了二代的傳播。三代、四代病例是怎麼發生的?主要是第一代病例臨床特徵不明顯,在和他接觸的生活、日常照顧當中,防範意識不強所引發的。
如何防範出現聚集性疫情?吳尊友指出,要認識聚集性疫情發生的場所和地點,如果家裡有病人,或者對家人照顧、參加聚會,或到人員密集的地方,乘車到封閉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有可能發生聚集性疫情,都是有風險的,「家裡有病人,我們在照顧病人同時一定要做好防護,居室要注意通風,個人要注意衛生防護,比如戴口罩、洗手,儘量避免參加聚會、聚餐等聚集性活動,如果要乘車,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
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吃盒飯
有網友擔心,企業員工在食堂就餐不得不摘下口罩,會不會傳播疫情?吳尊友表示,企業應該做好員工症狀篩查,包括體溫測量,症狀篩查;在企業裡人員密集的地方要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勞動場所的通風,洗手設施有保障。吃飯在單位食堂,儘量要和其他人保持一定距離,單位條件允許可以提供盒飯,員工拿回辦公室吃,減少風險。
照顧病人棄用的口罩應按醫療廢棄物處理
在談到口罩使用相關問題時,吳尊友坦言,有網友擔心疫情,一個口罩保護效果不好,「一次性戴七八個口罩,其實沒有必要,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一次性醫用口罩一個就可以了,而且口罩也不是說戴一次,講一句話,喝口水馬上扔掉,沒有必要,可以重複使用」。
同樣是戴口罩,坐地鐵和打車,哪個風險更高?吳尊友表示,沒有必要區分哪個風險更高,只要是在有人員集中的地方都是有風險,所以一定要堅持戴口罩,同時因為你在這些公共場所接觸手會粘到一些表面,回家要洗手。
此外,居民小區廢棄口罩如何處理?吳尊友認為,對於普通老百姓沒有接觸到病人的口罩,就當做一般的生活垃圾處理就行了,「如果照顧病人,口罩應按照醫療廢棄物處理。」
特別聲明:本文為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人民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人民日報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