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十數據
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自2009年起,人民幣便開啟了其國際化之路。這些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數據顯示,目前人民幣已成為世界第五大支付貨幣,截至6月份的市場份額為1.76%;而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員國持有儲備資產的幣種構成中同樣排名第五,截至今年一季度的市場份額為2.02%。近日,美國四大投行之一的摩根史坦利對人民幣做出了新的預測。
人民幣十年後成第三大儲備貨幣,將有3萬億美元的組合投資資金流入中國
據參考消息9月6日援引美媒報導,摩根史坦利在9月4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展,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投資增加,未來人民幣的使用量會大大提高,預計到2030年,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資產中佔比將從目前的2%左右提升至5%到10%,超過日元和英鎊成為僅次於美元和歐元的世界第三大儲備貨幣。
做出這一預測並非不切實際,摩根史坦利國際戰略分析師詹姆斯·羅德表示,考慮到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從股票和固定收益領域可以看到日益提高的跨境資本市場融合度、跨境交易中以人民幣計價的比例不斷提升,預測這個目標是可能實現的。
報告還預測人民幣對美元到2021年底將升至6.6,而由私人部門及外匯儲備管理機構帶來的投資組合流正在發生轉變,預計未來10年(2021年至2030年)的年均投資額在2000億到3000億美元左右,累計流入額將達到3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5萬億元),其重要性也將超過外國直接投資。報導認為,有了這些投資,以人民幣形式持有的全球資產將增多。
人民幣越來越有國際範,41國加速"去美元化"
人民幣國際化已有11年,雖然目前仍舊與美元、歐元差距甚遠,但其國際化之路一直在前進。據外媒9月4日報導,摩根史坦利做出這一預測的背景也是基於人民幣國際化不斷向前推進。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至少有28個國家和地區宣布使用人民幣結算;而有39個國家和地區與我國籤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總金額超過3.7萬億人民幣;另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將人民幣納入貨幣儲備。而據日經中文網8月26日報導,截至7月底,已有97個國家和地區的984家金融機構加入中國的跨境支付系統,預計今年會突破1000家,可以說人民幣越來越有國際範了。
另一方面,多國卻加速"去美元化"。受疫情影響,美國經濟出現嚴重衰退,為復甦經濟,美國推出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據了解,美國本財年的聯邦預算赤字將飆升至創紀錄的3.3萬億美元,是上一財年的3倍不止。這增加了美債違約風險,引起海外美債持有者的擔憂。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中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等至少41國開啟了"去美元化"進程。數據顯示,2018年4月至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各國央行已連續22個月減持美債,累計減持規模達8000億美元。其中今年前6個月,我國拋售的美債達1060億美元。截至6月底,海外美債持有者佔美國國債的比例創下2008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降至26.1%。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多國開啟"去美元化"進程,但目前為止,美元地位還不會動搖。而人民幣國際化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與美元相比還無法相提並論。比如美元在全球支付市場和外匯儲備市場的份額分別超過40%和60%,而這兩項指標人民幣佔比均為2%左右。基於此,可以說人民幣國際化仍任重道遠。
文 | 梁錦源 題 | 曾藝 圖 | 饒建寧 審 | 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