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泉州】閩南小吃的起源地,舌尖上的閩南古早味——泉州

2020-12-15 騰訊網

郭牙牙遊記

面 線 糊

泉州老城不大,老街古剎,穿行其中都是原汁原味的閩南風味。面線糊發源地就是泉州,據說是當年乾隆下江南時,恰逢糧食短缺,一秀才妻子急中生智利用一些剩骨頭、米粉碎等食材熬出來的。因為味道鮮美,被乾隆稱為龍鬚珍珠粥。

在泉州,面線糊能從晚上6點吃到早上6點。用來當早餐還是宵夜都特別適合,大家可以根據喜好加入蝦仁、大腸、油條、蚵仔、冬菇等等,糊糊類似粥的質感,但卻能看到超細的米粉碎。鹹鮮的口感,一口吃下肚子立刻暖暖的,立即驅散了不少路途的疲憊。

國仔面線糊(水門國仔總店)

地址:泉州市美食街155號

人均:10元

郭牙牙遊記

姜 母 鴨

吃完面線糊,沿街走去,就能去到塗門街。塗門街一路除了歷史古蹟還有不少美食。比如在中國現存最古早的清淨寺旁邊就是斯丹薑母鴨。

我們中午11點多到的還不用排隊,但店裡已經沒位置,只能坐到店後的過道。然而外面吹著風特別涼快比在店裡悶著舒服多了,還特別接地氣。

鴨肉最怕就是很柴的口感,薑母鴨的鴨肉燉得很軟而不爛,濃鬱入味。而且並沒有姜很辣的口感,直接把姜放進口也很是香鹹。吃上一口鴨肉,再來一口白米飯,白飯的軟糯加上鴨肉柔嫩的肉感,伴隨濃鬱醬汁揉雜口中,頓時胃口大開。

斯丹薑母鴨(塗門街分店)

地址:泉州市塗門街104號

人均:40元

推薦:來一煲薑母鴨,再加份青菜、米飯就很滿足了

郭牙牙遊記

石 花 膏

在斯丹薑母鴨附近還有兩間我朋友堅持要打卡的店,愛啊石花膏和雞腿怣,隊伍都是傳說中排得長長的。下午4點後一家店的最好吃的芋圓就沒了,另一家最出名是雞腿也會沒的了。我們基本是踩著點吃完。所以一定要早去,同行人多的話記得分頭行動去排隊。

石花膏,是一種臺灣海峽中的一種食用藻手工製作而成的,因為採摘不易,已經越來越少人做的了。石花膏長的有點像冰粉,但口感卻是脆爽的。舀一勺糖水,配上各類水果、仙草、芋圓,口感豐富而且冰冰涼涼,沁人心脾。

在天后宮旁邊有一家百年老店秉正堂的石花膏也是很出名的,上過舌尖3。在那家店裡,我至少聽到了身邊兩次傳來:「太好吃了!」的感嘆。但對比來說,芋圓還是「愛啊」家的更軟糯有嚼頭一點。而且愛啊石花膏更清甜,而秉正堂的糖水則還能嘗到微微的蜜糖酸味。

愛啊石花膏

地址:泉州市濠溝巷人民政府西側隔壁(鯉城區政府,永相逢大榕樹旁)

人均:6-8元,按口味可額外添加配料

推薦:石花膏+芋圓+西瓜+紅豆

店鋪推薦:秉正堂

地址:天后路1棟1-2號店

人均:8元,可選三種配料

郭牙牙遊記

雞 腿 怣

在愛啊石花膏旁邊的巷裡,遠遠就看到長長的隊伍,那就是雞腿怣。

老闆的秘制醬汁遠近聞名,讓曾經失業的老闆風生水起。如果喜歡花生醬的一定要試試,烤制後配上香嫩雞肉,更為濃鬱可口。

雞腿怣

地址:泉州市中山路金魚巷52號(近永相逢)

人均:10-20元

推薦:雞腿

郭牙牙遊記

小 籠 包

在天后宮不到500米的地方,有一家馳名老店。雖然貌不驚人,但有驚喜。

裡面基本沒有其他菜品可點,一籠20元的小籠包,麵皮很有韌勁,一口下去滿口肉汁,齒頰留香著香蔥的味道。

再來份牛肉羹,看著像豬肉但吃下去滑溜的口感有著淡淡牛肉的香味,價格很便宜。

遠芳小籠包

地址:泉州市中山南路381號(近僑光電影院)

人均:10-20元

推薦:小籠包、牛肉羹

郭牙牙遊記

泉 州 小 吃

在泉州標誌性建築開元寺出門,就是繁華的西街,也是美食的一條街。海蠣煎、安海土筍凍、菜頭酸、貽慶雞爪、貢糖…

還有福建獨有的壺見奶茶等等,不想太累到處找得小店那麼辛苦的話,這裡就能輕易滿足你的胃。

泉州市西街

人均:20元

推薦:海蠣煎、安海土筍凍、菜頭酸、貽慶雞爪……沿街隨便吃

還想特別推薦的就是一家私房菜。藏在巷子了,名字就是它的門牌59號。由舊房子改造,殘垣紅牆,藤蔓爬滿了牆,裡面後院還別有一番洞天。

菜品以閩南菜為主,基本盲點不踩雷,我們點了螺片、沙煲河鰻、炒麵線、避風塘炒蟶子,一頓暴風吸入都很好吃。

特別是避風塘炒蟶子,脆香不辣,蟶子鮮美外酥內軟。這家店如果在我家附近,我一定會百去不厭的。

59號閩家膳

地址:鯉城區承天巷59號

推薦:避風塘炒蟶子、沙煲河鰻

人均:80-90元

我們住的附近有一家老莆鮮餐館,裡面的招牌興化面線,招牌滷麵都好好吃。

興化的細米粉吸飽了濃湯汁,鮮美而不膩,更因為米粉特細增加了口感的綿密,基本我們連續兩天的早餐都在這裡解決。

回程途中,忍不住就在某寶下單了五斤的興化粉。

老莆鮮

地址:泉州市九一街111號

推薦:招牌興化面線、招牌滷麵

人均:15元

四日三夜短途遊,在一晚美味興化粉後便結束了我們這次的古早之旅了。但羊公巷雞排、奎霞拌麵肉燕、泉港浮粿、東來蘿蔔酸、泮宮滷麵、壺仔飯、閩南蘿蔔鹹飯…我們還不夠時間去吃,希望下次再有緣再去,因為泉州確實是值得一次再去的地方。

相關焦點

  • 【美食|泉州】閩南小吃的起源地,舌尖上的閩南古早味——泉州
    郭牙牙遊記面 線 糊泉州老城不大,老街古剎,穿行其中都是原汁原味的閩南風味。面線糊發源地就是泉州,據說是當年乾隆下江南時,恰逢糧食短缺,一秀才妻子急中生智利用一些剩骨頭、米粉碎等食材熬出來的。因為味道鮮美,被乾隆稱為龍鬚珍珠粥。在泉州,面線糊能從晚上6點吃到早上6點。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遊客透過透明的櫥窗,可以觀看手工面線等美食的製作流程。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舌尖上的泉州,泉州美食分享
    在福建,有一個地方叫沙縣,沙縣小吃在中國可謂是遍地開花,小編今天介紹的不是沙縣,而是泉州。提到泉州,那就不得不說一檔超級火的美食節目《時間上的中國》,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泉州就是一座被這檔節目點名多次的城市,所以可見泉州的美食之多。
  • 關於閩南小吃,是廈門的好吃?還是泉州的好吃?終於有答案了!
    本文由蘿媽原創分享,歡迎關注、留言,蘿媽教你創意的美食創作,品味各地的美食風採。本期蘿媽分享的內容是:關於閩南小吃,是廈門的好吃?還是泉州的好吃?看了就知道!之前還記得蘿媽去廈門,然後探店報導關於一些廈門的閩南美食,但是我發現,寫到閩南小吃:面線糊、土筍凍的時候,總有一些「轉究郎」(泉州人)出來diss蘿媽,因為覺得提到閩南小吃,肯定是泉州的更好吃。比如他們會說:「面線糊,明明是泉州的更好吃好吧!」
  • 泉州小吃潤餅蘿蔔飯昨登上舌尖上的中國2首集
    市民:蘿蔔飯上央視很驚喜  「隔著屏幕仿佛能聞到蘿蔔飯的清香,咱厝美食肯定引得全國觀眾都流口水。」泉州吃貨小戴看完《腳步》後激動地說,家裡常做蘿蔔飯,沒想到這麼地道的泉州美食也上了央視,上了「舌尖2」,讓全國觀眾都欣賞到了泉州的美食,驚喜感太強了。
  •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解說】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晉江市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文化館總是能吸引遊客和孩子們的注意。近日,記者走訪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了解這裡的傳承故事。
  • 泉州,閩南人的美食孤島
    泉州,有獨特的古早味 廈漳泉三分閩南。 閩南各地人民,都有些引以為傲的小吃傑作。相比漳泉,廈門起步晚,美食沒有競爭力。畢竟民國時,廈門還是同安縣綏德鄉嘉禾裡思明州呢。泉州的古早味很獨特。 林語堂說:「人世間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們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學問,而是吃。」而在泉州,宗教信仰與塵世煙火能並行不悖。
  • 【海絲泉州】真正的閩南古早味,在泉州!
    要說起小吃聞名的城市,泉州絕對名列其中,因為,這裡有最地道正宗的閩南美味。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裡,泉州小吃就已經讓人慾罷不能,而第三季中再度登場的泉州又令饕客們按耐不住蠢蠢欲動的心。說到閩南美食的第一印象,自然是繞不過海蠣煎,可以說是泉州具代表性的市井小吃了。
  • 真正的閩南古早味,在泉州!
    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裡,泉州小吃就已經讓人慾罷不能,而第三季中再度登場的泉州又令饕客們按耐不住蠢蠢欲動的心。說到閩南美食的第一印象,自然是繞不過海蠣煎,可以說是泉州具代表性的市井小吃了。閩南氣候炎熱,用富含藻膠和豐富礦物質的石花草製作出來的石花膏清涼解暑,食用時可加入蜜水、糖水,是泉州人摯愛的小吃。
  • 泉州,閩南小吃的精髓原來都藏在這裡
    泉州,閩南小吃的精髓原來都藏在這裡(上) 文|鼠二 就像很多去廣東旅遊的人,有機會一定要去順德品味真正地道的廣東菜,到了福建閩南,一定要去泉州吃,那才是閩南飲食的魂之所在,之前鼠二分享過不少廈門當地的小吃,都被糾正說真正好吃的其實要去泉州呢
  •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泉州,同時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展示中心。泉州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蕩和相互融合的產物,在其長時期的交流、傳承、變革的過程中,不僅顯示了深厚的歷史積澱,而且形成了獨特的個性。而這一點,在泉州古早味小吃中,可見一斑。  泉州風味小吃劉泉生「五穀豐登餃子」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在不少人眼裡,吃餃子一般是北方人的習慣。為什麼餃子會成為泉州的古早味小吃呢?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遊客透過透明的櫥窗,可以觀看手工面線等美食的製作流程。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僑鄉泉州百年石花膏老店堅守閩南「甜」味
    陳龍山 攝   中新網泉州6月19日電 (孫虹 陳龍山)一碗清澈的石花膏裡,冰涼的蜜水、多樣的配料,這是閩南人最原汁原味的甜品冷飲。  「來來往往的食客中,有不少海外僑胞回鄉後總要喝上一碗,品一下兒時的味道,嘗一下家鄉的『古早味』。」福建泉州石花膏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丁秉正如是說。
  • 泉州潤餅、蘿蔔飯亮相《舌尖2》 廈門商家擬推同款美食
    18日晚上9點,《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在央視播出,第一集《腳步》中所呈現的各地美味讓人垂涎,而在這一集中,泉州的潤餅和蘿蔔飯先後亮相,其中蘿蔔飯的介紹以「記憶中的古早味」為主線貫穿始終。
  • 閩南傳統美食,泉州的古早味帶給你濃濃的情感
    古早味,是閩南人口中的古舊味道,這些取材與大地,製作方法簡潔的傳統美味,深深根植於泉州人的味覺記憶之中。如今人們懷念的古早味,往往意味著近乎苛刻的精選食材和精雕細琢的手工製作。在這個標榜改良創新的時代,還原真正的閩南古早味,也變得愈加困難。閩南豆腐控,是傳統的古早味之一。
  • 閩南絮語:泉州,絲綢之路上的滄海遺珠
    >泉州的飲食之豐富,從《舌尖上的中國》攝製組在閩南地區考察了半年之久也能猜出個一二來。「古早味」從泉州這片沃土起源,隨之擴散到臺灣和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圈,我想你看完下面的文字,一定能讓你對泉州的美食更加垂涎欲滴。
  • 風味圖書館丨泉州,閩南人的美食孤島
    五代時泉州環城植刺桐樹,因此得代稱「刺桐城」。「帝京須早入,莫被刺桐迷。刺桐城,雲屋萬家,樓雉數裡。」這是文人筆下的泉州繁華。 泉州,有獨特的古早味 廈漳泉三分閩南。 閩南各地人民,都有些引以為傲的小吃傑作。
  • [畫虎爛]帶你吃閩南小吃:泉州美食地圖
    然而泉州帶給你的除了視覺和聽覺的滋養之外,也毫不留情地用極富閩南特色的美食小吃,牢牢鎖住你的味覺,讓人在無限回味中迷醉。面線糊、薑母鴨、石花膏、海蠣煎、土筍凍、燒肉粽、五香卷、芋圓、炒米粉等,無不讓人垂涎。稱得上地道的這些小吃卻大都隱匿於泉州普通的街道小巷中,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對於初次來泉州的人來說卻無從得知、無處找尋。
  • 泉州蚵仔煎,帶你體驗,舌尖上的閩南味道
    閩南有句俗話「吃飯皇帝大」,意思是,吃飯是老百姓至高無上的頭等大事。這句民諺,不只是閩南人對日常生活的感慨,更是體現閩南地區社會生活和風土民情的經典格言。說到閩南,就不得不提到閩南文化的起源地,泉州。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稱」,璀璨的客家文化、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蹟、獨具特色當地風俗還有就是讓人眼花繚亂的閩南美食!作為古城文化的一大特色,美食絕對是一座城市最好、最真實的記憶表述。因為有了吃,才催生了泉州琳琅滿目的風味美食,才誕生了泉州絢麗多彩的飲食文化,才吸引著五洲四海的饕客們紛至沓來。海洋,是上天對泉州人最好的饋贈。
  • 舌尖上的中國之「古早味」的泉州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了,在第二集的後半段部分出現了石花膏,四果湯,面線糊等泉州大街小巷都可吃到的三樣美食。是每一個出門在外的泉州人記憶中家鄉的味道。除了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外,還有許多「古早味」的泉州美食是每一個出門在外的泉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首當其衝的應該是花生仁湯,這道在泉州的宴席中幾乎是頭牌,無論什麼宴席中幾乎都是第一道被端上來的菜。花生仁湯中的花生仁酥爛不碎,入口即化,湯色乳白,甘甜爽口,清甜爽口,滋補潤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