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毛衣遇見苗繡、書桌遇見竹編工藝、寵物家具遇上藍染花布,它們會碰撞出怎樣的視覺效果?日前,一場橫跨東西部的「雲端」對話為黔東南接下來的鄉村振興和傳統文化振興注入了新活力。浙江科技學院非遺文創團隊、南京腔調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月亮故鄉文化創意公司以線上視頻會議的形式,開展了非遺文創產品設計方案的「雲端」對話。
「雲端」對話以黔東南州的傳統手工技藝為核心,選取了竹編、藍染、苗繡、苗銀等傳統手工技藝,以設計思維進行現代轉譯再設計,使傳統手工技藝既符合現代審美,又保留傳統文化意蘊。此前,浙江科技學院非遺文創團隊歷時兩個月,從多維度出發,完成了六大類產品設計,詳細方案近50餘款。如藍染體驗流程設計、文化產品優化設計、品牌化及包裝設計、家具產品設計等,每一個設計都提供了詳細的市場調研、創意闡釋、產品意向圖、產品草圖等內容。「雲端對話」中三方就產品創意、可操作性展開熱烈討論,積極推動黔東南非遺文創產品落地。
當下,脫貧攻堅取得了勝利,東西部幫扶卻還在深化。浙江科技學院在脫貧攻堅時期,就用設計賦能的方式進行幫扶。這次設計幫扶過程中,學院調動了不同研究方向、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力量,在服裝設計、平面設計、產品設計、藝術指導以及整個非遺文創團隊協助等方面提供了指導,全面賦能榕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
榕江縣月亮故鄉文創中心,是一家以振興手工藝和文創扶貧為背景的社會性企業。企業聚焦貴州手工藝,聚焦貧困村寨女性當地就業,聚焦藍靛全產業鏈,探索可持續的農文旅產業聚合振興鄉村。近年來企業聯合貴州省婦聯共同發起「手藝點亮回家之路」公益計劃,通過打造藍靛種植和生產基地+藍染非遺文創中心+藍染扶貧車間+母親回家工坊+循藍論壇+尋藍之旅+藍染非遺造物社的全產業鏈模式,探索出了一條非遺傳承+文創扶貧+振興鄉村的新模式。企業負責人劉林洋表示,城市跟鄉村有著兩種不同方向的資源,藉助東部城市人才來帶動西部鄉村文化振興,這是一種更值得期待的方式。(本站編輯 賈曉芸摘編)
【來源:杭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