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中國老百姓越來越對優質資源,孜孜不倦地渴望渴求。
從半夜排隊,搶購房源到疫情期間,部分人搶購米麵。
前幾天,社區的熱心大媽給我媽媽說:「國外不給咱們國家進口米麵了,趕緊囤積一點吧,我都聯繫好了明天去搶面。」正好家裡面也不多了,我媽聽了趕緊催我做好準備。
除了搶面,在學校裡也免不了給孩子搶學位,搶座位。
2019年春晚有個小品《佔c位》
這個小品主要講述了小學開學時幾位家長使出渾身解數為孩子佔「C位」的故事。
目前,學校一搬實施的,班級授課制又稱課堂教學,班級授課制是把一定數量學生按年齡特徵和學習特徵編成班組,使每一班組有固定的學生和課程,由教師根據固定的授課時間和授課順序(課程表),根據教學目的和任務,對全班學生進行連續上課的教學制度。
最早是歐美一些學校出現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組織形式,隨後誇美紐斯對此組織形式進行總結而確定下來。後來赫爾巴特完善了這一理論,蘇聯的教育家凱洛夫最終完善了這一理論。我國最早使用班級授課制是1862年。
那麼,現行學生都有哪幾種座位方案呢?
1補課班盛行按考試成績優選座位
在以分數為生存命根的補課班裡,很多老師根據學生考試成績來排座位。讓考試第一名先選座位,接著第二名,第三名選,以此類推。
這樣的好處就是用座位名次刺激學生和家長重視學習,抓緊學習。當然,為了照顧特殊學生會預先在前兩排留出四到六個空位,照顧視力低下的孩子。
2還有些補課班按報名順序選座位
補課班的生源一般都是家長自由選擇的,所以為了擴大生源,在和其他補課班競爭的背景下,補課班會,讓先報名的家長先選座位。
這樣以來,就有家長天還沒亮,就跑來排隊搶座位的。這樣,有利於招生,但是對聽課的孩子就不甚科學了。
3學校裡一般盛行按照高低個,男女同桌的座位方式。
學校教育一般都是在公平的大原則下,兼顧班級管理。個子低的坐前面,不會擋住後面同學。男女生配搭,不僅從性格可以互補,而且避免上課講話。
為了方便班幹部和老師管理,還會做一些微調,對於特別好動的孩子可能會安排一個好靜的同桌,可以說已經是綜合考慮了。
4經常變化的座位模式。
面對大班化教學,最大的弊端就是過於固定。固定久了對於一些孩子就會不適應。所以,有的老師採取流動式變化式座位。
比如,讓整組學生一周一次順時針輪流調換,這樣避免學生,坐在左右兩邊的小組斜視。同時大家可以輪流坐中間誰也不埋怨。
比如,讓前三排同學和後三排同學,每周輪流調換。這樣,讓大家都可以坐前排,坐到絕對公平。但是,經常調換,也不利於班級穩定和班級管理。而且,個子低的同學總會有一段時間坐在後排看不到。
5老師乾脆不安排,讓學生自由組合
畢竟老師安排再好,再照顧到各方利益,也難做到十全十美,百依百順,畢竟眾口難調啊!乾脆就讓學生自由組合,在大小個相對合適的情況下。
高的後面,低的前面,同桌由自己選擇,自己想和誰坐就和誰坐。這樣學生開心快樂,學習就有了美好的氛圍,學生也就沒有怨言了,但是幾個好朋友一起真的上課聽講,會不說話嗎?
6小組討論式座位
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許多中學,為了學生合作學習,方便大家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六到八人一組圍著坐,形成一個小組式座位。聽課時都看黑板,學習是圍在一起。
當然這樣的話,需要很大的教室,畢竟現在一個班四五十,六七十人。
所以其實沒有絕對天衣無縫的方法。
那麼退而求其次,哪種方案更適合現實呢?
7 支持老師,就是最好的座位方案
就我來看,家長儘量不要幹預,老師排座位已經是儘可能講究公平和人性化了,但是老師也要把那麼多學生管好,並非易事,老師的座位安排都是為了把整個班級帶好,班級環境好了,所有學生都會受益。
只要學生和家長能顧全大局,多為集體考慮,只要支持理解老師的做法,我覺得就是最好的座位方案。座位和學生成績沒有直接必然聯繫,只要支持老師,老師就能發揮自身最大的教育力量,收益的必將是所有學生。
另外,目前學校教室建築面積是固定有限的,不會增大,但是生源逐漸增多甚至超額,老師排座位真不容易啊!
大家覺得哪種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