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念祖康瀟陳哲
「兒子的名字比父親響亮,父親還有改名叫兒子名字的道理?」這是武夷山主任科員吳剛得知武夷山市要「被貶」為武夷山區,南平市則改叫武夷山市時的第一反應。
5月,武夷山的官員得到南平市更名遷府的通知。百多名老幹部、近千名茶農分別籤名上書武夷山市委、市政府表示反對,一些在職官員也站出來說「不」。
據武夷山市多位政府官員透露,當時政府「四套班子」曾多次召開緊急會議。一位參會官員說:「大家態度基本一致,不願改名,更不願意撤市改區。甚至還有領導提出,如果非要通過,自己就帶頭辭職。」
南平市也態度堅決:「其他縣市都通過了,就差你們了。」
武夷山市是縣級市,隸屬於南平市。在中央「擴權強縣」的大背景下,南平為何要「撤市設區」?武夷山又為何要集體抵制?
更名遷府風波背後,是兩級地方政府對「武夷山」品牌的爭奪戰。
改名風波
這並不是南平第一次將手伸向武夷山,這也不是武夷山人第一次反抗。
2009年1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分別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南平市更名工作,並以福建省政府的名義向國家民政部上報「將南平市更名為武夷山市、並撤銷縣級武夷山市設立武夷新區」的方案。
2010年,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委員、福建省南平市人大副主任簡少玉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發表一個關於將南平市更名為武夷山市的提案。
2011年,南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關於南平市更名為武夷山市的決議。
據武夷山正處級老幹部林言回憶,幾次更名都沒有成功。武夷山人據理力爭,保住了自己城市的名字。據流傳,武夷山前任市委書記曾拍著桌子和南平領導叫板。
武夷山也提出過折中的辦法。今年年初,武夷山主動申請改名為武夷山風景區。但是這個方案南平沒有同意,不久,南平即提出遷府改名之事。
這一次更名,來得突然。沒有事先宣傳也沒有徵求意見,武夷山突然收到南平市讓「四套班子」馬上蓋章表態的文件。老幹部得知後反應強烈,撰寫了一封《給武夷山市委常委的公開信》,有100多名幹部籤名,其中包括一些原來崇安縣(1989年撤銷崇安縣設武夷山市)「四套班子」的一把手、景區管委會主任等11名正處級官員。
一邊是老幹部的反對信,一邊是南平市委催促上報的命令,武夷山市委常委立即開會討論南平遷址更名的事情,會上幾次出現一邊倒的反對局面。會後,武夷山的班子只在口頭上匯報了反對意見。
此時,開始有武夷山市民自發組織籤名,提出要上街遊行,公開反對撤市設區。
武夷山的遊行申請沒有得到批准。參與籤名的老幹部、茶企老闆以及一定級別的武夷山現職官員相繼被南平派出的工作小組約談,近千名茶企茶農的請願籤名被工作組收走。
為了說服武夷山,南平承諾「三不變」——財政體制不變,景區、度假區管理權不變,行政區劃不變。
不過,在武夷山人看來,這是緩兵之計——此前南平市開會,已經把景區管委會列為下屬單位了。景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由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書記梁偉新兼任。
吳剛向經濟觀察報記者出示了一份材料,南平市要求武夷山官員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嚴肅紀律,服從大局;做好表率,維護穩定」。「個人有不同意見也可以反映,但必須嚴格按照組織程序,有序地反映問題,絕不能有任何影響工作,影響大局的不當言辭,否則,就是紀律渙散的表現。」
6月初,武夷山的「四套班子」蓋了章表態道:「經充分醞釀討論,一致同意市委、市政府關於申報撤銷地級南平市,設立地級武夷山市及相應行政區劃調整的方案。」。
南平市宣傳部朱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改名遷府一事已經上報到民政部。
武夷山的委屈
對於更名設區的事情,武夷山可謂舉全市之力反對。
普通的武夷山市民問:日後大項目大投資都被南平拿到武夷新區(武夷山撤市改區後,南平打算把市政府遷到此處,目前武夷新區是南平市力推的項目。)發展,這會給武夷山帶來什麼?基礎建設萎縮、財政投入縮水、城市發展停滯、外來投資減少、人才大量流失、房價下跌……如此一來,武夷山則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茶企茶農更是寢食難安。茶商們看重的是武夷巖茶得到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現在武夷山市整個行政區劃內產的茶葉都是武夷巖茶。
「若改名武夷山市,則現南平市內的茶葉也成為武夷茶。但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茶葉這種地域性很強的產品,離開丹霞地貌的原產地,就不一樣了。我們幾十年才做起來的武夷巖茶品牌就會被稀釋,傷害是無法估量的。」一位做了10多年茶葉生意的老闆向記者表示了他的擔憂。普洱茶被做倒了之後,至今沒有恢復當年的紅火,他不希望武夷巖茶步之後塵。
在武夷山茶業同業公會的組織下,茶企茶農給武夷山市委遞交了千餘人籤名的請願書。
財政局的專業人士更是算了一筆撤市設區的帳——「雖然目前會在市改區後給予一定的過渡期,但過渡期結束後,參考現行省對下的財政體制,市(地級市及市轄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20%要上繳省財政,而縣(縣級市)無需上繳。」
市改區後,財政收入將大幅下降,且土地出讓收入全部屬市級,將失去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
此外,武夷山改區後,所有省對縣的扶持政策,均將無法享受。
讓武夷山人更加耿耿於懷的是,借著促進旅遊發展的名義,南平市還在武夷新區和武夷山風景區之間修了一條58公裡的景觀帶,從新區到武夷山景區大門只要20分鐘。「讓武夷新區和武夷山南部景區對接,無異於是殺雞取卵,直接斷送武夷山的發展。建成之後,大量人流車流湧向景區,必然對環境承載造成影響。」武夷山規劃局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官員介紹。
此外,機場南遷、重新修建高鐵站,亦是在鼓勵新區發展的同時,打壓了武夷山當地的發展。
近年來,為了申報「雙世遺」(世界自然遺產與世界文化遺產),打造國家級風景區、度假區,武夷山城區建設相對處於停滯狀態。武夷山市政府至今用的還是陳舊破敗的大樓,政府機構散落在老城區的不同角落。武夷山發展顯示出極端明顯的兩極分化。「現在南平要把富的挖走,窮的丟給我們,這讓我們怎麼辦?」上述武夷山規劃局官員說。
「現在外商來武夷山投資,南平市都主動把人財物往武夷新區引導,告訴他們那才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重點。」南平市人大代表王明表示。
當時參與申報「雙世遺」的武夷山官員表示,武夷山人不願意將名字拱手讓出還有一個原因:當年申請「雙世遺」時,主要靠的是武夷山的一己之力,南平只給了5萬元。
更讓武夷山人想不通的是,改名也沒有徵求武夷山人的同意。經濟觀察報記者在武夷山了解到,許多市民都還不知道改名一事。「南平說改名就像喊狼來了,喊多了都沒改,大家也都覺得不可能,意志也就都鬆懈了。如果真要改,那是堅決不行的!」一位旅店老闆說。
「兒子的名字比父親的更響亮,父親是不是就可以取而代之?」武夷山一位主任科員吳剛表示十分不解。
南平城鄉建設局的官員則認為武夷山市的行為顯得小家子氣,沒有站到全市發展的目光考慮。
南平的考量
南平市多次申請將武夷山市合併,又是出於何種考慮?
南平市是福建省轄區面積最大的設區市,轄一區四市五縣,一區即延平區,四市即邵武市、建陽市、建甌市和武夷山市。「省管縣」模式雖然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但也導致中心城市競爭力不強。在福建省地級市中,南平經濟實力一直在倒數行列,亟需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而風水秀美的武夷山則被認為是一張王牌。
早在1999年,以原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福垣教授為組長的專家組,在指導南平市研究制定「十五」發展戰略時,就明確提出,閩北要打武夷山牌,在武夷山和建陽之間建設新興中心城市,培育新增長極。
而此次爭議南平給武夷山的書面解釋是:目前國內四個「雙世遺」,除武夷山外,其他均由設區市來建設管理,而武夷山現在是縣級市管理體制,統籌發展和調控治理的能力有限,難以實現更加有力的保護和更高端的發展。通過行政區劃調整,設區市一級政府可以從更大範圍統籌產業設計、土地、資金和人力資源,實現協調發展。
在2011年的《關於南平市更名為武夷山市的報告》中提出,現有市政府所在地延平區的資源稟賦、客觀條件及現實發展水平均難以發揮其作為中心城市的應有作用,必須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對此,中國地名研究所研究員朱昌春曾撰文表示,目前中國名山所在地的行政區級別均為縣級,例如:武夷山市、井岡山市、九江市廬山區、泰安市泰山區、青島市嶗山區、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韶山市、五指山市和峨眉山市。目前這些縣級政府均將名山管理得井井有條,沒有什麼矛盾。黃山市的級別最高——地級市,但是管理存在著許多矛盾。
事實上,武夷山景區管委會的隸屬關係歷經數次變遷。最早叫景區管理局時屬於省直管,後來又下放到南平市,最後才分給武夷山。
不過,南平市對武夷山收入頗豐的旅遊費「眼紅已久」:南平市2001年成立了「南平市武夷山風景區工作委員會」將其納入囊中,並由南平市一位副市長任第一書記,將原來的武夷山風景區管委會的人事權上收,這位第一書記平時不來只在決策時來拍板,錢全拿走,嚴重損害了武夷山的經濟發展。後來市裡很多矛盾解決不了,管不下去又還給了武夷山。
不過,縣改區能否成功,一個重要指標是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強不強。同樣是撤縣設區,同安縣變成廈門的一個區是「傍大款」,但在武夷山人看來南平跟廈門沒有可比性,對於南平市的輻射能力存有質疑。
現在的武夷山市,實際上也是改過的名字,它的曾用名叫崇安縣。在林言看來,原來由縣改為市,現在又要倒回區,這實際上是個倒退。
不過,中國地名研究所原副所長商偉凡認為,崇安縣改武夷山市是「帽大頭小」,原因是武夷山脈位於閩贛兩省交界處,呈東北—西南走向,全長大約500公裡。武夷山脈如此之大,小的武夷山市是包容不下的。目前武夷山市只包含了武夷山脈的精華部分,即廣大遊客最喜歡的九曲溪一帶的風景區,因此,以武夷山命名並不妥當。江西省對此就有過異議,將一個鎮改名為武夷山鎮。
但商偉凡也承認改名之後,將小的自然景觀名稱用於大的政區,又會存在「帽小頭大」的問題。例如,安徽省黃山市,用地處一縣境內的「黃山」命名包括3區4縣的地級市,讓點狀的景觀代表面狀的政區,以致出現「皖南處處皆黃山」的怪異局面。
「武夷山改名和黃山還不一樣,黃山改了只是讓遊客跑遠路,武夷山的名字一擴大則有可能閩北滿街都是大紅袍了。這個問題就比山名、水名更具有現實意義,直接影響經濟利益,」商偉凡說,「從全國範圍來看,有意義、有文化含量的名字,特別是能給地方經濟帶來利益的名字,都是寸步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