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於仕琪 王大偉
「災害過後,除了悲痛,還有思考。十年時間,我見證了氣象部門防災減災工作的變化和發展。」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梨坪鎮金坪村黨支部書記、氣象信息員李明聰說。
文縣是甘肅省受汶川特大地震影響最嚴重的地方。自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科學防災減災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從政府到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
「就拿去年8月7日那場暴雨來說,如果沒有氣象預警,我們村244戶人家也許在十幾分鐘內就會被泥石流掩埋。如果災害發生在十年前,後果不堪設想。」李明聰說。
就在8月6日下午,李明聰收到了氣象預警信息。抬頭看著灰濛濛的天空,他比以往更加警覺。一種不祥的預感催促他加快趕回村裡的步伐,儘快組織村民轉移。
8月7日傍晚,天空開始淅瀝瀝地下雨,一切看似平常。如果不是預警聲音頻繁響起,他還沒意識到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洪水,會將村裡46戶人家的財產化為烏有。
22時左右,暴雨傾盆。得益於及時的氣象預警信息,全村沒有人員傷亡。
王軍花就是得到氣象預警信息後及時撤離的。她說,以前只在電視上看天氣預報,稍不留意,就錯過收看天氣預報的時間。現在可方便多了,有了手機,能隨時了解天氣資訊,及時收到氣象局和政府發來的預警信息。
雖然她不知道「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是什麼意思,但她知道通過這個系統發出的天氣信息,值得信賴。
王軍花口中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是由隴南市氣象局研發的、可以實時監控全縣水情、雨情的一個指揮系統。在「8·7」暴雨預報服務中,該系統及時獲取全縣自動雨量站數據,雨情信息一目了然,徹底改變了以往依靠打電話層層詢問氣象信息的局面。
從層層詢問氣象信息,到目前「一鍵式」發布預警信息,這一蛻變,僅僅經歷了幾年時間。
災難來臨,預警早一秒,就能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多上一份保險。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的近4000名氣象信息員,在防災減災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省市兩級氣象部門,可同步發送簡訊、微博、微信,及時向各鄉鎮及廣大幹部群眾發布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政府能據此在短時間內安全轉移群眾。」隴南市氣象局局長樊明說。
近年來,隴南市氣象局依託省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系統工程、「5·12」災後恢復重建項目等,完成了市、縣兩級預報預測等五大業務系統建設。
2011年,「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指揮系統」建成,打破了部門之間、行業之間的界限,整合了各行業資源,形成政府領導下的統一平臺,極大地提升了全市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指揮能力和水平。
十年時間,可以讓一個孩童變成翩翩少年,可以讓這個擁有著千年茶馬古道文化的小城披上新裝,也可以讓一方百姓真正從氣象現代化成果裡感受安心、享受生活。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5月11日二版 責任編輯:蘇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