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6」科考船在廣州入列服役,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它將極大提高我國遠深海的科考能力。「實驗6」以地球物理調查為主據了解,「實驗6」科考船是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首個獲批准並第一個提前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5.175億元。
-
探秘極地深海 這支海洋科考"國家隊"誕生於浙江
浙江在線杭州1月3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吉 通訊員 陳斯音)杭州保俶北路36號,日前換了門頭——由「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換成了「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從1973年由寧波遷至杭州至今,海洋二所在這裡已有40餘載歷史,作為我國海洋科考領域的中堅力量,二所的變遷更是反映我國科研水平的「活化石」。
-
海洋科考重器-「實驗6」科考船在廣州交船入列
「實驗6」科考船的交付入列,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對南海島礁區與深遠海及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為南海及其島礁國土安全、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為服務國家在新時期經略南海、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提供有力的科技平臺支撐。
-
聯想加固筆記本助力我國海洋科考
作為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歷史悠久的著名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一直走在國內海洋科考工作的前沿,肩負著中國海洋觀測、工程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重要責任。以前中國海洋大學在科考項目中使用過四臺某國外品牌的商用筆記本電腦,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後,四臺筆記本全部出現不同程度的鍵盤失靈,還有些機器的232接口也出現了故障。
-
波司登立足中國溫暖全世界 踐行使命助力南極科考事業
波司登助力中國南極科考隊用「溫暖」護航極地科考事業眾所周知,南極科考工作的開展,不僅是一個國家科技綜合實力的象徵截止目前,我國已成為在南極建成科考站排名第三的國家,數量僅次美國和俄羅斯。然而,在我國引以為傲的南極科考事業的背後,也有過一段不為人知的「黯淡時期」。
-
"深潛科考"樹萬米裡程碑 "中國深度"建海洋強國
在航天事業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開展載人探測的國家,是第三個實現月球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同時運載火箭發射能力也居世界第三位。而近日在深海探測方面,中科院又傳來重大科考成果消息。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海域開展了我國第一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活動,所獲成果填補了我國長期以來無法獲得超大深度、特別是萬米海底數據和樣品的空白。從此,萬米深海不再是我國海洋科技界的禁區,「中國深度」正逐步進入海洋深處。
-
波司登:中國科考事業成長的見證者
波司登助力中國南極科考隊用「溫暖」護航極地科考事業眾所周知,南極科考工作的開展,不僅是一個國家科技綜合實力的象徵,也對全球氣候變化、極地資源運用、可持續發展事業具有重要意義截止目前,我國已成為在南極建成科考站排名第三的國家,數量僅次美國和俄羅斯。
-
一系列國家級海洋機構將在深圳誕生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王立彬)從組建海洋大學、建設國家深海科考中心,到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成立海洋科學研究院,深圳特區即將誕生一系列國家級海洋機構。深圳市委常委楊洪20日在自然資源部召開的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說,按照中央要求及廣東省部署,深圳將全方位推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
全球首艘「無人機/無人船母艦」科考...
該船是全球首艘可智能遙控、自主航行的科考船,也是全球首艘實現空、海、潛無人系統協同作業的母船,可為我國拓展海洋科學、建設海洋強國、發展社會經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器,同時也有望成為中國造船業繼建造航母、豪華郵輪和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後的「第四顆明珠」。
-
波司登羽絨服用溫暖護航極地科考事業
前不久,波司登與中國南極科考隊聯合推出的專業保暖系列,代表了全球羽絨服行業的頂級品質,這一系列的發布也是助力科考事業、開啟未來的新起點。波司登助力中國南極科考隊用「溫暖」護航極地科考事業眾所周知,南極科考工作的開展,不僅是一個國家科技綜合實力的象徵,也對全球氣候變化、極地資源運用、可持續發展事業具有重要意義。截止目前,我國已成為在南極建成科考站排名第三的國家,數量僅次美國和俄羅斯。
-
我國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央廣網上海8月28日消息(記者鄭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今天(28日)在上海長興島下水。「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設計排水量約6800噸,船長114.3米、型寬19.4米、型深9.25米,具備I類無限航區(毗鄰冰區,抗冰加強CCS B3級)全球航行能力,是目前國內設計排水量最大、創新技術高度集成的新一代綜合性科考船。該船經濟航速11.5節、最大試航速度16節,經濟航速下續航力15000海裡,額定人員編制下自持力60天,定員100人。
-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凱旋
齊魯網青島5月18日訊5月18日,我國新一代具有無限航區及全天候觀測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圓滿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順利返回山東青島。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林山青、航次組織實施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領導、各參航單位領導等出席航次科考任務總結活動儀式。
-
我國綜合性能最強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據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中山大學」號是目前我國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創新設計亮點最多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我國是海陸兼備大國,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安全和經濟利益。進入21世紀,海洋領域國際競爭愈發激烈,與世界海洋強國相比,我國的海洋科考、海洋科技相對滯後。
-
中國海洋科考現實圖景:從近岸到遠海再到大洋
除了釣魚島事件,中國海洋系統最近還經歷了兩件大事:其一,10月26日,中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簡稱908專項)在北京通過驗收;其二,9月29日,「科學」號科考船在青島交付使用。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兩件事情非同小可:前者宣告中國對近海的調查告一段落,後者則讓中國的遠洋科考如虎添翼。 這兩件事情結合起來,就是中國海洋科考的現實圖景:近海塵埃落定,遠洋已入中程,正在發力。 1958,從近岸開始 新中國的海洋科考,發端於1958年。
-
讓颱風颶風海嘯無處遁形 中國助力打造全球海洋觀測網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助力打造全球海洋觀測網7月18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颱風藍色預警,預報了今年第5號颱風「丹娜絲」的行進時間、路徑和其分裂出來的南海熱帶低壓可能對東南部海域造成的影響。2018年9月和10月間,它們相繼發射升空,之後完成了在軌測試並正式交付用戶投入業務化應用。作為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衛星海洋觀(監)測系統以海洋衛星為主,兼顧其他衛星數據應用,服務於海洋觀(監)測業務化系統,主要由系列海洋衛星(含載荷)、衛星地面應用系統、海上定標和真實性檢驗場等組成。
-
國家海洋博物館收藏新華社記者張建松極地科考資料及相關實物
國家海洋博物館收藏新華社記者張建松極地科考資料及相關實物捐贈儀式17日在天津科技大學泰達校區舉行。 張建松於2007年-2008年參加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是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赴南極採訪的女記者;2010年參加中國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是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抵達北極點採訪的女記者。
-
「海洋六號」完成29航次大洋科考任務凱旋
11月6日,「海洋六號」停靠在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當日,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考察船「海洋六號」順利完成29航次科考任務,返回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整個航程先後共有95名科考隊員參加,歷時163天,航行2萬多海裡,這也是「海洋六號」執行大洋科考任務人員輪換最多的一次。據悉,這次航行科考隊首次對位於西太平洋我國結殼勘探礦區,即採薇海山示範區進行多手段詳細勘察,為結殼資源評價和下一步工程勘探提供詳細資料。
-
忙碌充實的南海冷泉科考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和科學奧秘,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新疆域。多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海底區域活動,先後組織開展了50餘個大洋調查航次,科考隊員年復一年堅守科考一線,劈波斬浪探索大洋奧秘,為我國海洋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
「向陽紅01」完成環球海洋綜合科考
齊魯網5月18日訊 5月18日,我國新一代具有無限航區及全天候觀測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船,圓滿完成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順利返回青島。2017年8月28日從青島出發,「向陽紅01」船跨越印度洋、南大西洋、整個太平洋,歷時263天,行程38600海裡(71000餘公裡),圓滿完成了大洋、極地多項科考任務,實現了資源、環境、氣候三位一體的高度融合,開啟了我國深遠海科考的歷史新篇章
-
2017世界海洋日:海洋國家實驗室舉行科普活動
胡敦欣院士深入淺出的講解了海洋的地理環境、海洋和人類的密切關係、海洋對氣候的影響、海洋權益和國家安全保障,並介紹了深遠海科考船探測平臺及其在海洋科考中的重大發現,現場學生踴躍提問,觀看直播的網友也積極互動,氣氛十分活躍。在講座結束之際,胡院士勉勵在座的中學生們參與到探索、研究、開發海洋之中,為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