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
毗鄰越南、寮國和緬甸3國。
在雲南與三國長達4060公裡的邊境線上,
卻分布著雲南的25個縣市,在這25個縣市中,
不僅包括了16個國家一類口岸和7個二類口岸,
更重要的是這25個縣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造就了那裡的神奇。
從東到西,由南往北,
沿著雲南的邊境線走一遭,
那裡的自然景觀、異域風情、民族奇俗、
邊境奇觀、歷史過往......
呈現在你眼前的將是一幅幅別具特色的邊境畫卷。
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一起認識雲南這神奇的24個邊境縣市吧,
我敢肯定,很多你都不知道!
1、富寧縣
富寧縣境,古為句町縣地。富寧南與越南河江省接壤地處兩國三省十縣結合部,距中越邊境70公裡。
句町古樂的傳承。2005年在文山州富寧縣發現的《坡芽歌書》,是「用圖案描畫在土布上的歌集」,它集中了句町故地壯族民歌最精華的部份,堪稱人類最古樸的音畫傑作。
像富寧的瓏端街、廣南的花街、麻慄坡的風流街、邱北和師宗的三月三歌會等,既是一種帶有歷史性的民俗活動,更體現其民間文學藝術載體的社會功能,許多壯族民歌便是通過歌圩得以世代承傳、不斷充實完善、最終成為詩歌文化的主流的。坡芽歌書繼承了句町古樂的優良之處。
2、麻慄坡縣
麻慄坡縣南部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河江省同文、安明、官壩、渭川、黃樹皮、河江「五縣一市」接壤,國境線長277公裡。
八裡河村,是雲南文山州麻慄坡縣的一個邊境村落。村莊頭頂是濃霧繚繞的東山,是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主戰場,和著名的老山主峰隔河相對。
戰時為了阻擊越軍進攻,中方在邊境線的東山上布下了數萬顆地雷,在戰時,使一個士兵失去戰鬥力正是它設計的目的,而在戰後,則是使一個農民失去腿腳,或者損傷眼睛。
3、馬關縣
馬關縣南與越南的老街、河江兩省接壤。民國2年(1913年)改廳為縣,先屬蒙自道管轄, 後屬雲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37年(1948年)11月,建立人民民主政權,隸屬雲南文山專區。馬關中山公園為滇軍第九旅十八團一營一連所建,入園處有牌坊,上書「中山公園」四字。
4、河口縣
河口是雲南省唯一一個以瑤族為主體的自治縣,河口市隔河與越南的老街相望,是雲南重要的邊貿城市之一。
河口是昆河鐵路、公路的終點,「滇越鐵路」的必經之地,這條鐵路是雲南與東南亞國家唯一的國際鐵路。自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以來,成為雲南與東南亞通商貿易的商埠,越南商品一條街商賈雲集,生意興隆,是我國進入越南的兩個最重要的口岸之一。
5、金平縣
金平縣南與越南老街省及萊州省接壤,縣城距邊境直線距離7.5公裡。
紅頭瑤是瑤族諸多支系中的一個分支。生活在雲南省金平縣的紅頭瑤婦女,光頭飾銀箍戴紅色尖帽,身著對襟黑布上衣,寬大的褲腿上繡滿了精緻美麗的圖案,這身惹眼的打扮極具時裝效果,而大山是她們最好的秀場。
紅頭瑤的頭飾有婚前用黑布包頭婚後頂紅布的,有婚前婚後都用紅布、黑布包頭的,包好後外沿用一組細鏈子組成寬銀箍和銀別針固定,露出被剃得精光的頭皮。剃頭戴上紅尖尖帽是過去紅頭瑤女子出嫁前的重要儀式,是女人成熟的象徵。
6、綠春縣
綠春縣原名「六村」,1958年建縣時,周恩來依據境內「青山綠水,四季如春」的特點,親自定名為綠春。東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毗鄰。
李仙江熱帶雨林是沿李仙江保存的一處原始亞熱帶河穀雨林,經鎮源、墨江、江城流入綠春縣境內。李仙江發源於無量山,上遊由把邊江與阿墨江匯合而成,入越南稱黑水河。
7、江城縣
江城縣因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三江環繞故名江城,與越南、寮國兩國接壤,邊境線長達183公裡。是我省唯一與兩個國家接壤的縣,素有「一城連三國的地方」美稱。彩牛大賽也是江城最獨一無二的民族節日。
8、勐臘縣
勐臘縣境東、南被寮國半包,西南隅與緬甸隔瀾滄江相望。
「勐臘」系傣語音譯,「勐」意為「地方、國家」,「臘」意為「茶」,「勐臘」即「茶之地」或「茶之國」。野生大葉茶為勐臘特有。
境內的易武古鎮以前曾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鎮,至今依稀透過當地的遺蹟能夠體會到當初的繁華。
9、景洪市
景洪市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首府,南與緬甸國接壤,國境線長112.39公裡。
素有「東方多瑙河」之稱的瀾滄江—湄公河縱貫全境,是中國進入東南亞各國和對外交流的一座重要港口城市。
10、勐海縣
勐海縣西和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146.6公裡。
勐海縣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鄉和中國產茶最早之地,有著1700年前的野生「茶樹王」以及星羅棋布的古茶樹群。
11、孟連縣
孟連縣是通向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門戶,為省級開放口岸。孟連縣南部與緬甸撣邦第二特區相連,國境線長133.399公裡。
孟連繫傣語諧音,意為「尋找到的一個好地方」,有「邊地綠寶石」、「龍血樹故鄉」的美稱。孟連城內保存有完好的傣族古鎮——娜允古鎮以及傣王土司府——孟連宣撫司署。孟連城內的總佛寺、中城佛寺、上城佛寺以及大金塔無不向世人透露出濃鬱的南傳佛教氣息!
城內有一條穿城而過的南壘河,每到神魚節期間,成千上萬孟連城鄉各民族男女老少和遊客們都要下南壘河撈魚,當地獨特的各種捕魚方式都派上了用場,捉魚的場面十分壯觀。
12、瀾滄縣
瀾滄縣境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因東臨瀾滄江而得名。西部和西南部有兩段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80.563公裡。
瀾滄縣內拉祜族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豐富多彩的神話、詩歌、傳說、舞蹈等,口頭流傳的詩歌以創世敘事長詩《牡帕密帕》最著名,舞蹈以蘆笙舞和擺舞最具民族特色。
20世紀50年代曾拍攝過反映拉祜族生產生活、婚戀習俗和英勇鬥爭的電影《蘆笙戀歌》,其主題曲《婚誓》在全國至今廣為傳唱。《斑塢揀穀子》、《獵虎》等拉祜族舞蹈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節目獎,縣民族歌舞團曾被評為全國「烏蘭牧騎式」先進集體。每年農曆10月15~17日是拉祜族的特色節日「阿朋阿龍尼」(葫蘆節)。
13、西盟縣
西盟縣,是雲南省佤族聚居邊境縣,位於省境西南部,西與緬甸為鄰。與緬甸佤邦接壤,國境線長89.33千米。西盟縣特產西盟石,水酒、檳榔、筍乾。傈僳拉祜族鄉的「盟山雲霧茶」。
「龍摩爺」為佤語發音,意為聖地,相傳是眾神靈的聚集地。龍摩爺是佤族朝拜神靈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的地方。
14、滄源縣
滄源縣,滄源俗稱阿佤山區,也稱「葫蘆王地」。而滄源的翁丁村位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原生態佤族村。
1949年4月,滄源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1964年成立了滄源佤族自治縣,是臨滄市唯一的革命老區縣。滄源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國接壤,國境線長147.083公裡。
滄源縣和西盟縣是中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
15、耿馬縣
耿馬縣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與緬甸山水相連,國境線長47.35公裡。
耿馬是臨滄乃至昆明通往緬甸仰光以及印度洋緬甸海岸的皎漂港最便捷的陸上通道,從邊境清水河到緬甸重鎮戶板、滾弄分別為15公裡和24公裡,到緬北重要商品集散地臘戌161公裡,到緬甸仰光1162公裡。堆沙節是耿馬傣族一年一度辭舊迎新的傳統佳節。
16、鎮康縣
鎮康縣西與友好鄰邦緬甸果敢縣接壤,境內景點有「一洞跨兩國」南傘跨國溶洞、南捧河自然保護區等。地方特色小吃有酸扒菜、竹宴席、雞肉爛飯、牛撒撇等。
「阿數瑟」曲調源於現實生活,是一種用直白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人們之間的感情的民間演唱藝術。表演通常都是即興創作,從天文地理、生產節氣、男女之愛、古今風物等都可以唱進調子裡,每唱完兩句,後面都要以「阿數瑟呢瞧著,羅細瑟呢甩著」結束。
「阿數瑟」是中緬邊民友好聯誼的方式之一,鎮康縣每年都舉辦「阿數瑟」歌王歌后比賽。2011年6月,鎮康縣向中緬居民徵集「阿數瑟」元素原創優秀歌曲,並拍攝了中國臨滄首部原生態「阿數瑟」文化音樂故事電視劇《鎮康迴響——阿數瑟·阿婀娜》。
17、芒市
傣語為「黎明之城」,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個典型的以傣族、景頗族、德昂族、阿昌族、僳僳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邊境縣市。芒市與緬甸毗鄰,國境線長68.23公裡,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的重要門戶之一,市政府駐勐煥街道,交通便捷,政治地理位置特殊,區位優勢明顯,是雲南西邊的窗口以及中緬文化交流的窗口和中緬經濟效益的門戶。
18、瑞麗市
瑞麗市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望,毗鄰緬甸國家級口岸城市木姐。是中國唯一按照「境內關外」模式實行特殊管理的邊境貿易區。
瑞麗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內陸口岸,是重要的珠寶集散中心,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瑞麗還是中國17個國際陸港城市之一,也是中緬油氣管道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19、隴川縣
隴川,傣語稱「勐宛」,意為太陽照耀的地方。隴川與緬甸山水相連,阡陌相連,國境線長50.899公裡,是中國西南邊陲的最端。
縣城章鳳古為中緬貿易的必經之地和集散地,今為省級口岸。章鳳口岸主要口岸通道拉影、拉勐,距緬甸北部重鎮八莫93公裡。口岸的開通和對接,使章鳳口岸成為中緬兩國繼畹町、瑞麗口岸之後的第三個陸路通道。
目瑙縱歌又稱「總戈」,意為「歡聚歌舞」,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聚居區,是景頗族最為隆重的傳統民族節日。
2006年5月20日,雲南省隴川縣申報的「景頗族目瑙縱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盈江縣
盈江縣傣語稱「勐辣」,西面、西北、西南面與緬甸為界,距緬甸密支那197公裡,距緬甸八莫131公裡。盈江縣屬喜馬拉雅山延伸的橫斷山脈之西南端,境內32條主要通道穿越214.6公裡的國境線與緬甸克欽邦相通,是中國內地連接南亞、東南亞和印巴次大陸的黃金口岸通道。
「馬加裡事件」1874年,英國妄圖打開從緬北入侵雲南的通道,組織一支由上校軍官柏郎率領的近二百人的武裝,由印度、緬甸入侵雲南。
駐北京英國使館派翻譯官馬嘉理前往緬甸迎接。馬加裡沿途刺探我國軍政情況,測繪山川險要地圖,至騰衝經南甸、幹崖過蠻允到八莫。時沿邊地區盛傳「有洋兵數百要入侵」。各族軍民紛紛組織起來,嚴陣以待。駐守邊防的騰越鎮左營都司李珍國到蠻允召開大會,聯合各族人民抗英。
21、龍陵縣
龍陵古稱「勐弄」,清初改為「龍陵」;其境東臨怒江、西臨龍江、中間高黎貢山南脈山巒陵崗綿亙,故而取龍江之「龍」、高黎貢山南脈山巒陵崗綿亙之「陵」,稱「龍陵」。
以東南西北為序。龍陵分別與施甸、永德、鎮康、緬甸、芒市、梁河、騰衝、隆陽相接壤,國境線全長19.71公裡。
龍陵處怒江大斷裂帶,多地震地熱。屬亞熱帶山原季風氣候,立體氣候明顯,年降水約2300毫米,有「滇西雨屏」之稱。
此外,滇西抗戰中最慘烈的一戰——松山戰役就發生在龍陵縣境內,當年的戰爭遺蹟至今都還保留著。
22、騰衝市
騰衝市西與盈江縣、緬甸聯邦共和國毗連,距緬甸密支那200公裡,距印度雷多602公裡,是中國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和節點。
騰衝是著名的僑鄉、文獻之邦和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騰衝在西漢時稱滇越,大理國中期設騰衝府。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歷代都派重兵駐守,明代還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
23、瀘水市
瀘水市西與緬甸接壤,國土面積3203.04平方公裡,國境線長136.24公裡,佔雲南省邊境線的3.36%。
瀘水市境內居住著12個主要民族,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瀘水市「傈僳族刀杆節」「傈僳族民歌」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澡塘會是傈僳族的一個獨特節日。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三後的三天,經過一年勞作的人們帶上行李、食物,從高山峽谷湧向登埂溫泉澡塘,搭建竹棚,飲酒對歌,洗澡攆疾,祈求來年豐收,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一年。
「澡塘會」(址)位於六庫鎮北11公裡的魯掌鎮登埂村躍進橋畔的怒江西岸,海拔820米,澡塘群分布於瓦貢公路下方怒江畔的巖石或懸壁上。
24、福貢縣
福貢縣西與緬甸接壤,北與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相鄰。邊境線長142.218公裡。
傈僳族、怒族的民族風情、文化音樂、藝術文字、建築、信仰、行為方式、飲食起居、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福貢獨特的民族文化。
歷史的痕跡碧江縣老縣城:知子羅
知子羅是鄉裡的9個怒族村之一,位於碧羅雪山海拔2023米處的山梁之上,比怒江還高出近千米。知子羅是怒江峽谷早期僅有的幾個集市之一,居住在更高處傈僳族下來趕集,用傈僳語稱讚它「知子羅」亦或「知子洛」,是「好地方」之意。
作為怒江腹地通往內地的重要驛站,它經歷過中央和地方政權的多重統治。1912年,雲南地方政府派遣怒俅殖邊隊進駐這裡,設知子羅殖邊公署,1916年改為知子羅行政委員公署,1932年改設碧江設治局,1949年後,怒江州府和碧江縣府都設在這裡。
25、貢山縣
貢山縣地處滇西北怒江大峽谷北段,西與緬甸聯邦毗鄰,國境線長達172.08公裡。
貢山縣境內的怒江、獨龍江兩岸,有碧羅雪山、高黎貢山、擔當力卡山等山峰,世外桃源「丙中洛」、「怒江第一灣」,終年積雪的「嘎娃嘎普雪山」等等。
貢山縣地處中緬、滇藏結合部,多民族雜居,天主教、基督教、藏傳佛教,原始宗教四教並存,使貢山成為多民族文化與東、西方宗教文化交匯的地方。這裡民族節日眾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有獨龍族「開強瓦」節、怒族「仙女」節、傈僳族「闊時」節等。
THE END
文丨雲遊小編
圖 丨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