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在報社走道裡清點衣服,並一一記錄
早上六點,黔西縣的氣溫接近零度,楊燦像往常一樣去上學。前天下了一場雨,天更冷了,楊燦今天沒有再穿姐姐們穿過的薄外套,而是換上屬於自己的棉衣和圍巾;他不再彎著腰,把小手攥成拳頭伸到外衣口袋的最裡面,而是腰板挺得直直的,走在露水潤溼的田間小路。
這一天,黔西縣太來鄉長槽小學的150個孩子都像楊燦一樣,換上了新款童裝,繫上了厚實的圍巾,不少女孩子還戴著暖和毛線帽。從12月13日,「衣加衣·新年新衣」活動開展以來,38名愛心人士的拳拳熱情,終於讓這群山裡的孩子告別滿是薄衫,一邊哈氣一邊跺腳讀書的時光。
沒有穿過新衣的孩子
在楊燦的記憶中,新衣服是個離自己很遙遠的名詞,它只屬於電視裡的那些小朋友,他身上穿的衣服不少都打著補丁,泛黃的布料上勉強能見到衣服原本的大紅色。楊燦出生在太來鄉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4個姐姐和他同在一所小學。
還記得送新衣的那天,楊燦的小手指著高年級方向,一一介紹他的幾個姐姐給我們認識。「你穿的是姐姐們的衣服嗎?」看到他穿的那件紅色小毛衣,我們忍不住問他。
「對呀,這個是姐姐以前穿的。我們的衣服都是換著穿的。」楊燦說,爸爸媽媽種田種菜拿到太來鄉去賣,自己和姐姐每天還有幾毛錢的零花錢。說到零花錢,楊燦顯得特別開心,仿佛一包美味的零食就拿在自己手裡。
因為家離學校很遠,楊燦每天早上6點就得起床,和四個姐姐結伴來學校,而離家前,楊燦總顧不上在家吃早飯。
「為什麼和姐姐不吃早餐呀?」
「習慣不吃了,有時候也吃點麵條,中午在學校吃『免費午餐』。」這時候學前班放學了。楊燦手裡還端著中午吃剩下的酸菜泡飯,「我拿回家熱一下吃,老師說了不能把飯倒掉的。」孩子左手拿著新衣服,右手拿著鐵飯盒,這頓午飯是楊燦當天的第一頓飯,也將繼續成為他的晚餐。
一個偶然點開的網頁
楊燦和李雪的生活本是兩條平行線,一件棉衣卻讓兩個人有了交點。
14日早晨,在福建省莆田市電視臺工作李雪來到單位,和往常一樣她打開電腦瀏覽當天的新聞。這時,騰訊網一條關於「衣加衣」行動的消息引起了她的注意。衣著單薄破舊的孩子,凍得通紅的小手,讓李雪至今想起來仍會感到心痛,她說,當時就想幫一下這些山裡的孩子。
與貴州遠隔千裡的莆田,冬天不太寒冷,很難見到厚棉衣。在逛了十幾家店後,李雪總算在一家品牌店童裝店找到了合適的棉衣。李雪當即選購了14件,男女式的各是7個不同款式,其中包括了1米2到1米6,五個尺碼。這些棉衣價格都在260元左右,「雖然貴一點,但是無所謂,小孩子穿上漂亮、暖和就行了。」
李雪也是在山區裡長大的,她說,雖然身邊並沒有像新聞中那樣的情況,但是每次見到有需要幫助的孩子她還是會儘自己的一份力。「像我侄女,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我這個當姑姑的都會給她買新衣服,過年時的新衣服就有五六套。而山區的孩子們連基本的禦寒衣物都沒有,想想就心痛。」
為了千裡之外素不相識的孩子,李雪在14日這天花了一上午的時間挑選衣服,花了近3000元。買好衣服後,李雪又立即聯繫了快遞公司寄送。她選擇了費用最高的「速運」,僅運費就112元。「他們這麼冷,我只想用最短的時間把衣服送過去。」14日晚上,14件冬衣帶著相隔千裡的愛心從莆田出發,16日早晨就到達了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