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屆金雞獎終於在近期拉開帷幕,令人意外的是,此次典禮首個熱點並非各大獎項的入圍演員,而是上一屆「影后」—詠梅。
在頒獎典禮上,50多歲的詠梅受邀發表演講。
在談到中年女性的演藝現狀時,詠梅沒有抱怨要演年輕演員的媽媽,更沒有說「年紀大了遭遇行業歧視」,她告訴所有人:
"能不能別修我的照片,如果一定要修,可不可以不要修掉我的皺紋,那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
在詠梅看來,皺紋是年齡的饋贈,而不是變老的標誌。她並不害怕將它們展示給觀眾,因為那才是真實的她。
隨後詠梅又說:「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小姑娘在擔心變老的時候,我已經和我的皺紋和解了。現在我不僅不會因為皺紋而緊張,反而覺得有些驕傲,年齡不是我的敵人,我的故事寫在臉上。」
很難想像,一個女人到底該有多通透,才能如此坦然地面對年齡。
正如詠梅所說,年齡從不是女人的天敵,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皺紋也不是可怕的東西,而是歷經世事之後留下的痕跡。她愛自己的皺紋,因為每一條紋路都有它的故事。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詠梅,也並不是平平無奇的影后這麼簡單。
詠梅大學畢業後,和同學們一樣,找了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
她離開了熟悉的北方,去到深圳,入職萬科,成為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職員。
「不適應氣候,也不適應語言,很孤獨。」這讓她萌發了辭職的念頭。
當時許戈輝的工作室正在招聘主持人,詠梅雖然全無主持經驗,卻一頭扎了進去。辭職,轉行,短時間內詠梅從公司小職員成了一名要出鏡的主持人。
但是話少、安靜,缺了些急智的詠梅,自知自己在主持行業並不是完全合適。
直到那天許戈輝把一個劇本給到詠梅。
原來,一個劇組邀請許戈輝出演電視劇,但是許戈輝對此毫無興趣,便將詠梅推了出去。
從未演過戲,對於專業術語一概不通,鏡頭在哪都找不到的詠梅,就這樣進了組。
沒想到,她像是天生會演戲的樣子,變現得雖然生澀卻如魚得水。
「我能做好這件事。」
雖然當一個演員,未來的前程與當一個小職員相比充滿不確定性,但是詠梅還是在當下義無反顧選擇了繼續做一個演員。
實在不喜歡現在的生活,那麼就朝著反方向努力奔跑,這是詠梅的做法。
1995年,詠梅第一次擔任主角的電視劇《牧雲的男人》上映,但反響平平。
之後近十年,詠梅出演的幾乎都是配角,作品也都讓人沒有太大的印象。
直到2004年,一部電視劇《中國式離婚》的熱播,才讓飾演女二號肖莉的詠梅,初嘗到了一些走紅的滋味。
電話被打爆,片約不斷。隨著名氣的增加,她感到自身的欲望也在膨脹。
「我覺得太過赤裸裸的欲望挺醜陋的,我已經生理反應不舒服了。」
聽從自己內心的指引,很快,她就主動把這種苗頭熄滅了。
從這一年開始,她將電話設成了呼叫轉移,想找她只能通過簡訊。
但是回復與否的主動權,她放在了自己那裡。
在此之後的又一個十年,詠梅的影視資源好多了,可接到的角色大多還是配角。
但她始終很酷:「現在很多人說,你一直在演配角,我特別不喜歡這種口氣,這就是放大了那種功利」。
對於很多人真心為她的演藝事業著急的人,她曾發過這樣一條微博回應:「我在等著那個屬於我的角色,我不急你也別急」。
現在流行的焦慮綁架不了她,因為她清楚知道:
「做得好,就會有人需要你,就會來找你。」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不存在找不到你的情況。」
「有過那些生活經歷,我才能演出現在的角色。」
有人著急青春稍縱即逝,出名要趁早的名言像是懸在頭上的刀,午時一到就要斬斷一個人成功的可能。
詠梅卻不急 "可能這個時期是不屬於你的,那你還有老年,可以演老年,對吧。"
時間證明,她有多正確。最後,詠梅等到了四年磨一劍,同樣不急的導演王小帥。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詠梅和《地久天長》互相成就。
她成為張曼玉蕭芳芳後,第三個在柏林電影節上「擒熊」的華人女演員。
拿下柏林影后時,詠梅49歲。那是她拍戲這些年,第一部主演的電影。
「影后」頭銜對詠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轉折。但當她認真思考得獎歷程後,只總結為「幸運」。
但是這份所謂的幸運,也是詠梅用自己不爭不搶、不急不躁的24年配角生涯,慢慢積累贏得的。
隨後,電視劇《小歡喜》播出,詠梅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這時,她已經開始演高中生的媽媽了。
很多女演員最避諱「演媽媽」,怕被貼上「老」的標籤,接不到「年輕」的角色。
詠梅倒是不怕「我不介意演老,但我拒絕演少女。」
每次看到詠梅,看她與人聊天、採訪,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此時此刻的生活讓自己舒服,真的沒必要被外界的焦慮綁架。
「我不急。」她常常說。
這個社會每天都在制定許多標準,就像是遊戲中的關卡,仿佛只有通關才能拿到完美人生獎牌。
然而這個時代的焦慮越多,我就越喜歡詠梅。
她走紅毯,被人說身材太胖,膀大腰圓。但她不在乎,她會做瑜伽騎馬,卻沒有要變成標準的瘦。
大家都在追求少女感,她卻老得自得其樂。
《野草莓》中有一句很應景的臺詞,「沒有什麼比變老更可怕的事情了」。對很多國內的女演員來說,一個很自然的邏輯是,年紀越大,角色局限性越大,就越接不到戲了。
對於這個問題,詠梅完全沒有在擔憂。《地久天長》中,詠梅就從青年演到了老年。
不管願不願意,每個人都應該學著慢慢地真正接受自己終將老去這個事實。
在接受其他媒體採訪時,詠梅說,「我更希望能夠去演我當下的這種狀態,四十,五十歲,或者五十,六十歲之間的,我都不拒絕。只要有好的作品,有人去認真寫,去關注這一個年齡段女性的生活,關注她們當下的狀態。」
看到詠梅說的這番話,我也常常在想,我們害怕變老,到底在害怕什麼呢?
也許, 不僅僅是擔心容顏不再美麗,而是不想在成熟之後,失去成年人的自由和激情。
但事實上,這只是我們的刻板印象,也有很多女性步入中年,仍在盡力實現夢想、嘗試精彩的生活。
誰說中年人一定過得委屈?誰說年齡大了之後我們註定失去眼裡的光?變老的只是皮囊,而不是心靈。
只要保持年輕的心態,每一天都能活得熱氣騰騰。前提是,你不要為自己設限。
董卿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上天其實很公平,它在給我們皺紋,甚至白髮了之後,也會給我們智慧。」
是啊,年輕時固然恣意精彩,但也少了沉穩和故事感。歷經歲月之後,那些過往的經歷,融在了骨子裡,塑造了我們獨一無二的氣質。
真正的美人,從不懼怕歲月。因為她們明白,容顏終會老去,誰也無法更改。但在時光中沉澱出的氣質和心態,卻是年輕時爭取不到的。
比起外表,她們更希望自己能從內心散發出與眾不同的美。
而如今的詠梅,仿佛更符合那個「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形象。
萬水千山過後,她依舊是那個頭戴星河,傲然挺立,氣定神閒地行走河流邊界的行路人。
衷心祝願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像詠梅一樣,不再懼怕老去,勇敢與歲月和解,尊重時間的饋贈,活成最真實最通透的自己!
#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