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將至,2020,一個溫暖亮眼的數字,即將伴隨大家踏入新一年的裡程。
但2019,卻是一些山友生命旅程的永久終點。
因為山難。
時至年末,我們再次啟動這項沉重課題:查找那些在2019年山野中消逝的生命——我們無從得知他們生前如何,只能記錄他們的「最後一刻」,由此進行山難整理和分析,以期用數據來總結規律,用細節來警醒山友。
匯聚這些冰冷的數據,才能發現2019年中國戶外山難異常慘烈:根據目前可查資料,這一年共發生30起山難,死亡51人,失聯1人,均大幅高於去年和前年。
數據來自雪線之上對可查新聞的統計
異常的數字背後,2019年中國戶外山難呈現出了以下特點:
相比往年,2019年山難數目持續增長,遇難人數大幅激增;
山洪取代墜崖,成為2019年中國山友的最大殺手,並造成數位救援人員死亡;
墜崖山難依然高發,依然是中國山友的一大威脅;
相比去年,滑墜和高反山難有所減少;
失溫依然在引發山難悲劇;
易被忽視的登山猝死在2019年快速增長;
2019年雷擊、過河溺水等近年少有的山難再次出現。
山洪
這是造成2019年山難事故的最大元兇:6起山洪事故,帶走了23人的生命。去年,這個數字是3起,4人,前年則是2起,7人。值得注意的是,它在今年還造成救援人員的大幅傷亡。
這種山區谷底突發的暴漲洪水,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危害:它突發且勢猛,一次爆發往往造成多人死傷。從案例來看,它多發生在南方夏季,甚至是夏初五月,而引發山難的事故多集中在沒有開發管理的河谷裡。
仙居麗人谷山洪,3人被衝走2人遇難——7月6日晚,浙江台州仙居縣淡竹鄉麗人谷突發山洪,來自上海、蘇州的兩支團隊共16人被困,隨後涉水過河時3人被衝走,最終2人遇難。
救援中,來源:中新網
麗人谷被稱為「中國水質最好的溯溪路線之一」,每年夏天吸引眾多山友、遊人來此溯溪。來自上海的13位遊客從村裡進入麗人谷時正在下小雨,但並未引發警覺,返回時河道已經上漲、水流變急。
而同樣被困的蘇州3人團隊則攜帶了專業登山裝備,他們固定好安全繩,兩隊人一起涉水渡河,但不是一個一個依次過河,是「幾個人一起走的」,沒想到河道中央水流洶湧,導致上海隊2人、蘇州隊1人被衝走。
或因身著救生衣,上海隊其中1人在被衝走5公裡後自救成功,而另外兩人被發現時已沒有生命體徵。(來源:浙江新聞《仙居麗人谷山洪3人被衝走有1人死裡逃生》)
搜救中,來源:中新網
這已不是麗人谷第一次變身「殺人谷」,去年8月25日,同樣是因山洪事故,造成了一人死亡的悲劇。
7·21靖安山洪,4人死亡——7月21日下午,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西頭村突降暴雨,引發山洪,更令人揪心的是在西頭村呂陽洞峽谷正有283人在此溯溪遊玩。
通報所述,這283人分屬三個戶外團隊,其中最大的團隊由五個戶外群參與人員組成,共252人。最終,這次山洪共造成4人遇難。
搜救中,來源:環京津網
根據報導,這次暴雨是局部突發暴雨,親歷者稱上山時晴空萬裡,但在事發當時,「沒幾分鐘,突然就漲水了」。呂陽洞峽谷平時水深不過30公分,但在救援人員到達現場時,「最深處的水已經齊腰」。(來源:北京青年報《呂陽洞溯溪遇山洪4人遇難驢友出事地點不是正式景區》)
恩施躲避峽山洪,致使13人死亡——湖北恩施鶴峯縣屏山的躲避峽,溪水澄澈透明,遊船漂泊水面如同懸浮空中,被稱為「中國的仙本那」,是近年的網紅打卡地,卻在8月4日18點左右一連奪走13人性命。
回顧這場災難,除了夏季上遊強降雨,近年來遊客對秘境風光的追逐、遊人和當地嚮導的倏忽更令人唏噓。
躲避峽內,來源:封面新聞
據悉,當天下午四個小時內,恩施州氣象臺連發了兩次天氣預警,明確指出鶴峰將有50毫米以上降水,山洪、地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風險高。也許身處谷內信號不好,沒有人意識到危險即將來臨。
但下午5點多,躲避峽內還是下了一陣小雨,有人擔心會漲水,船工給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這麼點雨,放心,不會漲水」。(來源:封面新聞)
快到6點時,災難發生了:山洪奔湧而下,而峽谷狹窄,遊人來不及逃生,「皮划艇上的遊客,在嘈雜的騷亂中被捲入水中」。最終,13人喪命於這場山洪,另有61名被困者逃了出去。
搜救中,來源:新京報
除了山友死亡,山洪還把悲痛帶給了熱心救助者、消防隊員和救援隊成員。
武功山山洪,為救人客棧經營者犧牲——5月19日,江西武功山突發山洪,十多名山友和村民被困,隨後,當地一山莊經營者王世維和村民先行前往接人,接到後,在下山過河時王世維落水失蹤。
系在王世維身上得繩子斷了,來源:公眾號「這裡是萍鄉」
他們是利用簡易竹橋和繩子渡河的,根據同行村民所述,「他是滑下了竹梯,兩腳落水了,他抓到繩子然後就斷了」。5月21日早,村民找到了王世維的遺體。
為救被困人員,1名消防者遇難——7月3日晚,因暴雨侵襲,浙江溫州鹿城區茅垟自然村山洪暴漲,15名遊人被困山中,多路救援力量立即匯聚,雖然救援成功,但山福專職消防隊一班班長周錦勇卻因此殉職。
營救中,來源:看看新聞
據悉,救援時周錦勇第一個下水,一股山洪瞬間衝開了他身上的安全扣和救生衣,並將其捲入水中……5日早上,周班長的遺體在下遊被找到。(來源:北京青年報《浙江消防員為救人落水失聯 已確認死亡遺體被找到》)
為救山友脫離險境,兩位救援英雄不幸犧牲——9月3日清晨,深圳市殯儀館外,近千人趕來送別藍天救援隊隊員許挺秀、尹起賀。
許挺秀,來源:南方都市報
8月24日晚,深圳藍天救援隊接到救援電話,一隊山友在惠東縣白馬山溯溪時,其中一人墜崖受傷。
當日,許挺秀、尹起賀等人正在惠州境內參加救援技能交流活動,自願就近前往白馬山,找到受傷山友並搭起繩索。在匯合其它救援力量後,次日上午,受傷山友被安全撤離下山。
隨後,兩人留在最後,保證最後一批受困山友成功撤離。此時颱風「白鹿」已經登陸福建,開始下雨,溪谷裡的水已經開始泛濫,兩人與大部隊脫離:
站在較高處的許挺秀,顯然預感到了山洪即將來臨。她對著倖存隊員彭建洪喊出了最後一句話:「抓緊撤離!」……這是其他人最後見到兩人的時刻。(來源:南方新聞網《「如果沒有他們,所有人都會被衝走」》)
最終,他們分別於8月26日、8月27日中午被找到時,「手仍然保持著緊握繩索的姿勢」,但都沒能從洪水中突圍。
尹起賀,來源:南方都市報
隊友僅統計記錄在冊的數據,尹起賀和許挺秀分別參加藍天救援隊活動130餘起、120餘起。其中尹起賀的公益救援累計服務時間已近萬小時,他不講究生活質量,家裡除了裝備就是裝備,賺的大部分錢都用在公益上。
使命感: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摘自尹起賀日記。(來源:公眾號「深圳藍天救援」)
滑墜
每年,高海拔滑墜山難都是熱門議題。在去年和前年,滑墜山難分別發生在玄武峰、日果冷覺、寧金抗沙、啟孜峰這些技術型山峰上,並往往伴隨著「自主登山」的方式,但今年,卻發生在有成熟商業服務的四姑娘山大峰。
滑墜引發的山難,一般是行走在陡峭冰雪路面滑倒,並加速向低處滑去,沒有及時的制止措施而掉落懸崖、高速撞上石塊引發的悲劇。
山友登四姑娘山大峰滑墜死亡——10月18日,四姑娘山大峰(海拔5025米)發生了一起讓很多山友都難以置信的滑墜山難。
一位甘肅籍山友登頂大峰後,在下撤至海拔4500處發生滑墜,朝長坪溝方向墜落。救援人員於下午14時在滑墜地點下方400米處找到遺體。這是大峰開放以來的首起山難。
滑墜路段,來源:紅星新聞
據悉該山友僱請了協作。事故發生前幾天,四姑娘山剛剛發生降雪,積雪深度及膝,下山時坡度較陡,難度比上山更大。
目擊者稱,「下來的時候我們都是側著走的,他可能經驗不足吧,是蹲著的,腳是順著往下滑,然後抓著繩索,結果因為太滑了,他就沒有抓穩那個繩索,就從繩索的縫裡滑下去了。」(來源:紅星新聞《四姑娘山滑墜事故目擊者:下來時從繩索縫裡滑下去》)
大峰在四座山峰中海拔、攀登難度最低,是入門級雪山,再加上路旁還有繩索,很多山友直言「大峰是最不該出事的山峰」,卻還是讓26歲的生命止步於此。
失溫
失溫山難,山友們並不陌生。2017年鰲太失溫山難(3人死亡)的悲劇至今仍讓山友們唏噓,去年小五臺也因此導致1人死亡。2019年,兩場失溫山難的悲劇再次敲響失溫警鐘。
很多山友認為失溫僅發生在嚴寒冬季。其實,只要「風、冷、溼」三者具備其二,都有可能導致體溫下降到正常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所需溫度以下,引發失溫,臺灣山友吳季芸的案例便是如此。
臺灣「比基尼登山客」墜崖後失溫遇難——1月23日,因常在登頂後穿比基尼拍照留念而走紅於網絡的臺灣「比基尼登山客」吳季芸的遺體被直升機運送出山區。
吳季芸生前登頂照片,來源:環球時報
36歲的吳季芸登山經驗豐富,1月11日她獨自進山徒步「馬博拉斯橫斷」路線,卻在19日意外墜崖,隨後撥打衛星電話求救,但在21日被救援人員找到時已經死亡,原因推斷為山區低溫加大雨導致的失溫。
孟克特古道遭遇暴風雪,1名山友死亡——5月21日,6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山友從新疆獨庫公路進山,準備穿越孟克特古道,但在翻越孟克特達坂200米後,一名58歲的山友在暴風雪中出現嚴重失溫,最終沒能等到救援人員到來。
高反
高反山難多出現在高海拔長線,2018年分別發生在貢嘎和洛克,2019年再次發生在貢嘎山區。值得注意的是,這兩起貢嘎高反山難的當事人都是獨行,這對於喪失行動能力的嚴重高反者極為不利。
高反是「急性高原病」的一種。急性高原病分為急性高原反應、高原肺水腫、高原腦水腫。山友們通常所說的高反,屬於第一類,而高反引發的山難,通常是由後兩種急性高原病引起的。
獨行徒步穿越貢嘎,疑因高反遇難——8月15日上午,一位昏迷的山友在貢嘎山區日隆溝(新聞介紹這裡是玉龍溪村牛場與老榆林交界處,海拔5500米)被發現,救援人員費時五個小時趕到,該山友已經失去意識,救援後無好轉。
接力救援途中,來源:康巴衛視新聞
最終,在被轉去貢嘎山鄉衛生院時,該山友失去生命體徵。查證後發現,這是一名山東山友,此行沒有同伴。
墜崖
墜崖歷來都是中國山難的一大禍因。2017年,8位山友因其殞命,2018年,八起墜崖9人喪命,2019年依然高居不下:九起山難,奪走9位山友性命。
雪線之上連年提醒山友們要提防近郊的「小山」墜崖多發,因為即便是小山,往往也遍布山崖,一旦墜落,極易釀造悲劇。另外,今年還有一場發生在高海拔的墜崖事故,值得反思。
組隊徒步輝縣野山,一人墜崖——1月26日,7位山友組隊在河南輝縣黃水鎮中水溝一線徒步,一名52歲的山友從山崖上摔下20多米後又翻滾數十米,被救援下山後因傷勢嚴重不幸去世。
救援中,來源:大河報
獨登嶗山,六旬山友從高處滾落——2月10日,青島救援隊接到通報,嶗山天心池一山友摔傷,待趕到時,這名60歲的獨行山友已沒有生命體徵。現場判斷,應該是從高處滾落、頭部受傷。
轉移途中。來源:半島都市報
山友雁門寨登山,不幸墜崖身亡——2月23日下午,一男性山友在淄博博山池上鎮雁門寨登山時墜崖,救援人員趕到時,發現他傷勢很重,已失去意識,抬下山後最終死亡。
救援中,來源:魯中晨報
大雪塘環線穿越,山友「江城子」不幸罹難——2019年端午假期剛剛結束,一則消息就從川西傳來:一支7人隊伍穿越大雪塘環線,46歲的山友江城子不幸遇難。
大雪塘環線是一條比龍眼更難的虐線。他們於6月6日從鄧生溝進山,計劃6月12日從鄧生溝出山。但在6月11日下午,他們在翻越海拔4890米的埡口時遭遇大風雨雪天氣。
4890埡口,來源:上海-老閒《大雪塘環線單人重裝7日穿越(攻略+軌跡)》
根據「上遊新聞」採訪所述,江城子本來走在前隊,但為了接應後隊隊友又折返回來,隨後為了給後隊探路,她走出了後隊隊友視線。當晚,前隊、後隊分開紮營,都認為江城子是與對方一起,直到第二天出發前集合,才發現少了江城子。
最終,隊友在一處懸崖下方的流石灘發現了江城子,但已遇難,此地位於埡口下方海拔4806米左右。根據公安現場勘查,「疑因路線選擇不當以及風大雪急導致不慎失足墜亡」。(來源:中國經濟網《女驢友臥龍遇難事件另有隱情?官方通報調查全過程》)
山友抓枯樹枝攀爬,墜百米深崖——6月16日中午,一隊山友在晉豫交接地帶登太行山時,其中一人突然墜崖,墜至距崖頂120米、距崖底100米處的小平臺上,待救援人員繩降至此,他已沒有了呼吸。
救援中,來源:中國經濟網
知情者告知,該山友出事時正抓著一個樹枝,疑因枝條枯朽斷裂,導致墜崖。(來源:澎湃新聞《焦作市交警支隊高速公路管理處處長王勇登山時意外墜崖身亡》)
仙居公盂吊船巖攀巖,一山友墜崖遇難——10月5日,一則攀巖事故打破了「世外桃源」仙居縣田市鎮公盂村的平靜。
當天下午,9位山友攀巖至吊船巖頂峰,隨後下降時悲劇發生:16時左右,其中一名山友因雨天巖滑,不小心從吊船巖頂部摔下,同行其它山友多次呼喊沒有回應,遂報警。
當晚搜救中,來源:公眾號「徒步聖地仙境公盂」
他在巖降過程中,不知道什麼東西突然從身邊快速掉下,上面的人說,有人掉下,他緩慢下來後,在這附近找了很長時間沒有發現掉崖的那名驢友……(來源:公眾號「徒步聖地仙境公盂」《仙居公盂吊船巖驢友巖降不幸遇難,多方力量展開救援》)
救援人員冒雨搜尋,最終於20時左右在巖底亂石坑找到出事山友,但已沒有生命跡象。
山友被大風吹下懸崖罹難——11月17日下午2點左右,一隊山友在北京房山一渡野山徒步,在過山脊時一名53歲的女山友被大風吹下20米高的懸崖,找到時已經死亡。
據查,當日北京市氣象局曾發布大風黃色預警信息,陣風可達9級左右。房山藍天救援隊隊長介紹:「陣風猛烈,帶著哨音,手根本拿不出來」。
救援中,來源:新京報
北京房山山區頻發山難,去年至少4位山友就因墜崖殞命於房山。
16歲少年獨自登紫峰山墜崖身亡——12月1日下午,廣東揭陽一名16歲的少年獨自前往登紫峰山時不幸墜崖,掉進石縫。救援人員當晚趕到,抬至半山腰遇醫護人員,急救後依然不幸離世。
救援中,來源:騰訊看點
河南輝縣一山友在南馬鞍南山附近墜崖身亡——12月8日,一行13人在南馬鞍村附近野線徒步時,一名45歲的女山友墜崖,報警後次日,救援人員搭建繩索系統,沿崖壁下降150米到達該山友位置,但已無生命體徵。
墜崖山友所處位置,來源:河南省應急救援協會
雷擊
前幾年,雷擊導致山友受傷的新聞時有發生,而在2019年,它直接導致1名山友死亡。
閃電擊中地表時會釋放巨大的能量,如果人體被擊中,極易失去知覺,心跳和呼吸暫停。即使搶救過來,也會留下疤痕。所以山友們一定要具備登山避雷技能。
山友露營軍峰山被雷擊,多人受傷1人死亡——7月2日,江西省減災委員會發布通知稱:今年3月以來江西因雷擊已造成12人死亡,但7月7日,這一悲劇再次上演。
救援中,來源:撫州微視
7月6日下午5點左右,15位山友前往贛東第一高峰軍峰山露營,據當事人描述,當晚8點左右登上山頂時就在下暴雨,第二天早上6點多,他們被雷擊中,「一打雷,我就全身麻掉了,慢慢麻,一開始就腳……」。(來源:撫州微視)
7月7日中午,救援人員趕到,發現被雷擊中者有6人,其中4人恢復行動能力,1人已經死亡。
雷擊後,受傷山友均有不同程度燒傷,來源:撫州微視
而新京報的報導或許能窺探原因:「死者當時用充電寶給手機充電,還放在身邊。另外被雷擊的5人距離死者較近。」
過河
2010年,10名北京山友穿越夏特古道,1死1失蹤8人受傷的悲劇讓山友們更為重視過河技術。沒想到在2019年,黑龍江伊春市再次發生慘烈的過河悲劇。
與山洪突發山友們無可選擇不同,過河導致的山難往往由錯誤選擇過河點、無保護過河等造成。有時即便水看起來很淺,也會蘊藏巨大的能量,人一旦摔倒就很難在河中站起,最後造成失溫或溺亡。
山友組隊出行,過河落水導致3死1失蹤——7月27日,佳木斯一戶外團隊22人組隊在伊春市進行戶外活動,於蘿額公路87公裡處下車,欲過大豐河到對面山上。
悲劇發生在過河時,因水流湍急,4人落水。最終打撈起3人,但均搶救無效死亡,另有1人失蹤。
搜尋中,來源:中新網
猝死
今年演員高以翔在錄製綜藝節目時猝死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其實這也是極易被山友們忽略的山難原因之一。2018年,兩起猝死事故分別發生在武功山和績溪 「豺狗狼尖」,而2019年,這個數字攀升至四起。
登山猝死,往往發生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而且不少當事者事先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並不熟知。
山友登五嶽寨突發心臟病死亡——6月2日,一位山友在河北五嶽寨登山時突發心臟疾病,同行隊友雖緊急搶救,但仍無濟於事。資料顯示,不久前該山友剛剛成功攀登珠峰。
轉移中,來源:燕趙都市報
山友獨登嶗山遇難——6月23日中午,一名山友被發現趴在嶗山海拔540米處。雖然附近山友和救援志願者輪流為其做心肺復甦,但卻沒能阻止死亡。
警方調查後確認,該山友43歲,獨自一人登山,雖然身上有擦傷,但不足以致命,以現場狀況看有可能是自身身體出現問題。
救援中,來源:青島新聞網
登深圳梧桐山,一男子突發心臟病去世——10月27日上午,一名50歲的男子在爬深圳市梧桐山風景區大望村一側時,突然倒地不起。附近遊客撥打求救電話,醫護人員搶救無效後,宣布死亡,原因為突發性心臟病。
救援中,來源:南方都市報
幾天後,類似的悲劇又在南太行上演。
山友南太行穿越途中突發疾病死亡——11月2日下午,一隊來自湖北的山友穿越南太行雙底-紅豆杉大峽谷-馬武寨路途中,其中1人突發疾病身亡。
其它山難
除了以上山難,2019年還有一些根據現有資料無法查明原因的山難,我們在此一併整理。
一山友登青島浮山時死亡——4月14日上午,青島浮山東峰山頂,一50歲左右的男子趴在地上失去意識,雖經眾人救援,卻再也沒有醒來。
轉移中,來源:新華網
黃山市海螺塢發現一山友遺體——5月12日,黃山市祁門縣公安局接到報警,在該縣海螺塢(又叫黑桃塢)半山脊發現一具屍體。警方勘驗死者為一名男性山友,獨行來此登山遭遇意外,具體原因仍待調查。
烏孫古道2山友死亡——6月,兩位山友在烏孫古道遇難,具體細節不明。
山友雀兒山衝頂途中突然倒地,遺憾去世——10月1日中午,川藏隊公眾號「川藏登山運動服務有限公司」發布一則消息:當日早上7時30分,一男性隊員在雀兒山衝頂途中突然倒地,雖然及時施救,但該山友還是遺憾去世。
珠峰中國一側登山季,2名外籍死亡——5月31日,在2019年西藏自治區珠峰登山新聞發布會上,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了2019年珠峰中國一側登山季相關數據,共有241人從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北坡登頂珠峰,2名外籍登山者因身體不適不幸罹難。
2019山難啟示
2019年,雖然未曾查到中暑、迷路等原因導致的山難,但山洪、墜崖、猝死、失溫等山難皆有上漲,尤其是威力巨大的山洪。此外,滑墜、高反等山難均未缺席,而新增加的由雷擊、過河導致的山難也需警惕。
山洪傷亡慘重,雨季不可不防——2019年,6起山洪事故,23人喪命,在這一年的山難死亡人數中佔比45%,何其驚心!而且近年來山洪山難連年增多,浙江麗人谷甚至連續兩年造成山友死亡。
夏季溯溪活動火熱,一次活動甚至數十人、上百人參與,一旦爆發山洪後果不堪設想,請務必小心預防:注意天氣預報和當地天氣預警,一旦下雨立即遠離河谷,紮營遠離河床,掌握山洪來臨前的預兆、向兩側山坡迅速轉移等,具體可以參考:
《夏季戶外山洪應對指南》
墜崖山難連年高發,登山請保持專注——2019年9位山友喪命於墜崖山難,依然在所有山難類型中佔比最高。回看墜崖的原因,拉斷枯枝、風吹、踩空,以及前兩年數起拍照墜崖、被樹枝絆倒墜崖……這些案例無不在提醒細節:登山務必保持專注,走路不看景,務必踩穩再邁步。
墜崖往往發生在「小山」
學會應對雷擊——山高人為峰,但也很容易成為雷擊的目標。儘管相對其它山難,雷擊造成的死亡較少,但生活中它依然實用,學會判斷和應對是山友們必備的功課。請參考:
《登山防雷擊指南》
掌握過河技術——三死一失蹤,伊春市這場山難再次提醒山友:過河有風險,正確選擇過河點、掌握過河技術以及有保護過河的重要性。可以參考我們過往兩篇文章:
平緩河道過河技術: 《徒步時,如何涉水過河?》
激流過河技術:《面對激流,如何安全過河?》
警惕猝死——2019年,4起猝死山難再次向我們敲響警鐘,2018年則有2起。登山是一項耗氧量大的運動,凡有心腦血管疾病,體質不好,不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應謹慎參加,或從簡單活動入手循序漸進。
認真對待小山——統計2019年山難,近郊小山死亡人數佔比82%,2018年是78%,發生在小山的山難各種各樣:墜崖、山洪、失溫、雷擊、猝死……無不在提醒山友:山小也需要進行天氣查詢、裝備準備、個人狀態調整,以及具備應對突發狀況的技能。
正確認識和應對高反——2019年貢嘎山區再次發生高反山難,這是幾乎從不缺席的山難。即便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很多山友也都與它正面交鋒過。所以,正確認識和應對高反是山友們的必修課,請參考:
《高反很難受,但並不是洪水猛獸》
《登山時繞不開的高反,你該如何應對?》
雪坡行走,預防滑墜——2019年,「不可能出事的山峰」四姑娘山大峰還是出事了,請山友們務必警惕網上所謂「穿著運動鞋上大峰」、「散步級」的言論。
「修路」是很好的預防滑墜的方法
即便是入門級雪山,山友們也需要有一定的雪坡行走技術,並以專業的裝備來應對,比如配備冰爪等。如果是攀登技術型雪山,冰鎬、結組、修築路繩也是預防滑墜的有效方法。山友們可以參考文章:
《了解滑墜》
《雪坡行走,直面戶外的艱苦與樂趣》
結伴登山更安全——這是雪線之上老生常談的話題,2019年,8位遇難山友為獨行,佔比15.7%。獨行並不可怕,但獨行時發生高反、墜崖、中暑、失溫等,很容易陷入無助等死的地步。
寫在最後
2019年山難總結至此。51位遇難山友和1位失聯山友的「最後一刻」,交織著2019年中國戶外的悲痛記憶,也深藏著2019年中國戶外山難的些許特徵和規律,希望山友們引以為戒、覆轍勿蹈。
2020,萬山如意,平安歸來。
如何避免登山時發生意外?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方留言。
延伸閱讀
別讓這些登山誤區,變成你戶外路上的「定時炸彈」——不要給自己的登山之旅「埋雷」。
2018戶外大事記——2018年早已飛馳而去,然而在高山、在巖壁、在荒野,卻有一些人以奮力拼搏的姿態,留下了戶外永恆的記錄。
戶外裝備八類買家,你屬於哪一類?——真實案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