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指的是什麼?老祖宗告訴你

2020-12-18 思帆歷史趣聞

俗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指的是什麼?老祖宗告訴你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出自《國風·鄭風·風雨》,它講述的是一個飽含愛意苦苦等待心愛之人的女子的心路歷程。

「君子」一詞,在先秦的古籍中出現的次數很多,它多指代的是「君王的兒子」,著重表現的是地位崇高的男子。後來,君子這個詞就被賦予了道德的含義,他指的是那些道德高尚、品行良端的男子。

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君子?對於這個問題的具體說明最早是從孔子開始的。「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人格,他曾提出了很多關於君子的論述,而這些論述後來被他的弟子們收錄到專門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論語》中。在《論語》一書中,所記載的最多的莫過於對於君子的論述了。

「君子藏器於身,伺時而動」這句話出自於《周易·繫辭下》它的意思說的就是:君子是那種即使是有卓越的才能、高超的本領也不會到處去賣弄自己,以此作為自己炫耀的本領的人。他只會在那種在必要的情況下才會把自己的才能或技巧展露出來的。

「器」,指的是用具,這裡被引申為才能,比喻身懷才能等待施展的機會。筆者覺得這句俗語是只有生長在神州大地之上的中華民族才能總結出來。在這裡筆者並沒有自大或者是瞧不起其他的文化的意思,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德行就是謙遜,引而不發,用一句比較俗氣的話來說就是低調奢華有內涵。這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被總結出的俗語道理。

真正的君子在不利於自己的條件下,常常會隱忍待發,等待時機。這不是窩囊也不是沒種,而是識大體,能屈能伸,是符合君子的德行的。

那些不管眼前的條件如何,不藏拙、只知道「衝」的人,不是坦蕩蕩而是「愚」的另一種表現。正所謂「潛龍勿用」,而是在時機成熟,一切具備的時候果斷行動不拖泥帶水。什麼時候「動」,什麼時候「藏」是講究時機的,能夠把握好這個度也是君子和常人的區別之一。

「君子藏器於身,伺時而動」,不僅僅是要求君子不賣弄自己的才能不將其作為自己炫耀的資本,還要求君子「有器可藏」。

「不發」不只是君子可以做到,普通人也可以做到。所以重點還要聚集在這個「器」上。作為一個君子,毫無意外他必須有良好的品行,有卓越的才能,高超的本領。這是一個君子的內涵,是他可以作為「器」來「藏」起來的資本。

筆者覺得,這句話說起來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卻很少。有些人的確有才能,但他卻將次作為賣弄、炫耀的資本。而有些人的卻低調,知道「藏」,但是他沒有。這兩者是都不能被稱為君子的,各位覺得呢?

相關焦點

  • 俗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指的是什麼?受用了
    俗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指的是什麼?受用了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對古代文學有點了解的人不難發現,「君子」一詞廣泛活躍在文學典籍之中。
  • 如何理解「君子藏器於身」與「君子不器」的處世哲學?
    馬三為此懷恨在心,終於不可收拾……刀就是器,師父問他刀的真義是什麼,就是在暗示他:君子要不器。不器,就是不具有某種特徵,不被某種價值觀給束縛住。師父知道此刻的馬三已經成「器」了。希望他可以等待,等待就是待時而動。
  • 老子和莊子告訴你:人生其實就是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通俗地說,該做的時候就去做,在什麼位子上就做什麼事;就是與時俱進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道家本質上清心寡欲的哲學,老子強調儘量減少欲望讓心靈靜下來。莊子則更加深刻,他認為萬物齊一,生死貧賤富貴是非一樣,鐘鳴鼎食與蓬門陋巷也是一樣。
  • 俗語「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老祖宗的話,在告訴我們什麼?
    雖然俗語的特點是通俗易懂,但是它所蘊含的深刻道理,仍然值得我們去研究,俗語中的許多道理至今適用,仍然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俗語文化之所以能夠被男女老少所青睞,不只是因為它語言的簡單直白,更是因為它的趣味性以及實用性很強。作為老祖宗生活經驗的總結,智慧的結晶,俗語文化在農事生產、為人處世、人文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指引人們前進的作用。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到底什麼是「器」?
    如「廟堂之器」,就是說這個人有高居廟堂的本事,如「器官」,就是指功能結構。一般來說,「器」除了在添加前綴的時候,指具體分類物品——如「金器」、「玉器」、「木器」等等,在文言文中其他時候都是指才具、功能。那麼「君子不器」,難道是說「君子不講究才能?」當然不是的。
  • 「公用射隼於高庸之上,獲之無不利」什麼意思?
    「射」這裡是動詞用作名詞,指射時所用的弓矢。《易·繫辭傳》曰:「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孔子在《繫辭傳》中,直接把「射」說成「弓矢」,可見,「射」在這裡即指「弓矢」。弓矢者,武器也。「隼」是一種猛禽,尾短翼長,嘴鉤爪利,善於捕獵。
  • 冬至節氣到了,三句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冬至俗語,告訴你過年冷不冷
    冬至節氣到了,三句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冬至俗語,告訴你過年冷不冷文/買柚子的小夥子時間飛快,很快就來到了冬至,常言說得好「過了冬至就是年」,過完冬至再有一個多月就是過年了,這個時候在外打工的遊子除了這些在民間還有很多關於冬至的俗語老話,冬至節氣到了,三句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冬至俗語,告訴你今年過年冷不冷冬至是我國24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又叫「冬節」,「壓歲」,「長至節」,據說冬至是24節氣最早制定出來的一個節氣,所以有24節氣之首的說法,冬至這一天也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太陽直射的位置在一年中的最南端,所以越往北,白晝的時間越短,而我國位於北半球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兩個詞彙的含義,再弄清它們的引申含義,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後來,當出現國家後,「君子」一詞被賦予政治色彩,指代君王、國君。從「君」字的造字方法來看,它是典型的會意字,從尹,從口。「尹」的本意是治理,「口」是口令、命令之意,合起來則是「發布治理國家的命令」,這個命令只有君王才有權發布,代表了崇高的地位,因此,具有崇高地位的人被稱作君子。
  • 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多年的歷史,在華夏這片沃土之上,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人們的代代相傳,傳承到了現在。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驗總結而來,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流傳至今。俗語的種類有很多,有描寫四季變化的,有感慨歲月無情的,有描寫人情世故的等等。「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這句俗語,相信很多朋友們都聽到過,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咱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 農村俗語:「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老祖宗的經驗很深奧!
    農村俗語:「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這句話如何理解,「化骨龍」指的是家裡的誰?老祖宗的經驗很深奧!很多農村俗語是通俗易懂,很好理解的。因為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千古俗語,對後人的生活和工作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 「君子不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是《論語·為政》中獨立成段的一句話,由於缺乏上下文背景,其闡釋歷來存在諸多爭議。何為君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主要指統治者和貴族。當時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受教育,才能更多的關心「公德」而非私利,因此君子之「德」與君子之「位」密不可分,論及「君子」時,主要是指政治、社會地位高者,而非道德高尚卻沒有高位的人。與之相對的「小人」、「民」,主要是就政治和社會地位而言,一般沒有道德上的貶義。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由於生產力發展,出現了大批雖然「無位」卻有較高道德素養的人。
  • 俗語:夫人死百將臨門,將軍死一卒不至,老祖宗告訴你,啥是人性
    俗語:夫人死百將臨門,將軍死一卒不至,老祖宗告訴你,啥是人性我們時常會懷念小時候那種純真而又美好的友情,畢竟那個時候我們還不懂得「利益」二字為何意,在一起玩耍純粹是因為性格相投,長大後的我們當然也結交了很多的朋友,
  • 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是什麼意思?那些忌諱可信嗎?
    俗語是古人對人生經驗的簡短概括,精闢簡短有趣,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環境轉變許多俗語在今人眼中都有一些摸不清其中的含義,在農村依然多見,實際上俗語話糙理不糙,十分能體現老祖宗的智慧所在,現在要講的便是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
  • 子曰「君子不器」,怎麼理解「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怎麼理解「君子不器」?「君子不器」這句話的由來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這句話引自《論語·為政》。什麼叫「器」?《易經·繫辭》有一句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這裡,「器」是和「道」相對而言的,二者的關係是,如果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那就不能領悟、回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由此,孔子就提出「君子不器」,意思是說: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於「道」,就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
  • 俗語「寡年遇到豬,年景似珍珠」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智慧之談!
    民間俗語,又稱為老話,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已經頗具規模。我們讀俗語文化,大多數都會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尤其是我國農村,對俗語文化更為推崇。老祖宗總結出的這些俗語,都是自己人生經驗的總結,為了使後代子孫少走彎路而發明出來的。
  • 農村俗語:東西有3不借,指的是什麼?
    農村俗語:東西有3不借,指的是什麼?而俗語文化則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一個小分支,也同樣總有著自身的獨特之處,傳播在街頭巷尾。可以說俗語就是老祖宗那個時代的縮影,它一定程度的影射了那個時代的背景,並用朗朗上口的方式教育後人,警示後人,充滿了自己的小魅力。而這些俗語包羅萬象,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待人接物,都廣而蓋之。
  • 俗語「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是什麼意思?蘊含老祖宗的智慧
    然而農村老人對於知識的重要性,卻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就比如這句俗語「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它具體講述的是什麼意思呢?「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我們可以先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在很久之前的農村,如果在房屋的前門不點上一盞油燈的話,那麼房屋的後院就會顯得非常昏暗。」字面上似乎沒什麼稀奇,但是這句俗語蘊含了老祖宗的智慧!
  • 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八不歸家」,老祖宗的忠告
    小俗語,大智慧,是對人世百態的匯總和提煉,縱有危言聳聽之嫌,但也有醍醐灌頂之效,對咱們往後的人生道路也有非常大的啟迪和幫助。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祖宗的智慧,口耳相傳的民間智慧、俗語智慧。雖不見於史書,卻深得人心,反映的都是社會的現實。
  • 《易經》大壯卦:君子以非禮弗履是什麼意思,又寓示著怎樣的智慧
    象日:「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大壯卦的上卦是震卦,為雷;下卦是乾卦,為天;為震雷響徹天際的卦象,象徵著十分強盛。君子身處這種環境中,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恪守自已正道的品德,不要違背原則與底線,超越準則和規律去做損人利已的非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