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指的是什麼?老祖宗告訴你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出自《國風·鄭風·風雨》,它講述的是一個飽含愛意苦苦等待心愛之人的女子的心路歷程。
「君子」一詞,在先秦的古籍中出現的次數很多,它多指代的是「君王的兒子」,著重表現的是地位崇高的男子。後來,君子這個詞就被賦予了道德的含義,他指的是那些道德高尚、品行良端的男子。
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君子?對於這個問題的具體說明最早是從孔子開始的。「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人格,他曾提出了很多關於君子的論述,而這些論述後來被他的弟子們收錄到專門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論語》中。在《論語》一書中,所記載的最多的莫過於對於君子的論述了。
「君子藏器於身,伺時而動」這句話出自於《周易·繫辭下》,它的意思說的就是:君子是那種即使是有卓越的才能、高超的本領也不會到處去賣弄自己,以此作為自己炫耀的本領的人。他只會在那種在必要的情況下才會把自己的才能或技巧展露出來的。
「器」,指的是用具,這裡被引申為才能,比喻身懷才能等待施展的機會。筆者覺得這句俗語是只有生長在神州大地之上的中華民族才能總結出來。在這裡筆者並沒有自大或者是瞧不起其他的文化的意思,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德行就是謙遜,引而不發,用一句比較俗氣的話來說就是低調奢華有內涵。這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被總結出的俗語道理。
真正的君子在不利於自己的條件下,常常會隱忍待發,等待時機。這不是窩囊也不是沒種,而是識大體,能屈能伸,是符合君子的德行的。
那些不管眼前的條件如何,不藏拙、只知道「衝」的人,不是坦蕩蕩而是「愚」的另一種表現。正所謂「潛龍勿用」,而是在時機成熟,一切具備的時候果斷行動不拖泥帶水。什麼時候「動」,什麼時候「藏」是講究時機的,能夠把握好這個度也是君子和常人的區別之一。
「君子藏器於身,伺時而動」,不僅僅是要求君子不賣弄自己的才能不將其作為自己炫耀的資本,還要求君子「有器可藏」。
「不發」不只是君子可以做到,普通人也可以做到。所以重點還要聚集在這個「器」上。作為一個君子,毫無意外他必須有良好的品行,有卓越的才能,高超的本領。這是一個君子的內涵,是他可以作為「器」來「藏」起來的資本。
筆者覺得,這句話說起來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卻很少。有些人的確有才能,但他卻將次作為賣弄、炫耀的資本。而有些人的卻低調,知道「藏」,但是他沒有。這兩者是都不能被稱為君子的,各位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