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非境內的好望角,地處非洲大陸的最西南端。對於這個世界聞名之地,不少人在概念上存有兩大誤區:一是認為它地處「非洲大陸最南端」,二是認為它是被歐洲人發現的。1988年一些歐洲人和南非白人曾舉辦慶典,紀念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發現」好望角500周年。對此,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反唇相譏道:「早在歐洲人到達好望角之前,我們非洲人就已經在這裡了。」
毋庸置疑,好望角的「發現權」非非洲人莫屬。但相對外人而言,首次遠航好望角的人是否就是迪亞士?看來還有待商榷。從不斷發現的古代文物和遺蹟,以及相關專家學者的考證和研究成果來看,所謂歐洲人首航好望角的說法,已開始受到質疑和動搖。
在好望角以東147公裡的非洲大陸最南端——厄加勒斯角,有一個沉船博物館,裡面展示著從好望角及其附近海域打撈出來的各種物品。記者在那發現,從破爛不堪的船舷,到鏽跡斑斑的鐵錨,從船上所載的水手生活用品,到供遇險之用的救生圈……幾乎是應有盡有。記者還注意到,在那裡展示的被打撈出來的瓷器,大多產自中國。一些物品上帶有明顯的漢字。
有一本名為《南非的船難與打撈》的書,該書的前言指出,「南非史料記載的第一次船難發生在1505年,一艘從印度滿載香料的葡萄牙船在回程途中在莫索灣沉沒。」「這顯然不是第一艘在南非的沉船。早在此前,南非境內就發現了中國瓷器,而中國船隊極有可能在1420年前後通過好望角。」
「巨無與敵」的鄭和船隊
為破解中國船隊首航好望角而在南非海域尚未發現中國沉船這道難題,該書第29頁專門介紹了中國先進的造船術,書中寫道:「中國古代的帆船製造業代表著世界的最高水平,歐洲直到19世紀才能夠達到。」鄭和船隊龐大,帆船堅固。跟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鞏珍在《西洋番國志》中說:「寶船體勢巍然,巨無與敵,蓬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明史》記載:「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按明代尺寸換算,鄭和寶船的長寬分別約為138米和56米。由此推算,最大寶船的載重量可達2500噸,排水量3100噸。
為完成下西洋的重任,鄭和組建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龐大遠洋船隊。船隊由寶船、水船、座船、馬船、糧船、戰船等各種船型合理構成。每次遠航,由62艘大中型寶船組成主體,加上其他類型的船隻,「乘巨舶百餘艘」。其中第一次下西洋乘船208艘之多,是七下西洋運用船隻數量之最。
相形之下,1492年西班牙航海家哥倫布遠航美洲時的船隊僅有3條小帆船,旗艦的排水量不足100噸。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遠航時的船隊只不過4艘船,船身長不到25米,載重量僅120噸左右,還堪稱是當時歐洲裝備最精良的船隻。待達·伽馬返回葡萄牙裡斯本時,海員剩下不到一半人。麥哲倫的船隊返回西班牙時,船隊水手已所剩無幾。而鄭和的船隊,不但絕大多數水手安全回國,而且還帶來了眾多的外國使者。所有這些表明,當時在造船工藝、航海科技和駕馭海洋的能力方面,中國人與歐洲人之間的差異巨大。
鄭和航海圖對歐洲的影響
究竟是誰首次遠航好望角?英國學者孟席斯經過研究,特別是對義大利威尼斯的實地考證後認為,歐洲人是在得到了鄭和的航海圖之後,才能遠航好望角,並「發現世界」。孟席斯更是堅信,首次遠航好望角正是中國的鄭和船隊,而不是歐洲人。孟席斯在他的書中談到了有關經過。
1421年當鄭和的寶船到達印度古裡時,一名年輕的威尼斯人達·康提恰好在那裡。此人曾在埃及學習過阿拉伯語,還娶了一名穆斯林妻子,改信了伊斯蘭教,並以穆斯林商人的身份遊歷各國。他結識了中國船員,並搭乘中國船從古裡到達東非沿海的索法拉,然而隨船南下西行,繞過好望角到達非洲西部海岸……
達·康提離開船隊時,帶走了從中國人那裡得到的航海知識和幾幅航海圖的副本,回歐洲後將其中的一幅航海圖呈給為葡萄牙王室工作的製圖師毛羅修士,再由毛羅將那張珍貴的航海圖敬獻給著迷於航海的葡萄牙親王亨利。毛羅曾出版過達·康提的見聞錄,還在1459年按中國航海圖的樣本繪製了一張世界地圖。在這份地圖上,毛羅準確地畫出了好望角的三角形狀,他把好望角稱為「德迪亞卜角」,並畫了一幅中國帆船圖,還就此作了題記說明。題記描述了中國水手在好望角休整補給的情景,還提到這些水手所發現的大鳥和鳥蛋。這其實就是指鴕鳥。數百年過去了,今天好望角的鴕鳥仍會伸長脖頸歡迎遊人。
由於達·康提的緣故,最早由中國人繪製的航海圖,經過歐洲人複製或加工繪製,便開始在威尼斯和歐洲其他地方出現和流傳。它們或稱航海圖或稱世界地圖,由於翻譯等方面原因,即使是同一個地方,其稱呼卻不相同。
1428年,葡萄牙王儲敦·佩德羅,也即亨利親王的哥哥,將一幅世界地圖從威尼斯帶回葡萄牙。佩德羅是一個旅行家,在遊歷威尼斯時,「購買了一張地界地圖,該圖繪出全世界的各個部分。圖中,麥哲倫海峽的稱謂是『龍尾巴』;『博阿·埃斯佩蘭克角』(好望角的另一個別稱)被稱為非洲的最前方。」也就是說,在1428年——這個早於歐洲人首航好望角近70年的年份,好望角和麥哲倫海峽等世界著名海上要衝就已經被繪製在世界地圖上了。
孟席斯為佐證其觀點,曾沿著他推斷的當年鄭和船隊的航線進行環球遊歷,還根據鄭和船隊在離開索法拉後以每小時6.25海裡的航行速度,判斷出中國船隊繞過好望角的時間應該是1421年8月。
首航世界應歸功中國人
孟席斯認為,鄭和船隊遠航之域不只是非洲的好望角,甚至還到過美洲大陸,並最終完成人類首次環球航行。他和別的西方專家為此還列舉了大量證據和實例。
待到哥倫布、迪亞斯、達·伽馬、麥哲倫等歐洲著名的航海家遠航時,他們每人都懷揣著一份鄭和的航海圖。好望角也好,美洲大陸也罷,都是圖中標明之地,這些歐洲經典航海家所能做的,只是「按圖索驥」而已,何談首航好望角、發現「新大陸」和環球航行,甚至「發現世界」。他們不過是步前人的後塵,在隱沒了前人的功績後,才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為此,孟席斯等中外學者同聲疾呼,現在該是「撥亂反正」的時候了!「他們應將功勞歸於第一批探險家,在明朝永樂十九年到二十一年,即公元1421年至1423年進行了史詩般航海事業的中國人。」「葡萄牙人領導整個歐洲掀起了探險和殖民的浪潮。在這麼多國家裡,它是中國人辛苦追尋新天地與新海洋的最大受益者。」
眾所周知,由中國人開創的遠航先河,在鄭和之後沒能繼續下去。其後歐洲人通過運用中國人積累掌握的航海知識,其中包括《鄭和航海圖》,開啟了另一個遠洋航行時代。可以認為,鄭和七下西洋所具有的影響和意義,已遠遠超出了航海的範疇。當時中國人所掌握的航海知識、航海科學和航海技術,豐富了人類的知識寶庫,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可否將其視為古代中國貢獻於人類和世界的「第五大發明」呢?(李新烽)
責編: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