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競核
遊戲暢銷榜廝殺慘烈。
踩著Q3的尾巴,米哈遊、莉莉絲等新勢力接連衝榜,擠下網易、靈犀互娛。再往前,也就是Q2則是靈犀互娛的高光時刻。
最瘋狂的時候,旗下兩款產品《三國志·戰略版》《三國志幻想大陸》雙雙躋身TOP5。
跟遊戲表現相比,研發商靈犀互娛顯得相對低調。「最好不要讓市場關注到,我們現在還採購騰訊系流量。要是引起警覺,卡流量那就不太妙了。」一位接近靈犀互娛的知情人士告訴競核。
整整蟄伏七年的阿里遊戲,如今想隱身似乎已不太可能。在2020財年Q1財報會議上,高管已明確表示自研遊戲業務已跨越孵化階段。
不知這否再次奏響了阿里全面進軍遊戲市場的號角。
戰略失當,從鄙視到真香
遊戲跟阿里差點擦肩而過。
在2013年之前,阿里更確切地說是馬雲對遊戲都是持「堅決抵制」的態度。
2008年,馬雲曾公開表態「餓死也不做遊戲」,到了2010年,馬雲再次表示「我們堅定地認為遊戲不能改變中國,中國本來就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們都玩遊戲的話,國家將來怎麼辦?」
他語重心長地說,遊戲業務阿里一分錢也不投。人家投,我們鼓掌,但我們不做,這是我們的一個原則。
不過面對2000億規模的遊戲市場,傑克馬選擇性失憶。這也正應了《讓子彈飛》中的那句臺詞「掙錢嘛,不寒摻。
商人的天性就是逐利,這本無可厚非。正如當年周鴻禕還提過「不會涉足殺毒領域」;劉強東也說過「京東5年內不賣書」。
你看他們不也見風使舵,活得好好的。畢竟世界在變,戰略也得跟上才行。
跟進軍即時通信業務來往一樣,阿里揮舞著「反壟斷」旗幟向騰訊開炮。
彼時曾任阿里發言人的王帥吐槽,阿里對國內遊戲市場壟斷、山寨的現狀表示遺憾,對騰訊遊戲一家獨大對遊戲生態的破壞很不滿。
他說,如果遊戲產業繼續保持1:9的分成比例,那麼遊戲產業的畸形就不會改變。因此,阿里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推出新的遊戲平臺。
為踐行這一戰略發展遊戲業務,阿里花大力氣挖來騰訊高管劉春寧,擔任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全權負責遊戲業務。
2014年1月8日,阿里在首屆中國移動遊戲產業高峰會(MGAS)上宣布將推手遊平臺。
具體玩法是,對於單機版遊戲合作者,第一年阿里巴巴將免費為其提供服務,聯合運營的遊戲則採用八二的分成模式,阿里僅拿20%以覆蓋成本和用戶激勵,內容開發商則獲得70%的收益,剩餘10%將用於支持農村孩子教育發展。
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還披露阿里手遊平臺戰略:手機遊戲是移動時代最核心的用戶需求, 阿里手遊平臺戰略,目標是打造更加健康、開放、共贏的遊戲生態鏈。
會上,劉春寧詳細向外界闡述阿里遊戲的打法,包含為什麼要做、切入點在哪裡、阿里平臺的優勢。
最關鍵的切入點即是阿里自有的移動入口,包括淘寶、支付寶、來往、一淘、天貓等;投資入口陌陌、UC、千千靜聽、微博、墨跡天氣。
當然最貼近遊戲業務的入口還數UC。
阿里共分兩次收購了UC大約66%股份。2013年3月花費31.3億元戰略投資;2013年12月,支付11億元現金進一步增持,花了42億元,獲得了66%的UC股份。
半年後,也就是2014年6月11日,阿里全資收購UC,業內估值為50億美元(超過300億人民幣),創造了當時中國網際網路史上最大的併購事件新紀錄。
大致上,UC九遊的發展歷史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九遊尚未被UC收購前,九遊依靠端遊轉手遊的公會、重度玩家支持發展起來;第二階段:UC收購九遊後,2009年UC收購九遊,當時其已成為重要的遊戲分發平臺;第三階段,阿里收購UC,宣布打造手遊平臺。
發行受阻,重心偏轉
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UC九遊受惠於阿里全面轉型移動端的戰略。此後,阿里的遊戲業務開始跑步前進。
2014年,阿里宣布將手遊業務交由移動事業群旗下的九遊負責,主要進行精品遊戲的營銷推廣和分發。
當年阿里遊戲發布三款遊戲:《瘋狂的玩具》《啪啪啪》和《啵啵啵》;代理了9款遊戲:《索尼克衝刺》、韓國手遊《突突三國》和《弓箭》、歐美手遊《點點》、綜藝《花樣爺爺》同名手遊、Gameloft《近地聯盟先遣隊3》和《冰川時代:村莊》《暖暖環遊世界》、Rovio的《憤怒的小鳥:斯黛拉》。
這些休閒遊戲沒能實現阿里遊戲一戰成名的野心,到是讓研發商認識了阿里遊戲渠道的孱弱。要知道疊紙遊戲續作《奇蹟暖暖》歐美攬金數億人民幣,而《暖暖環遊世界》幾乎沒出現在暢銷榜過。
這讓難怪疊紙會將續作國內代理權轉交給騰訊,某種程度上也宣告著阿里遊戲「娛樂+電商」模式的破產。
即便一路跌跌撞撞,阿里遊戲發行業務探索的腳步沒有停止。2015年,九遊宣布對阿里手遊業務完成逐步整合。次年,UC九遊正式更名為阿里遊戲。阿里巴巴也任命UC九遊總裁林永頌將出任阿里遊戲總裁,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親自掛帥阿里遊戲董事長。這足見對遊戲業務的重視。
吊軌的是,一年時間不到,阿里遊戲再次換將。2017年3月,原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UC國際業務總經理史倉健走馬上任。
隨後,他立馬宣布全面進軍遊戲發行領域,與Mail.Ru、TFJoy、Efun、龍騰中東等國際發行商合作,幫助國內遊戲走出國門。
結果並未給人驚喜,海外發行業務碰壁,國內發行業務仍未見好轉。至此,阿里遊戲業務開始兩條腿走路:發行+自研。
一筆重磅交易,拉開了阿里遊戲的自研大幕。
2017年9月26日,阿里大文娛宣布全資收購由網易前COO詹鍾暉(叮噹)等創辦的簡悅。同一天,還宣布成立遊戲事業群,下設開放平臺事業部和互動娛樂事業部,由史倉健和詹鍾暉分管。
廣州簡悅三位聯合創始人詹鍾暉、陳偉安和吳雲洋,均是中國遊戲界不折不扣的老炮。
1999年,詹鍾暉加入網易,曾領導過 《大話西遊2》《夢幻西遊》等多個項目的開發。2006年5月起擔任聯合營運長,2009年3月起擔任營運長。2011年5月15日卸任營運長。
據騰訊科技報導,作為網易遊戲締造者之一詹鍾暉曾吐槽過,「我就是被趕出來的,當時我和丁磊在方向上有分歧,結局只能是我離開」。
收購廣州簡悅後,阿里遊戲開始密集挖角網易遊戲,撬來了《天諭》美術總監、《創世西遊》主美術費劍鋒。
與此同時,還有多名《天諭》和網易遊戲其他項目組陸陸續續跳槽到阿里遊戲。自研項目效果雖不能稱為立竿見影,但在市場上的成績是有目共睹。
由簡悅研發的《風之大陸》,於2018年7月上線,並在當月拿下iOS中國下載量TOP6、收入TOP7,打破了騰訊網易壟斷遊戲收入TOP10的局面。
儘快這款產品被紫龍收納囊中,阿里遊戲並非獲得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但,這足以說明簡悅的研發實力。
在AppAnnie公布的2018年全球52強發行商榜單上,阿里遊戲位列第37。再往下就是大家熟知的《三國志 戰略版》,該作自2019年9月上線以來,身影屢次出現在暢銷榜TOP5,甚至登頂。
據《三國志·戰略版》聯合運營商盛天網絡財報顯示,該作2020 Q1、Q2流水分別高達18億、19億元。上線至今,預估總流水達到50億元。
得益於此,阿里遊戲段位嗖得一下,躥升至國內前五。排在它前面的是騰訊、網易、莉莉絲、趣加。
權利迭代,浮出水面的鐵三角
後面的故事大家可能印象比較深。
俞永福重回C位,代表集團分管遊戲業務。可不知,佇立在眼前的阿里互娛還是不是曾經熟悉的味道。
9月初,阿里向媒體證實,遊戲業務所屬的互動娛樂事業部(靈犀互娛)將整體升級成為獨立事業群,與阿里大文娛平行。
跟三年前首次升級成獨立事業群相比,拼圖上少了開放平臺事業部,地位則往前邁出一大步跟大文娛平級。
此外,遊戲自研業務負責人詹鍾暉職務將向上調整,高德集團董事長俞永福即將代表集團分管阿里巴巴的遊戲業務。
至於分管開放平臺事業部的史倉健,以及大批UC系高管,早於今年年初離職。
兩年時間過去了,阿里遊戲業務好像一點都沒變,但五臟六腑又好似換新了一般。
不變的是,俞永福仍舊代表阿里巴巴站在舞臺中央接受外界審視。變的東西相對要更多,遊戲業務名字換了面貌靈犀互娛(或阿里互娛),業務骨幹大換血,業務布局換到自研賽道。
在大公司內部,大多數業務調整,老舊的權力秩序都會面臨重構,有人向上走,自然也有人徒留落寞的背影。
大體上,眼下阿里互娛內部已經形成以俞永福、黎直前、詹鍾暉為首的鐵三角管理層。
時間倒回到2016年,同樣是10月底,阿里巴巴集團宣布籌建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由阿里巴巴合伙人俞永福擔任董事長兼CEO。
次日,俞永福在內部郵件中宣布,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未來將採用「2+X」業務矩陣,即「兩個用戶平臺引擎(UC,大優酷)+各專業縱隊」。
其中阿里遊戲進入新的移動事業群,由何小鵬任董事長。沒過多久,阿里巴巴就宣布從2017年財年起,營收項目中的「移動媒體及娛樂」將從「其他」類別中分列出來。
當時這一舉措也被外界視為阿里遊戲地位提升的信號。2017年開始,阿里遊戲更是四處挖角,收購公司,發力自研業務。差不多同一時間,在完成過渡使命後,阿里遊戲董事長何小鵬離職。
為穩定新團隊,俞永福沿襲阿里大文娛的班委會領導制,組建遊戲事業群班委會。樊路遠(木華黎)、詹鍾暉(叮噹)、史倉健(蒼劍),常揚(劉墉)和黎直前(宇乾)進入遊戲事業群班委會。
這是阿里遊戲業務首次以獨立事業群身份亮相,本來大有可能跟大文娛平起平坐。可惜事情的進展並不如人意。
《財經》曾報導,當初集團讓俞永福分管大文娛業務,就是想給他重新證明自己的機會。高德能夠搞得定,大文娛說不定也能行。
懷著重重疑慮,俞永福開始大刀闊斧改革,但業務仍舊深陷虧損泥沼。
2017年11月15日,阿里巴巴集團執行長張勇通過公開信宣布,俞永福將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大文娛董事長、大文娛及高德總裁職務。
至此,俞永福遠離一線業務,轉而投資。
去年2月份,原阿里遊戲事業群向下調整為互動娛樂事業部,由阿里巴巴大文娛CFO、阿里文學CEO黎直前負責。
而今三年已經過去,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隨著俞永福回歸勢必會提振外界對阿里遊戲業務的信心。
換個角度看,眼下阿里互娛UC系老將流失慘重,不知道這位高級「打工人」現在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