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五塊六毛……」攤主的話聲剛落,市民張寶花掏出手機一掃,就完成了支付,並拿到了一張印有二維碼的機打小票,小票上菜品、重量、數量、單價、總價等信息寫得清清楚楚。這張小票並不是出自什麼超市或商店,而是出自漳州市薌城區延通市場的一個普通菜攤。
這是漳州市全面進行農貿市場改造,啟動「智能智慧」農貿市場的一個縮影。
2017年,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貿市場提升改造工作,將其列為「三抓三比、十項競賽」的重點民生項目競賽。全市13個縣(市、區)、開發區共有27個項目參賽,在2017年底前竣工並基本投入試運行,新建改造農貿市場11.5萬平方米,完成總投資6931.98萬元,佔年度計劃投資的181.13%。
有顏值 敞亮乾淨就像超市
「現在農貿市場跟超市一樣敞亮乾淨,感覺空氣也變清新了。」4月2日上午,在薌城區的延通市場,前來買菜的居民張寶花拎著菜籃子,開心地挑著菜。
「最早的菜市場是露天的,後來改成簡易大棚,現在越變越漂亮了。」莊秀美擺攤賣菜已有30多年了,親身經歷過菜市場的多次變遷。
「新的農貿市場乾淨整潔,買菜方便,種類也非常齊全,不用擔心雨打、日曬。」走進藍田綜合大市場,購物環境寬敞明亮、乾淨整潔,新鮮的蔬菜、水果以及乾果、肉類擺滿攤位,讓人眼前一亮。正在買菜的石小雲阿姨推著購物車,對新市場讚不絕口。
農貿市場是群眾的「菜籃子」,但普遍存在硬體基礎設施陳舊,缺乏規範化管理等問題。
「去年,延通市場進行提升改造,包括調整經營區域布局,攤位改造與裝修,便民服務設施設置,停車場、電線、水管、下水道等配套改造共20項內容。」薌城區市場服務中心主任吳雪嫣說,其他幾個農貿市場也同步改造提升,其中北橋市場的改造包含排汙系統改造、垃圾處理設施、場地整理等25項內容;南河市場則有14項改造提升內容,包括地面、攤位臺面、水電改造等。
「原來雜草叢生的荒地變成了漂亮整潔的菜市場,輻射範圍達10個社區、5萬居民。」藍田綜合大市場現場經理林亞訪說,大市場佔地總面積22畝,無論是市場的面積還是配套設施都是全市規模最大的。
去年,龍文區共推進11個農貿市場提升改造工程。其中,翁建、石井、小港、下洲、東裕、龍文花園等6個農貿市場已竣工投用。「力求用最高的標準、最好的水平完成農貿市場改造提升。」龍文區商務局副局長翁延飛說,龍文區政府專門成立了農貿市場提升改造領導小組,還組織到廈門學習松柏農貿市場、鎮海農貿市場等全國一流農貿市場的經驗。
有智慧 支持各種行動支付
走進延通市場,只見每個攤位面前都配備了嶄新的電子秤,這種電子秤有兩塊顯示屏,較大的一面對著買菜的顧客,較小的一面對著經營者,顯示著名稱、重量、單價、總價等信息。
「助力『智慧市場』建設,延通市場改造後,統一配備了公司研發的新型電子秤。」漳州思特電子公司現場項目負責人陳榮藝說,電子秤利用了人工智慧技術,可通過內置攝像頭自動識別菜品種類,只要攤主預先設定好當天的菜價,將某種菜品放在電子秤上,屏幕就會立刻顯示這種菜品的名稱、單價及總價。
「我們以前賣菜用的都是桿秤。」菜攤主黃純良笑著說,後來改成電子秤,但只有一個稱重的功能,現在的智能電子秤功能很強大。
黃純良熟練地操作著這臺電子秤,他接過顧客挑選好的蔬菜,將菜品放在電子秤的平臺上,然後按動按鍵,電子秤的屏幕便出現顧客購買的菜品名稱與價格,倘若顧客需要使用手機掃碼支付,他便調出二維碼,顧客只需要用手機掃描即可完成支付。
「智慧菜場」是市民菜籃子工程,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自智慧農貿市場試點以來,許多攤主連連點讚。
「智慧農貿市場改變了交易方式,減少了因現金交易所帶來的假鈔風險、細菌感染等問題。」薌城區南河市場蔬菜攤位攤主劉美玉說。
「在支付方面更有多種便捷渠道。」延通市場副站長林奕說,除了微信、支付寶、POS機外,達達通公共自行車卡等也能進行支付。
「市場內的LED屏幕上,還會更新蔬菜的最新參考價。」林奕說,農貿市場的「智慧」不止於此,市場內每種菜價抬頭可見,市民貨比三家更方便;攤位上的智慧電子秤可實現日統計、月統計,每筆生意清清楚楚;監管人員將每天每個市場的交易情況寫入資料庫,對把握農產品質量安全、預判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指導農業生產等有重要意義。
「整個市場全部覆蓋免費Wi-Fi。」林亞訪說,市場還建造了先進的生化處理池,對所有汙水進行處理後再排放,並配套了智能的消防站。
「通過改造提升,這三個農貿市場初步達到了『地不溼、無異味、菜安全、價公道、計量準、可休息、可追溯、連成網』的目標。」吳雪嫣表示,接下來,他們還將建立一個數字交易管理平臺,把商品導購、公平交易、食品安全、信譽考評、購銷服務等主要市場管理因素融為一體,實施智慧化服務。
更放心 菜肉品均能追根溯源
「豬肉共六兩,7元9毛,小票上面有二維碼,你掃一下就知道豬肉是從哪裡來的,檢驗合不合格。」4月2日上午,延通市場「好亦鮮」肉攤的攤主林娟娟把稱好的豬肉和小票熱情地遞給顧客。
「一品一碼,這裡的肉製品全部加入了『漳州市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平臺』,能讓顧客買得放心,吃得安心。」吳雪嫣說。
「以前買菜時總擔心肉質來源,現在所購買的肉品來源、價格、重量都一目了然。」市民方惠珊說,這些措施真的很便民。
吳雪嫣說,食品安全追溯技術可以從源頭記錄,包括種植養殖過程中是否有農殘超標,流通領域是否使用添加劑等,都能全程掌握,從而形成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質量安全追溯鏈條,為政府監管、企業樹立品牌、百姓購買安全食品提供技術支持。
「我們在菜市場裡還專門設置了檢測室。」吳雪嫣說,檢測室配有先進的農藥檢測儀,每天對蔬菜進行多批次嚴格檢測,檢測結果及時在市場內的LED屏上公布。「檢測室自投用以來,還未發現一例蔬菜農殘超標。」
據了解,漳州市今年將繼續加快推進農貿市場改造建設工作,並統籌使用各級資金,加大對農貿市場的扶持。(全媒體記者 蕭鎮平 通訊員 楊志慧 鄭凱)
記者手記>>> 小市場連著大民生
農貿市場牽動著千家萬戶的菜籃子,與千家萬戶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民生所系、政府之責、公共服務必需。
傳統農貿市場總給人汙水橫流、菜葉垃圾滿地的印象。現在,隨著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人們對破解農貿市場「髒亂差」管理難題,提升購物環境、提高消費便利度、確保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也對農貿市場管理水平、管理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農貿市場改造升級連接著大民生。因此,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貿市場提升改造工作,將其列為「三抓三比、十項競賽」的重點民生項目競賽,加強協調組織,多個部門組成農貿市場提升改造項目競賽工作組,並制定工作方案,細化責任分工,明確競賽考評辦法。各職能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各司其職,緊密配合,形成合力,加快推進農貿市場改造建設工作。
目前,成效初顯,經營環境、購物環境得到改善,同時發揮網際網路技術優勢,更「智慧」地管理、運營市場,讓群眾買菜成為一種享受,城市整體品位也得以提升。(全媒體記者 蕭鎮平 )
原標題:顏值+智慧,這樣的菜市場很贊
責任編輯:蘇仕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