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山漢墓被傳藏有1噸黃金 盜墓人一隊隊開往長沙

2020-12-16 觀察者網

沿湘江西岸延伸的漢墓文物陣列,是古長沙王國留給這座城市跨越千年的禮物。今天的長沙人順著這些漢墓王陵的厚重沉積,將接通一座古老的南國城市的文脈經絡。

然而這種樸素的城市文明尋根之旅,卻需直面當下越來越嚴峻的盜墓形勢。真實世界中正在長沙發生的漢王陵墓盜,無論職業盜墓者的跨省動員、組織能力,還是盜墓的頻率、強度、規模,乃至每一次盜墓行動部署之精細、手法之暴烈,早已超越盜墓小說的構思尺度。

而與蓬勃發展的盜墓風潮相比,文物保護話題仍像老生常談,難以真正觸動政府財力和更廣泛的社會情緒,因此當長沙的文物保護者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漢墓盜竊,他們同樣只能在資金、政策的尷尬現實中左支右絀,躑躅而進。 

這或許是長沙漢王陵墓必經之「劫」,也是中國地方文物保護之「結」。

盜墓者設計的盜墓方案(王珏 製圖)

天馬山盜墓筆記

「著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墓主是臣,天馬山上的漢墓墓主是王,一僕一主,可見天馬山王陵的價值」

長沙天馬山下一派平靜安祥。這是一條連接湖南大學教學樓到公寓的平淡無奇的大馬路,馬路邊除了挨挨擠擠的小吃店、小超市、小旅館,就主要剩下來來往往的大學生。

而恰恰是這裡,過去幾年中,一隊隊職業盜墓人或自河南南下,或自江西西進,不遠千裡奔波至此,藏身於小旅館,覬覷著身後的天馬山。

這些旅館多系長沙本地農民自建房,一些房間僅僅用木板隔斷。單間一張床,標間兩張床,房價每天低至40元,高不過80元。

職業盜墓人極有可能在這裡一住十天半月。白天,他們窩在旅館,看一臺小得可憐的10多寸的電視機,到了夜間,他們「幹大事」的野心卻能放大到無邊無際。

「我們不斷發現有人盯著這個古墓,2011年底是一個5人團夥,今年又打了兩個團夥,光這兩個加起來是26人。」5月20日,長沙市文物局局長曹凜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上周又打掉了一個團夥,他們是盜竊一個清朝古墓。」

天馬山盜墓之猖獗,已到使用雷管炸藥的程度。手法張揚至此,這恐怕是盜墓小說所不能想像的情景。

「技改」洛陽鏟

天馬山古墓群位於長沙市嶽麓區天馬山社區,屬嶽麓山脈,山體呈南北走向。據長沙文物部門資料,該古墓群僅是西漢長沙國王室墓地的一小部分。

長沙作為漢長沙國的都城,是當時政治、軍事、文化重地,歷代長沙國諸王去世以後便葬於江邊丘陵地帶,形成王陵。

此處王陵墓穴規模均以宏大為特點,成為目前發現和保存最大的古墓葬集中地。

天馬山因山形如同一匹起躍的駿馬而得名,嶽麓、天馬之間,坐落著千年學府湖南大學,天馬山往東,則是瀟湘路、湘江和著名的橘子洲。

2013年1月22日,天馬山沉睡在冰冷的夜色中,一團黑影仿佛幽靈一樣在山坡潛行。

這正是一夥盜墓賊,手提洛陽鏟、礦燈、鐵鍬、鼓風機。他們先分出一股留在山腳,另一股進到山腰才停下,簡單休整後,即向山上的一處古墓靠近。

記者從掌握這次案情的轄區警方了解到,在這次挖掘之前,團夥中有一名年長的「大師傅」已多次上山查看風水,他斷定山中有一兩座體量龐大且不同尋常的古墓。

在盜墓這一行,「大師傅」是盜墓團夥裡「德高望重」的人,深得一眾成員信賴。在具體盜墓行動中,他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大夥相信,只有他能測算出墓室的位置、價值以及墓室開挖選點。

這次,「大師傅」把挖點選在了山腰。於是,一部分人挖洞,一部分人裝土,其他人將挖出的土石裝進蛇皮袋,一袋袋背到數十米之外,倒進一座土坑---儼然一個施工班組。

這天晚上,一伙人挖了好一陣,泥土挑了好幾堆,才見下面儘是砂石、石礫,之後再往深處挖,依舊是石頭。

「大師傅」犯了難,他只好修改方案,不得已提議轉戰山頂,從山上打洞至墓頂。

由於時間已經不早,一伙人只得將挖開的洞口回填掩蓋,匆匆下山。

與該盜墓團夥有著特殊關係的人士向《瞭望東方周刊》透露,「大師傅」在盜墓一行中的作用十分關鍵,一座古墓是否具備開挖價值,能否順利開挖,先要請「大師傅」看風水、勘地形,做一整套技術分析。

「但這次請來的『大師傅』好像不怎麼行,點都沒踩準,真要是厲害的『大師傅』,拿根棍子在山上掃幾下,就知道下面是什麼級別的古墓。」

1月26日晚,團夥再次上山,開始實施從山頂鑿洞的方案。因為之前施工已有教訓,發現盜墓常用的洛陽鏟掘土雖易卻對付不了石頭,所以他們在這期間研製出了新型鑽頭。

這種鑽頭配合鋼管朝墓室打洞,加上洛陽鏟深入,效果很明顯。前述熟悉該盜墓團夥的人士告訴本刊記者,該團夥研製的鑽頭系對傳統洛陽鏟的一次改進,這一次「技改」很快就在行業裡傳開,並被認為「推動了盜墓技術一大步」。

「漢王陵藏有一噸黃金!」

據警方後來查實,該盜墓團夥成員主要來自河南,他們最早從2012年12月就開始策劃這次盜墓。

最先是河南禹州人張樸雨聽妹夫李二儉說長沙有一座古墓,裡面堆滿寶貝。手頭正缺錢花的張、李遂找來同鄉李大儉、王彪商量,決定同赴長沙幹一票。

張樸雨、李二儉一夥盜墓賊,就這樣成為2013年天馬山漢王陵的首批不速之客。而此時在盜墓行內,一條消息早已傳得神乎其神,「天馬山漢王陵裡至少藏有一噸黃金!」

張樸雨一眾到了長沙,馬不停蹄上天馬山踩點,卻發現這裡似已有人捷足先登。

按盜墓行業規矩,已經盜挖的墓絕對不挖,可是查看古墓之後,發現墓地並未完全打開,價值猶存,因此張不甘心就此放棄。

就在張樸雨、李二儉兩人上山頂踩點時,竟看見兩名神秘男子也在山上走走停停。

張、李遂主動上前搭訕,原來此二人系本地人氏,一經深入交談,知是同道中人。

張樸雨心想,如果撂開本地人,或許大家都做不成事,不如合作。

曹凜告訴本刊記者,盜墓賊在天馬山打洞盜墓一般要十天半個月,於是一些當地人發現古墓信息後,有的會將信息提供給犯罪份子,或與之合作牟利。

盜墓計劃隨即展開。兩幫人中,張樸雨負責整體部署,並安排前期資金籌集和人力召集;兩名本地人負責望風、報信。

雙方約定,事成之後四六分成,張一方得六,本地人得四。

待計劃商定後,就等著大幹一場,不料趕上盜墓一行最忌諱的事情---細雨綿綿。雨水天氣不宜動工,極易暴露痕跡,張樸雨一行只得暫時折返河南,再等時機。

直到2013年1月26日前後,張樸雨、李二儉再度來到長沙,與當地人商定後,認定時機已經成熟,盜墓計劃遂再次啟動。

這次,張、李各出資一萬元,再次明確的分成方案為:張、李各佔所得利潤的15%,當地人佔40%,另外30%分給其他人員。

方案一經敲定,張、李即刻從長沙發出指令。河南方面集結的人馬上了一輛麵包車,其他人員趕高鐵,一齊往長沙天馬山「會盟」。

與此同時,前期駐守長沙勘察地形的人馬並沒閒著,他們在長沙市面上精心採購了繩子、鐵鍬、帶子、手電筒、望遠鏡、鋼絲、雷管、炸藥、鼓風機、電瓶、電纜線、安全帽、頭燈、通風管等工具和裝備。

隨後,全部人員匯集長沙,分別入住。據警方掌握的案情,主要負責打洞、搬運的盜墓人入住了一家早已租好的四合院,該四合院內常年居住外地人,流動性大,相互不熟。其他望風和後勤保障人員則分別住進兩家賓館。

一切準備就緒,就有了前述盜挖古墓的一幕。

炸藥炸不開「黃腸題湊」

據警方後來調查的情形,此次除李二儉等少數人負責供水、送飯、望風等後勤及設備保障外,主要力量統統上山,部署在打洞、挑土、運土、裝土、鋸木、開棺等盜墓流水作業線上。

這樣,十多人分批次輪流打洞,待天亮再將洞口掩好下山。他們通常是上山、下山各一套衣服。如此日復一日,一切順風順水。

為了加快打開墓室的速度,其中一名王姓成員聯繫遠在江西的朋友,提出弄一批炸藥,爆破山石。

1月27日,一名萬姓江西人將70斤炸藥和兩支雷管運到長沙。1月28日晚上8時許,團夥在古墓上端洞口裡灌滿炸藥。10點左右,炸藥被引爆,山洞被炸出8米深坑。

正當一步步逼近墓室之時,「大師傅」才又看出來,墓室竟是「黃腸題湊」的墓葬結構。

「黃腸題湊」是用異常堅固的木頭層層平鋪、疊壘而成的棺槨,一說用於西漢帝王陵寢,一說天子以下的諸侯、大夫、士也可用「題湊」,只是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雜木,但經天子特許,諸侯王和重臣死後也可用「黃腸題湊」。

作為一種特殊的墓葬結構,「黃腸題湊」向來是盜墓行業的剋星,而據前述知情人士介紹,一名挖墓男子曾對他說,當繼續深挖時,發現這種層層平鋪的木頭至少有7層以上。

這顯然是炸藥不能輕易攻克的難題,但一伙人又不甘心,他們一度運來更多炸藥實施爆破。然而,直到2013年1月29日凌晨3點多鐘,費盡心力,依舊未能傷及墓室筋骨。

第二天,當團夥實施爆破作業將天馬山漢墓炸出盜洞準備繼續挖掘時,接到舉報的公安部門四路抓捕小組出現在了現場,隨後其他藏身酒店和出租屋的盜墓成員悉數被抓獲。

王陵誘惑

這次墓盜案只是幾年間天馬山漢墓大大小小盜案中的普通案件。而張樸雨、李二儉這一盜墓團夥的信息源,正來自2010年首個盜挖天馬山漢墓的團夥。

2010年,一個江西職業盜墓團夥對天馬山漢王陵進行盜掘,暴露後,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和公安奮力追查,該團夥逃走。

雖然古墓得以保存,但是,天馬山漢墓經此江西盜墓團夥掘墓未遂後,一時「名聲大噪」,有關「一噸黃金」的傳聞也在職業盜墓圈中不脛而走。

「一噸黃金」誘惑當前,全國各路職業盜墓人一隊隊開往長沙。長沙市嶽麓區文物管理所所長肖輝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現在駐守在長沙的職業盜墓人都伺機出動,已讓文物部門不堪其擾。

目前經文物部門證實的盜墓痕跡,顯示天馬山漢墓已屢遭盜掘,重災區則在「天馬山2號漢墓」。

2011年4月8日,在「天馬山2號漢墓」發現一處深14米的盜洞;2011年8月25日,又發現一處被覆蓋的隱蔽盜洞,盜洞深十餘米;2011年11月25日,該處再發現8米深盜洞。

2012年7月30日,同樣在「天馬山2號漢墓」,文管所巡護員發現盜墓賊藏匿的洛陽鏟、二齒耙、繩索、礦燈等盜墓工具,並發現一處深約2米的新盜洞。

一個月之後,此處再次發現藏匿的洛陽鏟等盜墓工具,其中包括一臺安裝了消音設備的發電機。後經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仔細察看,發現一處經過精心掩飾、幾乎不留痕跡的十餘米新盜洞。

對天馬山漢王陵進行巡防的工作人員對本刊記者感嘆,職業盜墓團夥的工具和手段越來越先進,為了避免被發現,盜墓團夥直接將作案工具藏在古墓內,挖完墓在洞口鋪置蛇皮袋封住洞口,而後填土、踩緊,再堆上樹葉。

在「天馬山2號漢墓」附近陸續發現多處「洛陽鏟」取土痕跡,一些作案工具在幾層掩護後,甚至直接埋在了墓室頂上。

長沙文物部門雖費盡心思追查盜墓者痕跡,但來自全國各地的職業盜墓團夥讓他們力不從心。所幸「黃腸題湊」這樣的古老墓葬技術,最終將盜墓者擋在了離墓室最近的地方,這使得「天馬山2號漢墓」雖屢遭挖掘,至今並未打開,至於墓室中是否真正藏有一噸黃金,也就無從證實。

「墓室埋藏了一兩千年,什麼情況都有可能,誰也猜不到。」長沙市嶽麓區文物管理所所長肖輝向本刊記者確認,「2010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經專家調查確認,『天馬山2號漢墓』為漢代長沙王陵。」

肖輝說,與長沙天馬山漢代長沙王陵同時代、享譽國內外的「長沙馬王堆2號墓」中,發現了「長沙丞相」、「 侯之印」和「利倉」3顆印章。經考古資料鑑定,這些墓主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 軑侯利倉及其家屬。

「著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墓主只是臣,『天馬山2號漢墓』墓主是王,一僕一主,可見其價值。」肖輝說。

實際上,放在更大範圍內看,天馬山盜墓也只是近年長沙盜墓風潮的一個縮影。

《瞭望東方周刊》此次從湖南文物管理部門看到的記錄顯示,僅長沙市嶽麓區轄內已探明的漢王室古墓,在2011年就陸續發生了11起盜墓未遂的案件。

 

 

 

長沙漢王陵保衛多艱

「有一個公司交了4億元,有5個公司在裡面做開發。現在發現了古墓,地方政府在做他們的工作,他們也同意和理解,但還沒達成一個方案」

長沙湘江西岸有一座古城,「北津城」。城牆長約1700米。歷經滄海桑田的千年之變後,如今「北津城」只留殘骸。

2013年5月,《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此看到,「北津城」僅有一段土建古城牆若隱若現。而從這裡放眼四望,「北津城」以東是北去的湘江,當年的長沙國王及王室成員則歸隱於西邊或南邊的綿綿山脈。

據考古學者研究,在「北津城」的西、南方向,現已發現的長沙國王陵墓群可分為4個片區:谷山片區,望城縣戴公廟片區,嶽麓區鹹嘉湖片區,以及天馬山片區。

居中扼住4個王陵墓群的「北津城」,歷史上正是守護王陵的戍城。長沙文物部門曾在「北津城」裡發現了兵器,並證實歷史上駐有陵邑。

「陵邑就是守陵的官員,陵園長就是一個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縣長,只是面積小,但很重要。他們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既有他們的城,還有武器庫、軍事訓練機制的跡象。」長沙市文物局局長曹凜說。

「北津城」由此成為進入長沙悠悠歷史的一把鑰匙:兩千多年前,王族的衛士在這裡戍守王陵;兩千年之後,現代職業盜墓人依舊未停止對於王陵的窺伺。

被破壞的墓葬照片

長沙國

此次本刊在長沙探尋漢王陵時,發現一些漢王陵墓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後世的新墓遍覆其上。

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事實上,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少有對其了解者。

漢長沙王陵的主人均來自漢長沙國。長沙國始建於公元前202年,定都於臨湘(今長沙),但這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南方諸侯國,一直鮮被外界知曉,除了其起止年代和數代國王名號,很難從史書中尋找到「長沙國」的痕跡,可考資料甚少。

直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對部分漢王陵展開搶救性開挖後,這段塵封的歷史才逐漸被撥開神秘外衣。而近年漢長沙國王(後)陵被開挖,出土的精美文物、豐富史料,進一步還原了歷史,漢長沙國的身影也漸漸清晰。

「我們國家在漢、唐時期,是世界上的大帝國。有英國學者研究,當時大漢帝國的經濟財富佔據全球的三分之一。而大漢直屬區域為七個郡國(諸侯國),其中就數長沙國地域最廣、持續時間最長。」

曹凜作為湖南人,如今提及漢長沙國的輝煌,不由感慨。據他介紹,漢長沙國轄今湖南全境,以及黔、贛、桂、粵等省各一部分,其為大漢帝國開國七大諸侯國之一,這一地位的取得則與漢朝時局密切相關。

漢長沙分為兩段,吳姓和劉姓。曹凜介紹,因為吳姓中的吳著沒有男孩,斷了後,後面接續者為劉發,即定王。

「當時在他手裡的長沙國表面上很大,實際上不大,到當朝皇帝祝壽時,子女們都表演節目,他就一直放不開。皇帝問怎麼放不開?他便說,地域太小放不開。皇帝後來明白了他的意思,給他又劃分了兩個郡。」

曹凜說,漢天子對長沙國是非常厚看的。1993年,挖掘了一個漁陽墓,墓裡面就發現了陛下賜物,墓室主人是一位王后,後有學者研究認為是漢文帝的姐姐或者妹妹,嫁給了長沙王。而這些墓室都是「黃腸題湊」葬制。

當時的形勢是,南粵國欲圖獨立,漢中央政權需用長沙國來制衡南粵國。「南邊的政權就是長沙國,沒有這個王國,東南就不會那麼穩定,當時有了一個主心骨,形成了這個格局,老百姓才能休養生息,安定地生活。」

曹凜說,在和平年代,長沙國與南粵國可以做貿易,關係不好的時候,則發動戰爭。史料記載,馬王堆漢墓辛追的兒子即參與過這樣的戰爭。

漢長沙國曆時200多年,先後由13代共14個王統治。其中,吳氏長沙國歷經5代5王,劉氏長沙國,歷經8代9王。

長沙國就這樣從一級地方政權,崛起為漢帝國的南方王國,然後憑藉中心地位登峰中國歷史舞臺,並由此開創出燦爛輝煌的王國文明。

王陵墓

古長沙國留給如今的長沙城一筆重要歷史遺產,自然是長沙王陵墓。

據長沙文物部門統計,長沙周邊已知王陵有26座,經搶救性發掘5座,其中2座毀於歷代。剩餘21座未發掘的王陵,包括「天馬山2號漢墓」,其已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中,現已高票通過專家評審。

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完成後,下轄嶽麓區新增不可移動文物114處,其中新增9座新發現未發掘漢長沙王陵墓葬。

從本刊記者踏訪情況看,長沙王陵墓主要分布在南起天馬山、北至望城縣玫瑰園的狹長地帶,大多沿湘江西岸,順低矮山丘蔓延。這些陵墓群如今已形成以「北津城」為中心的4個區塊。

文物學界普遍認為,漢長沙國王陵為研究漢代中央與諸侯國的關係、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乃至整個大漢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

而在開挖後的漢長沙國王陵中,出土的精美文物,每一件都堪稱「無價之寶」。

長沙文物部門專家向本刊記者介紹,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諸侯王(後)陵,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

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的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的墓。

其中,已經出土的「馬王堆2號漢墓」墓主利倉就是長沙國的丞相,「馬王堆1號漢墓」墓主辛追為利倉夫人。

曹凜透露,大量陵墓早在考古之前就在歷代被局部破壞。「有些墓室,在唐代就被盜竊過。曾經有一個盜洞內留下了唐代工具,應該是盜墓賊喝水用的碗,盜墓賊的碗現在也成為了文物。」

令人吃驚的是,即使在被盜過的長沙漢王陵墓室中,仍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其中一座墓中有玉璧等諸多類型,又有3方玉印在出土之後光澤依舊,製作工藝巧奪天工,被譽為「漢印之冠」。

在搶救性開掘的3座墓室中,第三座就是曾被評為「1992年全國重大考古發現」的「漁陽墓」,其出土了金、玉、瑪瑙、竹、絲織品等各類文物達2000多件,其中一對木骨泥胎的「偶人」,是中國目前發掘出的最完整「偶人」。

隱患

自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9座漢長沙王陵墓以來,這些墓葬的盜洞已不斷出現。而受制於編制不夠、資金不到位、沒有啟用先進監控技術等諸多因素,長沙文物保護部門在漢墓保護上頗為力不從心。

以「天馬山2號墓」為代表的王陵墓,正成為職業盜墓團夥眼中的「唐僧肉」。

「相關部門若再不加大對古墓的投入和保護力度,古墓失守將是早晚的事情。」長沙市嶽麓區文物管理所所長肖輝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自從刑法修改後,對盜竊古墓古遺址的人不用判死刑了,2008年,漢王陵馬上被盜。」曹凜說。

據《文物法》與《刑法》,中國對於破壞文物行為的懲治有限,比如只有破壞省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方可追究刑事責任,而數量龐大的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拆毀一處最高處罰只有50萬元,這給文物安全管理留下了重大隱患。

盜墓賊頻頻出現,讓長沙文物保護部門草木皆兵。

文物部門已採取諸多措施,比如加強漢長沙王陵的日夜巡查力度。尤其從2009年之後,長沙正式進入文物、公安聯合辦案模式,並建起四級文物保護制度,即市政府和區縣(市)政府、區縣(市)政府和鄉鎮(街道辦)、鄉鎮(街道辦)和文物保護員之間逐級籤訂《文物安全管理責任書》。村(社區)接受鄉鎮或街道辦的委託,行使對文物安全員的代管之職。

「同時,文物部門正在做局部安全保護方案,已經做到二期,一期已經到位。另外,和公安部門合作的攝像頭監控也正在做。」長沙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管理科科長吳文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唐僧肉」

「我們還準備做一個考古遺址公園,長沙市政府已經開了五六次會議。」曹凜向本刊記者透露。

同時兼任長沙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籌備辦負責人的吳文峰認為,藉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立,將對王陵防盜有極大幫助。

吳文峰表示:「遺址公園建好後,首先會從宏觀上統籌,落實嚴密的安防措施,並有專門機構負責,在資金上也會有專門預算。」

但這一切推動起來並不容易。現實是,在漢墓發現之前,一些地已經賣出去了,現在政府推出的方案難以達成共識。

「有一家公司交了4億元,有5家公司在裡面做開發。現在發現了古墓,地方政府在做他們的工作,他們也同意和理解,但還沒達成一個方案。」曹凜說,「開發商投了4個億,他們原本要賺幾十個億,但是現在什麼也沒有了。」

地方政府顯然一下子拿不出這些錢來排除障礙。「我們的想法是把地先搞回來,把拆遷做完,把環境修正,保持這種生態。我們可以做博物館,可以把相關陵園、墓坑等遺蹟做展示。」

本刊記者了解到,長沙市政府有一個初步方案,打算把漢王陵最集中的谷山片區用於建立考古遺址公園,其他則按重點文物保護的標準建設。

在這個方案中,將首先建設考古遺址公園,一旦收穫效果,再擴散到其他幾個片區。

「現在長沙市政府已經初步明確了這個遺址公園的投資主體,投資約20億元以上。」長沙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楊長江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楊長江認為時下最緊要的問題是:「推動長沙人大立法,出臺一個漢長沙國王陵保護條例,走法治的管理道路,執法管理才有依據。」

面對猖獗的職業盜墓人瘋狂作案,長沙公安和文物部門採取了聯合辦案制度。

「我們現在申請國際技術的保證,現在有了地下識音系統12個點,第二期工程已經向國家文物局申報,漢長沙國王陵也正在納入長沙公安系統的『天網工程』,即採用高清攝像頭進行實時監控和信息記錄,來增加保護的效率。」楊長江告訴本刊記者。

相關焦點

  • 天馬山漢墓被傳藏有1噸黃金 盜墓人一隊隊開往長沙
    而恰恰是這裡,過去幾年中,一隊隊職業盜墓人或自河南南下,或自江西西進,不遠千裡奔波至此,藏身於小旅館,覬覷著身後的天馬山。這些旅館多系長沙本地農民自建房,一些房間僅僅用木板隔斷。單間一張床,標間兩張床,房價每天低至40元,高不過80元。職業盜墓人極有可能在這裡一住十天半月。
  • 長沙又現「鬼吹燈」大案 盜墓賊炸洞盜王陵/圖
    此後,警方拘捕13人,並繳獲一批涉案珍貴文物。  2013年1月  嶽麓區天馬山二號漢墓險遭盜掘。  14人被批捕。  5年前,長沙境內接連發生了一系列轟動全國的古墓盜掘案——  20座古墓葬遭不同程度破壞,其中包括11座西漢王室墓,大批文物失竊!案發後,4名盜墓主犯一審被判處死刑。
  • 漢墓十墓九空,盜墓者怎麼專盯著漢墓?馬末都:漢墓是個土包
    最近2年非常火的影視IP就是盜墓題材了,以《盜墓筆記》與《鬼吹燈》為模板拍攝了大量盜墓題材的影視劇,充滿冒險與傳奇色彩。但現實中的盜墓者往往被人們所不齒,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還是有大量的人湧入這個行業,使得大量墓葬被破壞,文物丟失或損壞。其中以漢墓最為明顯,有十墓九空之說。
  • 盜墓祖師爺,搖身一變成考古專家,馬王堆漢墓挖掘立奇功
    盜墓這個行當由來已久,大概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盜墓賊的出沒,像寶雞益門二號墓的墓主人極有可能就是一個盜墓高手,將從各個大墓盜取的寶貝又給自己做了陪葬品,不足三平米的墓室,完全就是一個各種風格金銀玉器的集中展示,其中就可能有來自秦公一號大墓的金器和玉器。
  • 最幸運的古墓,盜墓賊挖15米放棄,卻想不到離1噸黃金僅差5釐米
    不過,即便他們保護工作做得再好,陵墓修得再隱蔽,也很難防止後世盜墓賊的入侵。我國的盜墓行業早從三國時期就起步了,陵墓修建技術道高一尺,盜墓賊的技術魔高一丈。
  • 看似很普通的漢墓,考古家一洛陽鏟下去,裡面全是文物和黃金
    導讀:洛陽鏟自明代中葉就流傳於民間,其作用當然是盜墓,但流傳到今天洛陽鏟已經發展得很完善了,因為洛陽鏟對古墓的探測性能非常強大,已成為考古的必備工具,也是考古專家必會的技能。在這個漢墓的考古探測中,洛陽鏟就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 銅陵有色股份天馬山黃金礦業發生高處墜落事故 致1人死亡
    5月13日,銅陵有色股份天馬山黃金礦業有限公司井下-395米中段發生一起高處墜落事故,致1人死亡。 原標題:銅陵有色股份天馬山黃金礦業有限公司發生一起事故致1人死亡
  • 江西「水墓」被挖19米盜洞,墓中有10噸金錢,考古家:一夜暴富
    盜墓賊從字面上看,我們就能知道是以盜墓為生的人,因為見不得人,稱為「賊」,盜墓賊又稱摸金校尉,在長沙一帶,盜墓賊又被叫做「土夫子」。在古代,盜墓賊是為人不齒的,人們認為盜墓是傷天害理的事情,現代社會,盜墓也是一項重罪,無論如何,偷盜都是一種不對的行為,更何況是盜取文物,罪責更大。
  • 馬王堆漢墓曾躲過「三劫」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偶人   「考古,能夠讓實物『說』出歷史。」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者熊傳薪說。「我已經是近80歲的人了。」熊傳薪笑著告訴記者,已經在長沙生活多年的他,對長沙的冬天早有準備,不但在家中也穿了厚厚的棉衣,而且還專門在經常工作的書房開了一臺暖風機。「走,到書房去聊,客廳冷。」   熊傳薪在10歲時隨父母到了武漢,過了兩年他又隨父母去了重慶生活。「我父親是鐵路上的,當時正好趕上成渝鐵路通車,就到重慶工作了。」
  • 長沙漢墓被盜,盜賊竟放過了最值錢的金餅,一位史學家幫眾人解惑
    要說我國很早之前歷朝歷代的古墓被盜案件,應該就屬漢朝的墓葬被盜母賊盜得最為嚴重,所以一直在民間有著這樣一種說法:漢墓10室有9空。為什麼盜墓賊會如此青睞於漢朝的古墓呢?主要還是因為我國古代漢朝人極為講究孝道 ,在當時一些有頭有臉的人家家裡有長輩過世後,幾乎都會傾盡家財給逝者在陵墓當中填滿隨葬品。所以就如今被專家挖掘出的漢墓裡,大多數都被盜墓賊竊取了很多古物。然而在長沙出土的一座漢墓則是例外,盜墓賊的舉動也顯得奇怪無比。
  • 考古發現「黃金墓」,出土10噸黃金?墓中有失傳千年的「寶物」
    說到考古,不得不說考古專家發現的這一個「黃金墓」,據說這個古墓裡面出土了十噸黃金?漢朝的時候的文化對現在影響有多深遠,據說漢族人都是漢朝人的後代,雖然對此並沒有相關的科學依據,但是也有一部分學者也是持支持看法的,根據歷史記載,在漢朝的時候,國庫非常的充足,因為君王的統治比較合理,所以當時的百姓豐衣足食,黃金資源非常的豐富,據說在漢朝的時候,每個人都能夠穿金戴銀,黃金的產量非常的高
  • 最幸運的諸侯墓:盜墓賊挖15米後放棄,離墓中10噸寶物只差5釐米
    網絡小說《盜墓筆記》是南派三叔的經典之作,帶火了長白山,主人公吳邪是長沙老九門中吳家的後代,常出沒於各種古墓,只因得到了小哥的特殊對待,才能每次化險為夷,從古墓中活著出來。不過現實中的古墓並沒有書中那麼兇險,讓人跌宕起伏,雖然一些墓主人為了防止被盜專門做了些設計,但「漢墓十室九空」還是讓後世格外見識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總有些人是幸運的,是上天優待的。
  • 全球最大的金庫,就在美國自由大道的地下,藏有1.3萬噸黃金
    hello大家好,我是一名愛旅行的小編,喜歡旅行的人常說,旅行是一件讓人上癮的事。喜歡旅行的人,心胸寬廣有見識;喜歡旅行的人,性格都非常的開朗,非常喜歡交朋友;旅行是一件可以放鬆心情,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好事情。
  • 講座|李零:長沙馬王堆發掘是盜墓者幹的正經事
    這種想像,無比貼切的反映在西方人對中國古董的稱謂「長沙貨」上。         長沙的地下文物豐富無比。湖南出土的文物,比如動物造型的商周銅器和越式大鐃、楚式銅器、漆木器、絲織品、長沙窯瓷器,包括鎮墓獸等,色彩豔麗,形態怪異,曾被中國古董商和西方古董商稱為「長沙貨」。整個西方世界對南中國都有著這些文物帶來的籠統印象和神秘幻想。
  •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前夕,城內一瘋子夜觀天象,早有預言
    在馬王堆漢墓裡曾發現了三幅地圖,又為什麼只對外公布了兩幅?古墓現世1971年底,湖南省長沙城有一個瘋子在街上逢人便說道:「這幾天我夜觀天象,發現長沙城即將有一個古墓出土。」聽到的人們不以為意,之認為其是瘋言瘋語。
  • 最詭異的墓葬,佔地約700平,困住考古隊2天,傳聞埋著40萬斤黃金
    漢墓可以說不僅是盜墓賊最為喜歡偷盜的墓葬,而且也是考古隊最渴望得到的,因為我們知道漢代流行的是厚葬,為此才有盜墓界的漢墓十個,九個是空的說法。
  • 長沙市區:尋訪馬王堆漢墓遺址
    除了馬王堆三號墓的墓坑之外,這裡也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馬王堆三號墓與一號墓共用一座封土堆,三號墓規模略小於一號墓,為帶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墓,坐南朝北,深約18米。墓口南北長約16米,東西寬約15米;墓口以下有3層臺階,每層向內收1米左右,下方的鬥型坑壁直達墓底。目前,關於三號墓的主人雖然存在爭議,但普遍認為墓主是一號墓和二號墓主人的兒子利豨。
  • 墓中有10噸金錢,盜墓賊挖了15米盜洞,結果文物全被考古家拿走了
    但他們有所不知的是,這些珠寶黃金不僅沒有讓他們享受到,反而會引來盜墓賊的覬覦。據統計,國建國以後被盜墓賊嚴重破壞的古墓就超過20萬座,對我國考古事業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所損失的文物數量和經濟方面的價值更是不計其數。而最值得一說的盜墓賊盜墓案一定是「海昏侯」墓,據傳墓中有10噸黃金,盜墓賊挖了15米盜洞,結果文物全被考古家拿走。
  • 走進新首博 老山漢墓文物首次展出
    發現老山漢墓純屬「意外」    曾擔任老山漢墓發掘現場總指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的王武鈺,如今已是首都博物館副館長。他介紹說,1974年,大葆臺西漢陵墓的發現與發掘,曾一度使北京地區西漢歷史考古工作有了突破性進展。
  • 昔日光禿禿今日滿眼綠 天馬山景區如今風光無限
    天馬山景區如今已成嶽麓山旅遊區門戶景點,超三千人外遷為景區提質  桃子湖湖水清澈,麓山迤邐,河西大學城添了一個休閒遊玩的好去處。石禎專 攝  1924年日本人島崎役治所攝鳳凰山和天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