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閱讀[職場]的文章,發現寫[三農]獲得【青雲計劃獎】的文章,多數引用其它領域數據來補充文章的深度。如實驗數據、檢測數據等。
一個[三農]創作者的寫手難道知道「實驗數據"和「檢測數據"?
引用這些數據有何用?對於農民來說,他們知道嗎?
我也是農民,對於我來說,一點作用都沒有。農民的工作是種植和養殖,只要是懂得使用方法就可以了,無需再用什麼"化學名稱"和"醫學名稱"來炫耀文章的深度,農民看不懂,更不會使用,這些都是多餘的。
最好用最簡單、最通俗、最易懂的文字來表達就可以了。
以下我提幾點意見
1、【青雲計劃】文章字數最好不要超過1000字,閱讀起來順暢就可以了,文章針對的是廣大的農民朋友,高深的文字農民理解不了,也沒有用。
2、無論分享經驗或技術,用最通俗的數據就可以了,不必滲雜與種植或養殖無關的數據,這令人閱讀起來厭煩。
3、提出問題就要有解決問題的真實方法。有些[三農]創作者根本不知道解決問題的真效方法,胡亂地從其它領域照抄過來奏合,這是大錯特錯,害了農民朋友。
4、農民需要的是真實、有效、實用、方便、易懂的[三農]文章,並不是長篇大論的小說、散文。
5、長篇大論的【青雲計劃】文章對農民的作用收效甚微,有當如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