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燈具,很多人想到的是檯燈、吊燈,在古代,有一種傳統工藝品燈具很受人們的喜愛,它就是燈籠。最早在唐朝,就有人們使用燈籠的歷史記錄。
元宵節賞玩燈籠最早是在漢朝初年,現在很多地方都還有元宵節賞花燈的習俗。之所以說燈籠是我國的傳統工藝品,因為燈籠的製作綜合了多樣工藝,有繪畫、剪紙、紙紮、刺縫等。在我國古代,最有名的漂亮燈具是宮燈和紗燈。紗燈又稱燈籠,可謂和我國百姓息息相關,廟宇裡,平常百姓家裡,都有燈籠的身影。
我國的燈籠,不僅是一種照明的工具和工藝品,還有它的象徵意義。根據一個製作燈籠的手藝匠人所說,宮燈代表的是喜慶,用於婚慶,竹篾燈則用在喪葬場合。傘燈,因為燈和丁讀音相似,代表著人丁興旺。當然最漂亮、有喜慶氣氛的是元宵節的多彩多樣的花燈。唐朝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在許多地方懸掛漂亮的花燈,象徵國富民強。元宵節賞花燈也是一種喜慶氣氛的渲染,自唐朝開始在民間流行。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的時候,曾經派人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上萬支,表示慶賀。明朝明成祖朱棣執政期間,也就是永樂年間,曾經派人在華門外設立燈市,所以北京市現在依然有燈市口街道。民國至今,很多地方的人們都依然喜歡在元宵節賞花燈,燈籠的材料也變得愈加豐富,燈籠的樣式也愈加多樣。燈籠的形狀和顏色也變了,變得更加繽紛多彩。賞花燈成了老少皆宜的節日喜事。在我國古代,燈籠除了照明,還有個用處。
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學校)開學的時候,許多家長會為自己入學的子女準備一盞燈籠,讓老師幫忙點亮,寓意是學子們的前途一路光明,這個儀式也稱作開燈。因為燈籠和添丁讀音類似,燈籠在古代也是人們求子的祈福用具。在抗日戰爭期間,愛國志士們選擇在燈籠上繪製民間的故事,教育子孫們認識我國的歷史文化,所以燈籠的寓意還有薪火相傳。宮燈也是燈籠的一種,河北的燈籠被雍正皇帝看中,選為貢品,名為貢燈,成為皇宮的專用燈籠,後來人們把貢燈的貢字換成了宮殿的宮字,貢燈就這樣成了宮燈。
小編記得小時候商店逢年過節會出售那種小型的燈籠,有電池的,可以按開關,然後提著走街串巷的,當時這種小燈籠很受小朋友們的喜愛。你對燈籠有怎樣的了解和記憶呢?歡迎在評論裡留言給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