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經常聽說「獨角獸公司」的說法,可能有些讀者也有耳聞。所謂的「獨角獸公司」,需要滿足下面四個條件:創業十年以內;未上市;估值10億美金以上;科技型企業。根據美國相關機構的調查,截止2017年12月1日,世界上共有220家「獨角獸」公司,其中大多數都是美國和中國的公司。獨角獸,顧名思義,是一種珍貴的動物,稀有並且高貴。最初是由美國投資人Aileen Lee在2013年提出,逐漸在矽谷流行,後經《財富》雜誌報導知名度逐漸增高。美國共有109家獨角獸企業,佔據總數的49.5%;中國共有59家獨角獸企業,佔據全體的26.8%;日本只有1家。
中國的BATH是否可以凌駕於GAFA之上?
GAFA?可能有讀者覺得,這個是什麼意思?其實是美國四大IT企業首字母的組合,即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另一方面,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家為BAT,再加上華為的H,組成BATH。如今BATH發展迅猛,有追趕GAFA之勢。特別是BAT在上市之後,市值總額在2017年間增加了將近一倍。2017年12月,市值總額超過1兆美元。
單獨來看,排名在GAFA之後,騰訊在第6位,阿里巴巴在第8位。歐洲企業最前排名的為英國皇家殼牌,為第18位,市值總額為2746億美元。讓日本引以為傲的豐田公司排名第42位,市值總額為1891億美元。不倫是歐洲勢力還是日本勢力,與中美企業排名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
那麼,中國的BATH是否能夠超過GAFA之上?實際上,阿里巴巴的利潤額已經超過亞馬遜,雖然市值總額還不及亞馬遜,但是凌駕亞馬遜之上之日,可謂是指日可待。而騰訊和臉書相比,從利潤來看已經和臉書相差無幾,預計2年、3年以內將超過臉書。值得關注的是百度和谷歌,華為和蘋果,還是與美國的競爭對手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百度的利潤額只有谷歌的8.6%左右,而華為的利潤額也只有蘋果的12.2%左右。可見,短期內還是無法逾越這兩座大山。
雖然現階段中國的BATH無法超過美國的GAFA,但是與日本相比,可以用碾壓一詞來形容。現在中國的科技型公司主要可以分為下面的幾大領域:叫車APP、共享單車、無人機、外賣、民宿、通信設備、電商、搜尋引擎、SNS。無論從哪個方面進行縱向比較,從數字上來講,都是處於壓倒性優勢。從結論上來看,在新經濟領域,日本沒有一家公司可以與中國公司進行抗衡。
為什麼日本獨角獸企業數量如此至少?
日本在新興的經濟領域十分落後,可以從獨角獸企業數量上看出一二。筆者在之前已經說明了何謂獨角獸公司,創業十年以內;未上市;估值10億美金以上;科技型企業。
根據美國調查機構CB Insights的數據,截止2017年12月共有220家獨角獸企業,總市值估價在7630億美元以上。中國企業群佔據2591億美元,是整體的34%。其中包括,滴滴打車市值估價有500億美元、大疆無人機市值估價有100億美元、餓了麼市值估價有55億美元、摩拜單車市值估價有20億美元、途家市值估價有10億美元。另一方面,日本的獨角獸企業數量少的驚人,目前為止只有一家叫做Mercari的C2C二手交易平臺網站公司,市值估價有10億美元,其已經決定在今年6月19日上市。如果一上市,那麼日本的獨角獸企業數量就是0。
獨角獸企業從另一個方面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經濟活躍性指標,如今日本經濟沒有活力和霸氣。獨角獸公司的一個條件就是科技型公司,從這個關鍵詞深入來看,那就是日本的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影響力逐漸降低,是導致現在日本獨角獸企業低迷的重要原因。如果日本的科學技術能力繼續下沉,那麼有一天諾貝爾獎不出現日本人的名字也是情理之中。
同時,在相關法律方面,日本顯得稍微保守。對於民間新興企業以及新興領域,日本採取的是「先管制,後賞試」的態度,也就是說,日本政府會先建立健全的法律約束企業以及行業,然後才會允許民間企業參入。在相關行業規則沒有整備之前,日本企業一般也不會參與相關行業的市場競爭,即便是參與也是日本政府的監督對象,所謂「槍打出頭鳥」。從行業調查到法律規定完備,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完全沒有「速度感」。其中例子就是共享單車,中國風潮已過,但在日本依然是不溫不火,原本日本使用自行車的比例要高於中國,但是卻沒有完全推廣。
9人創業者有4個人在30歲以下!
獨角獸企業構造最大的特點就是年輕化!創業企業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旺盛的挑戰欲望。看到老牌日本企業的組織體系的話,很多人估計會覺得是「老人」掌握著整個公司,雖然經驗十分老道,但是也顯得稍微保守。筆者接觸到一些日本公司高層,幾乎都是在50歲以上,在一般的日本公司,部長級別的一般都是在48歲以上,不然很難升到此職位。反觀中國公司,30歲~40歲的部長隨處可見。最有代表的就是中國9大創新企業的創業人的年齡,羅列如下:
滴滴打車,程維,29歲創業;摩拜單車,胡瑋煒,32歲創業;大疆無人機,汪滔,26歲創業;餓了麼,張旭豪,23歲創業;途家,羅軍,43歲創業;華為,任正非,43歲創業;阿里巴巴,馬雲,33歲創業;百度,李彥宏,31歲創業;騰訊,馬化騰,27歲創業;
遺憾的是,與中國相比,日本創業者數量十分少而且年齡偏大,完全沒有對新領域和外部世界的探求欲望,多是想要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食草系」。
結束語
初創公司的現在依然是「九死一生」,但是中國有創業的大環境,而日本相對來說就十分的保守。典型的例子就是2006年曾經作為日本青年創業者代表的堀江貴文被捕事件,導致日本年輕人對於創業欲望再次低下。日本社會對於失敗的容忍度幾乎為零,也導致很多人過于謹慎,從而影響著整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