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536875人。
這是國家統計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剛剛發布的全國總人口數。
這是黨和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積極配合、共同努力的辛勤結晶。
這是全國上千萬普查人員克服無數艱辛,走入4億多戶家庭,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寶貴「家底」。
從2010年11月1日起的10天裡,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進行了一次人口總點名。普查登記的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10天13億多人,1天超過1.3億!簡單而驚人的數字背後,是一幅波瀾壯闊的動人畫卷,是一段值得記憶的光輝路程。
掌握國情,科學決策,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肩負著重大使命,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切實搞好人口普查、準確掌握人口信息,是黨和政府進行科學決策的基本依據,對於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福祉具有重大意義。」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對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作出的重要指示。
201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承上啟下的年份,也是國際人口普查年,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這一年開展人口普查。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統計調查的國家之一。《後漢書》記載,大禹曾經「平水土,分九州,數萬民」,所謂「數萬民」就是統計人口。現代意義上的全國人口普查,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進行的。
「每一次人口普查,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肩負著重大歷史使命;每一次得出的全國人口數據,都是中國發展歷史上重要的資料,為當時的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我國著名人口學家翟振武介紹說。
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是為準備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和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服務的,總人口為59435萬人;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給改革開放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準確全面的人口數據,總人口為100818萬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為科學制定「十五」計劃和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提供了可靠的決策依據,總人口為126583萬人。
人口普查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翟振武說,人口狀況是一個國家的家底。在哪裡建設居住小區、布局工廠,修建鐵路、公路、機場,設置多少學校、幼兒園、圖書館、醫院、養老院,生產多少糧食、蔬菜、肉禽,這一切的籌劃,都必須掌握人口的總量和具體分布、流動狀況、結構特徵。
中國的發展航船正揚帆起航。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民生任務繁重而緊迫。要科學規劃,科學發展,必須掌握國情國力,這是治國安邦的基礎。而人口狀況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國情信息。
人口普查也是當今世界各國廣泛使用的科學統計方法。在美國,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在日本人口普查被稱為「國勢調查」,至今已經進行了22次。俄羅斯從1897年開始進行人口普查,最近兩次人口普查中,在空間站工作的太空人都通過飛行控制中心接受了詢問。
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使命重大,挑戰空前。
——人口總量龐大,居住地域廣闊。13億多人分布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國土上,有的住在大山深處,有的遊移於江河湖海,有的生活在廣袤的高原。要在10天內對每個人進行普查,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人口流動性大,鎖定普查對象難。全國2億多人口在流動,比10年前幾乎增加了一倍。人口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分離的現象十分普遍。如何鎖定普查對象,做到不重不漏,難度超過以往歷次人口普查。
——個人隱私保護意識增強,獲得真實完整的數據難。人們越來越不願意向外人透露職業、婚姻、住房等情況,更擔心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成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首次普查外籍常住人口,溝通理解難。按照聯合國「將人口的國際遷移作為人口普查的核心問題之一」的建議,這次普查首次把常住大陸的港澳臺和外籍人員納入普查對象,此前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循。
四大挑戰實實在在,一個也繞不過去。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是一場十分難打的硬仗、苦仗。
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確保大規模社會動員一舉成功
人口普查需要廣泛動員全國13億多人參與。能否調動各方面力量,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重要難題。
正因為其重要而艱難,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率先垂範,接受人口普查。
2010年11月2日上午10時許,中南海,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走進中南海懷仁堂,微笑著同前來登記的兩位普查員親切握手,並逐一回答了普查員的詢問。普查表登記好後,總書記認真加以核對,並鄭重拿起筆在「申報人」一欄中籤下名字。
這一天,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都以普通公民的身份,或在中南海親自參加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或委託家人申報人口普查信息。
正因為其重要而艱難,黨中央、國務院對這次人口普查給予了高度重視,作出周密部署。
2009年5月4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2010年5月2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籤署第576號國務院令,頒布施行《全國人口普查條例》。這是我國首次以立法形式對人口普查工作進行規範,從法律上明確了積極參與配合人口普查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從法律上明確了要對普查數據保密,要防止人為幹擾普查數據。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組長,24個部、委、局、辦的相關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人口普查入戶登記前夕,李克強向全國人民發表了廣播電視動員講話。
正因為其重要而艱難,作為這次普查的具體組織實施者——全國統計系統,更是全體動員、全力以赴。
「無論多麼艱巨複雜,有中央的高度重視,有各地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我們一定會排除萬難,確保數據真實可信、準確完整。」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說。
為了確保普查成功,國家統計局提前3年就啟動了人口普查準備工作。從2007年8月在江西進行外出人口試點調查開始,到2010年11月進行入戶登記,3年多艱苦細緻的備戰,逐步拿出了對策。
破解流動人口普查登記難題是關鍵。科學設計普查方案至關重要,流動人口普查質量的好壞關係到整個人口普查數據質量的高低。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重登率為千分之零點一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漏登率為千分之零點六,但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漏登率竟達到了百分之一點八一。問題出在哪呢?原來是僅僅按常住人口原則進行普查登記容易出現疏漏。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專家組組長盧春恆解釋說,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規定,除了「居住在本鄉鎮街道(含外出時間不足半年者),且戶口在本鄉鎮街道」的人是本地的常住人口外,那些「在本鄉鎮街道居住半年以上,或居住在本鄉鎮街道雖不到半年但離開戶口登記地已經半年以上的人」也要作為本地的常住人口進行登記。這一規定本身是清楚的,但普查登記時容易出問題。例如,一個人離開原住地超過半年,但相繼流動了幾個地方,在每個地方待的時間都不到半年。按規定,這個人在流出地不用登記,而應在普查時他所在的流入地進行登記。可如果流入地普查員在登記時詢問不仔細,只是簡單地詢問到本地居住了多長時間,沒有進一步追問離開戶口登記地多長時間,就容易誤將其視為離開戶口登記地不足半年,應在戶口登記地進行登記的人。從而出現在流入和流出地都沒登記的疏漏。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做到不漏不重,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採取「兩頭堵」的辦法。也就是說,普查員逢人就查,見人就登。不僅在居住地登記,在戶籍地也登記。兩邊登記之後,由計算機匯總軟體根據事先設定的條件來剔除重複。
提高數據質量,既要靠方法創新,也要靠技術保障。這次普查首次藉助了遙感影像來確定普查區邊界,將全國960萬平方公裡土地、4億多戶人家,按照每個普查小區80戶左右的規模,劃分成550多萬個普查小區,每個普查小區無縫銜接。
為搞好這次普查,有關部門給予大力配合,出臺了相關政策保障。從2010年5月開始,公安機關就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戶口整頓工作,翔實的戶籍資料成為入戶調查的依據。為解決超生人口漏報問題,統計、公安、計生等部門還聯合出臺政策,除規定普查結果不作為對超生戶的處罰依據外,還制定了「超生孩子可以根據政策規定落戶」的寬鬆政策。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只等普查標準時點的到來。
櫛風沐雨,流血流汗,普查人員以難以想像的付出平均每天「清點」1.3億多人
2010年11月1日零時,對於普通人來說正是沉浸夢鄉的平常時分,但對於上千萬人口普查工作者而言,卻意味著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標準時點的到來。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湖濱商業廣場,普查人員找到了3輛來自河南農村的武術表演大篷車,16名演職人員吃住都在車上。在進行完普查登記後,普查人員給他們發放了一個已經登記的證明牌。
——陝西省西安市,普查人員在護城河橋洞、公路涵洞、過街天橋、城門洞、地下通道、廟宇、建築工地、未建成小區、果園菜地窩棚等地點,清查登記出了262名無固定居所流動人員。
……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終於迎來了決戰時刻。從這天開始,從白雪皚皚的北國,到椰風怡人的南海;從東海之濱,到西部邊陲;從共和國的領袖,到普通百姓,都在為打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關鍵戰役——入戶登記而共同努力。上千萬人口普查工作者們更是全體出動,全力投入。
2010年11月6日清晨6點,河南省汝陽縣王坪鄉兩河村54歲的人口普查員趙建娃喝了碗頭天晚上剩下的稀飯、啃了一個幹饃,就掛上普查員的牌牌出發了。這時天還黑黢黢的,看不清腳下的路。
兩河村1140餘名村民分散在28平方公裡的山區,登記一戶常常要翻山越嶺走上十幾裡山路。其中,扁擔場自然村只有5戶人家,趙建娃來到第二家,敲了半天門也沒人應。鄰居說,這家一大早就上地裡幹活去了。手機沒有信號,只能請鄰居去喊人。等了差不多一個小時,這家人終於回來了。「老趙,不好意思,我把這茬事給忘了」……晌午時分,趙建娃找老鄉要了杯開水,蹲在路邊啃隨身帶的饃,然後就奔向有30多戶人家的河南自然村……
「為了把人找全,一個院子我去了20次。能夠遇到人、找到人,是我心情最好的時候!」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侖鎮普查員楊智智說。
「找人」,是讓許多普查人員感到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楊智智負責的曼邊村委會第24普查小區大多數人口是流動人口,治安不是很好,而且幾乎家家戶戶養著狗。流動人口大多在外打零工,要找到他們非常困難。
為了把人找全,楊智智專門挑中午和晚上吃飯時進行摸底,餓了就在小賣部買個麵包應付一下。持續超強度工作使得楊智智很久不曾發作的痛風和心臟病相繼復發,他拄著拐杖一戶一戶慢慢地走,硬是把這個普查小區摸了個門兒清。
比「找人」更難的是「進門」。有些人家明明開著燈,可普查員一敲門,燈就滅了,怎麼敲也不理;有些租房戶,普查員敲門時,聽說是人口普查的,就推脫說在老家已經登記過了。
在10天時間裡,完成對13億多人口的逐一「清點」,普查員們的工作強度和緊張程度常人難以想像。他們有的因為夜以繼日地工作病倒了,有的在普查途中遭遇車禍,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2010年11月14日,星期天,山東省臨沂市人口普查辦公室工作人員魏永像往日一樣到崗值班。連續加班和下鄉普查使得他身體嚴重透支,頭痛難忍,他悄悄到醫院輸了液,回來繼續工作。下午3點,他對同事說感覺不舒服,在沙發上躺下休息就再也沒有醒來,獻出了年僅34歲的年輕生命。
在這次人口普查中,全國各地先後有十多位普查人員因公殉職。讓我們銘記住他們的名字:湖北省秭歸縣郭家壩鎮人口普查辦公室副主任汪小林,40歲;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大佑鎮普查員餘耿秀,49歲;雲南昭通市鹽津縣鹽井鎮水井社區普查員卿東,45歲……
「上千萬普查人員以對黨、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和精神,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圓滿完成了這項黨和人民交給的艱巨而光榮的任務。他們是人口普查的脊梁,歷史不會忘記他們!」馬建堂說。
全民動員,八方響應,4億多戶家庭打開家門提供真實情況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這場總動員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是全社會的配合,是全國各族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這次普查需要在全國範圍內選聘近800萬名普查員、普查指導員,再加上其他普查工作人員,是一支上千萬人的普查大軍,相當於一個中小型國家的人口總量。
各地廣開思路,多種渠道選聘普查人員:社區幹部、退休幹部和教師、物業員工、樓棟長、郵遞員、應屆大學生、村會計、村民小組長……經過嚴格培訓後,這些人成為稱職的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
人口包括你我他,普查準確靠大家。13億多人口總點名的浩大工程能否成功,取決於全國4億多戶家庭能否打開家門、如實提供信息。
一封北京市民寫給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的電子郵件,反映出普通百姓對入戶普查從疑慮到配合的心歷路程。「當普查員第一次來我家敲門調查時,我假裝家中無人而沒有應答。然而,我整晚的思緒卻怎麼也無法平復。作為一名普通公民,我們會要求政府向社會公眾提供準確的數據。但當國家進行這場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時,我為什麼不給予積極配合呢?想到這裡,我立即找出了戶口簿,準備在普查員再度登門時,一定接受普查登記」。
從人口普查入戶登記一開始,著名作家舒乙就主動聯繫所在社區,歡迎普查人員到家中登記。早在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舒乙的母親、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就曾為人口普查親筆題字:「普查人口,利國利民」。這次普查,舒乙先生也題了字:「提高國民素質,建設文明社會」。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靠著一位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得以順利推進。
人口普查入戶登記前,80多歲的卜禮讓走進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嘉蓮街道人口普查辦公室。原來,老人最近要出趟遠門,擔心自己被漏登了,他拿出一張寫滿了字的紙,上面詳細寫著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聯繫電話等信息。
北京市豐臺區城鄉接合部,一家木器裝潢公司的老闆郭永軒在人口普查時有難言之隱。郭家兩代單傳,到了他這一代,先生下了兩個女兒,在京城生活期間,又生下了第三胎,是個男孩。在人口普查摸底階段,郭永軒將真實情況瞞了過去。「鄉下人知道好歹,老實人懂得感恩。」郭永軒經過認真考慮,覺得正是改革開放使他這樣一個江蘇偏僻鄉村的農民來到大都市變成小老闆,女兒獲得了在京城受教育的機會。現在國家需要了解每個人的真實情況,不應該對國家隱瞞。在人口普查正式入戶登記的那一刻,他向普查員如實申報了家庭人口信息。
郭永軒手下20多名員工,有6戶有超生情況。為此,他跟大家說明自己已如實申報了家庭成員信息,希望大家也如實申報。他還特意給公司員工放假半天,工資照發,叮囑員工說:「早點回家,接受普查!」
在境內居住的港澳臺和外籍人員接受普查時也大多比較配合。居住在浙江省諸暨市應店街鎮的臺灣同胞蔣文憲看到普查員留下的預約單後,主動聯繫普查員。第二天,他用香茶把上門登記的普查員迎進門,非常配合地完成了登記工作。山東省諸城市海亮私立中學的美籍教師施華安,面對普查員的詢問,做了耐心細緻的回答。
「正是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各方一股勁,萬眾一心,齊心合力,才形成了推動人口普查紮實有序開展的強大社會合力,創造了世界人口普查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鑄就了共和國人口普查的又一座豐碑。」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統計局在人口普查入戶登記階段結束後,向全國人民表達了真誠的感謝。
數據翔實,家底摸清,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動員了千家萬戶,經歷了千辛萬苦,中國最新的人口「家底」終於摸清楚了。
對這份成果的質量,老百姓充滿期待,普查工作者充滿自信。
這份自信,來自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來自上千萬普查工作者嘔心瀝血的工作,來自老百姓的支持和配合,也來自現代化的數據處理技術。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是簡單而清晰的一筆筆數據;我們看不到的,是細緻繁複的數據整理、匯總和處理過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採用光電錄入技術,一方面可以節省手工錄入所需的大量人力投入,減少手工錄入可能產生的錯誤;另一方面,通過識別程序對掃描的圖像進行自動識別,從而得到原始數據並進行匯總,提高工作效率。
儘管有先進技術的支持,但要把全國每一個人的信息準確無誤地掃描到計算機裡,將6億多張紙介質的普查表,轉換成計算機存儲、管理的數字信息和圖像,再利用計算機進行邏輯改錯等處理,形成可使用的淨化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加工,仍然是艱難浩大的工作。
10萬名數據處理人員在計算機旁守候了上百個日日夜夜,進行著緊張的數據處理工作:普查表的光電錄入、圖像存儲、數據的校對、校驗、質檢、導出、編審、歸檔上報、備份……最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中國人口數據信息庫。
這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大國的第六次總點名為我們留下了什麼?
這次人口普查,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最新人口統計財富。它讓我們數清了我國人口的最新數量,搞清了我國人口分布、結構等方面的最新變化,掌握了我國人口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的最新情況,了解了我國人口婚姻、生育的最新態勢。這對於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改善和保障民生,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最新的統計信息支撐。
這次人口普查,還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上千萬普查大軍憑著無私奉獻、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創造了在複雜情況下開展人口普查的世界奇蹟。全國各族人民在這次人口普查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以及全社會展示出的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各方一股勁的強大精神力量,將是我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新華社記者 劉錚 人民日報記者 朱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