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佛教文化在山東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山東也是漢佛教傳承的轉折點。
文|品讀旅遊
分享不同的理由觀點和遊覽建議,關注我,不走丟,每天都有精彩,帶你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
今天就說說佛教在山東的五個千年古剎,最早的是東京時期的神通寺和靈巖寺(相對神通寺較晚些),但是兩個寺廟命運多劫難,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還有寶相寺、定林寺和興國寺。這五個時間都超過1400年的歷史,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剎,往來香客也是絡繹不絕。
神通寺
一、神通寺
神通寺位於山東省濟南歷城縣柳埠青龍山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東晉時期,原來叫郎公寺,佛教創始人朗公所建。朗公是西域僧人佛圖澄的高徒,建成後郎公寺成為了山東地區的佛教中心,這裡也是山東佛教發源地。神通寺東側青龍山,西側為白虎山,呈左青龍右白虎之勢,《水經注》中就有「朗居昆瑞山,大起殿舍,連樓壘閣」的記載。
遊覽線路
神通寺遺址博物館然後東側的四門塔,四門塔始建於隋朝後期,位於青龍山半山腰,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單層佛塔。每個方向都有一個門,原來門裡都有三個佛像,現如今每門僅存一尊。考古時發現內有舍利的石函。
順延山路往上走,就可以看到神通寺遺址,因戰亂和「三武一宗」遭到嚴重的破壞,明代石刻最多,元清較少,從遺址構成就可以看出當時的輝煌。
圖:宜賓客,神通寺的四門塔
在遺址的北面是一座唐塔也稱為龍虎塔,據說龍虎塔的建造與武昭儀有關係,至今無從考證。在塔的北邊有46座宋元僧墓塔,最早的是元代興禪師塔和德雲禪師塔,他們都是神通寺歷史上重要的人物。
再往前走就是山東省保存最好的唐代摩崖石刻群,名人造像有唐代南平長公主、趙王李福、駙馬劉玄意等石像。
神通寺四門塔
二、靈巖寺
靈巖寺位于于山東濟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長清縣萬德鎮靈巖峪方山之陽,距今也有1600多年歷史。相比神通寺建成較晚,也是朗公創建,同樣是歷經戰亂和「三武一宗」的滅佛運動,早期的建築蕩然無存。
靈巖寺在唐代李吉甫的《十道圖》中,與國清寺、棲霞寺和玉泉寺並稱為「海內四大名剎」。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遊泰山不至靈巖不成遊也」之說。
進入山門後隨處可以見就是泉眼,卓錫泉、袈裟泉、檀抱泉、雙鶴泉、白鶴泉、飛泉、朗公泉等。古人用「五步三泉」描繪這一景象。
靈巖寺從宋真宗來此地遊玩時留詩一首後,讓靈巖寺名聲大作。北宋的政客、文人都來此地遊玩作詩,其中,蘇轍、王安石等大家都到訪過此地。
闢支塔的院牆上現在還有珍藏的蘇澈《題靈巖寺》碑,碑高60釐米,寬l20釐米。作於宋元豐三年正月五日,從詩句中可以想像出當年寺院的鼎盛及作者對釋佛的崇拜,把靈巖幽勝之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明代成化年間建的伽藍殿遺址
《題靈巖寺》原文
青山何重重,行盡土囊底;巖高曰氣薄,秀色如新洗。入門塵慮息,盥漱得清泚。升堂見真人,不覺首自稽。祖師古禪伯,荊棘昔親啟;人跡尚蕭條,豺狼夜相觝;白鶴導清泉,甘芒勝醇醴;聲鳴青龍口,光照白石陛。尚可滿畦塍,豈惟濯蔬米。居僧五百眾,飲食安四體;一念但清涼,四方盡兄弟;何言庇畢屋,食苦當如薺。
靈巖寺
千佛殿和闢支塔
靈巖寺千佛殿內共有40尊彩佛,其中32尊是北宋原作,8尊是明朝補塑的,梁啓超曾稱讚為「海內第一名塑」。
闢支塔和千佛殿裡的彩佛現如今都是國之瑰寶。宋代曾鞏曾作詩讚頌闢支塔:「法定禪房臨峭谷,闢支靈塔冠層巒」。
闢支塔的西邊是墓塔林,這些都是歷代高僧的墓地,包括了從北魏、唐、宋、元、明、清歷代石質墓塔167座,墓志銘、石碑81通。
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塔座呈方形、圓形、八角形,有浮雕裝鈽。塔身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號。譬如在塔林北端最高處慧崇塔,是靈巖寺高僧慧崇禪師的墓塔,建於唐天寶年間,是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墓塔。此塔為石砌單層重簷亭閣式塔,高5.3米。看著有點像一座縮小版本的四門塔,為典型的盛唐時期藝術。
靈巖寺
三、寶相寺
寶相寺位於濟寧市汶上縣城西北隅,始建於北魏,唐名為昭空寺,後因宋真宗改名為寶相寺,被稱為「北朝最初名勝,東土第一道場」,距今有1500多年歷史。1938年毀於戰火,千年古剎夷為平地。
重建後的寶相寺有三個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象徵「三解脫門」。山門為殿堂式,叫「山門殿」。
進入山門後兩側有金剛石像俗稱「哼哈二將」,主要建築是大雄寶殿、供奉殿、太子靈蹤塔、中都博物館。
大雄寶殿是寺院的核心建築,用於僧眾朝暮修持的地方。內供奉釋迦牟尼佛、摩訶迦葉尊者、十八羅漢等。
寶相寺金棺
太子靈蹤塔建於熙寧六年至政和二年,前後三十八年建成,塔宮深處供奉釋迦牟尼真身佛牙。
遺存的有佛牙舍利及石匣、金棺銀槨,金棺長26釐米,高28釐米,寬8.4釐米。
寶相寺銀槨
東魏彌勒造像殘石是一塊有著近一千五百年歷史的東魏造像殘石。造像石正面為高浮雕彌勒佛與二脅侍,面部神情安祥。殘石高28釐米,寬20釐米,背面有發願文。
寶相寺
四、定林寺
定林寺始建於南北朝時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整個建築分前、中、後三進院落,以山門、大雄寶殿、孝經樓、三教堂為中軸,大雄寶殿為主體向前後左右展開。
定林寺是山東省現存最古老的寺院,為北方神宗發源地,寺內包攬了一處世界之最——「天下銀杏第一樹」。
定林寺
五、興國寺
興國寺,也叫興國禪寺,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依山而建是千佛山最具規模的古建築群,也是千佛山的精華所在。初建於隋,原名「千佛寺」。唐代重修後改名「興國禪寺」。主要有大雄寶殿、玉佛殿、觀音殿、彌勒殿和對華亭。多次維修重建才有今天的景象,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剎。
興國寺共有7座殿堂,分四個院落,四個禪院習稱「東廟」和「西寺」。東廟原是一個佛、道、儒各教混雜的院落,現為興國禪寺的禪院。院內有大舜廟、文昌閣、魯班祠和碑廊等,反映出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西寺是興國禪寺的主要部分。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陽節均舉辦廟會。
千佛山興國禪寺
以上就是關於山東五個千年佛教古剎的詳細說明,關注我不走丟,精彩內容等你分享。
本文由【品讀深度】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文|【品讀深度】,圖片源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私信,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