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存在很多商品,並非為了更方便地使用,而是為了賣得更好、更流行。追求商品本質的做法使MUJI不會在來去匆匆中過時。」
——MUJI第四任社長:金井政明
無印良品是西武百貨作為零售商的SPA模式的成功實踐
1970年代,日本大型零售商西武集團開始系統性開發自有品牌,雖然起步晚於大榮百貨等其他零售商,但是西武決定走差異化路線,把「低價」和「高質量」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結合起來,省去傳統品牌的各種浪費,以合理的價格提供優質的商品,提出「NO BRAND」口號,1980年自有品牌僅有40款商品推出;
西武自有品牌開發需要滿足的2個條件:1、是否能提升商品品質?2、是否能降低商品價格?開發團隊花費最多的時間在思考「消費者喜歡什麼」和「追逐考究的商品」,這些甚至仍是指導今天無印良品商品開發的價值觀
無印良品商品開發和生產原則:1、選擇優質原材料,品質不低於商場中銷售的民族品牌(national brand);2、不斷改良生產工藝;3、商品採取簡約包裝;4、價格必須低於民族品牌30%;
時代背景:1、日本經歷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後,當時日本消費者開始追求「最求性價比高的產品」,而並非盲目追求品牌;2、民族品牌本身在生產和流通領域的過度浪費,最終消費者埋單,造成高定價;
單品開發案例:「香菇片」,強調香菇本身的高品質,而不是大小形狀一致,花樣包裝,從生產工藝上去掉挑選香菇的工序,並將包裝做的更簡約,推出比市場低更便宜的同樣高品質香菇;
無印良品急進與危機期的發展歷程及關鍵人物
品牌創立:MUJI在1980年作為西武的一個自有品牌推出,只在百貨內銷售;
第一個重要時點:1983年,開設第一家103平方米的獨立直營店,單品數量700款,同等面積的便利店為3000SKU
第二個重要時點:1989年,無印良品從西武獨立出來發展,成立Ryohin Keikaku公司運營該品牌,為其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外部條件,但也造成了其發展、失控、最後復甦的曲折歷程
第三個重要時期:1990年到1999年間,無印良品獨立之後的半年內,日本經濟泡沫破滅,追求「商品實質」的無印良品快速發展,MUJI的營業額由245.1億日元攀升至1066.9億日元,經營利潤由1.25億日元漲至133.6億日元
第四個重要時點:2000年,公司成立20周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無印良品出現首次淨利潤同比減少12.7%,2001年銷售額增長3.4%,但是營業利潤減少51.3%,日本零售界都認為「無印良品的時代可能要宣告終結」
第一任社長:木內政雄,1980-1997年任職,有2個核心貢獻
幫助無印良品從西武集團獨立,擺脫之前西武的影子和「看不見的手」管控下的低效;
構建無印良品的信息系統,花費1年多時間,3億日元成本,開發出自己的POS系統
第二任社長:有賀馨,1997-2001年任職,處於急進到衰退的後半段時期
該時期由於過度追求銷售業績,忽視設計開發理念,門店擴張過快,遭遇平價對手的阻擊,造成MUJI在2001年出現過39億日元的虧損,公司瀕臨破產,第二任社長有賀馨引咎辭職
無印良品通過10年急速增長期,銷售額增長3.4倍,盈利能力提升24倍
建立信息系統和優化採購,有效提升產品快速擴張時的存貨周轉
門店數量和門店面積處於快速增長狀態
隨著商品開發量的增加,無印良品更加注重給消費者提供生活方式化建議的大門店業態發展:
通過對現有小門店改造
開設大型新店,往郊區購物中心發展,品牌影響力和議價能力提升,以較低的成本拿更大面積商鋪
開大店的另一個原因是,公司2000年上市後,銷售戰略目標定在1100億日元,如果開1000平以下小店,需要開設100家店能實現,如果開3000平門店,則可縮小1/3數量,如果能達到相同坪效,提前實現目標;
加之,願意跟無印良品合作的門店資源逐步增加,最多時同時有50個門店等待合作,造成無印良品的選址標準有所放鬆,甚至在業績出現虧損的2001年,門店都在快速外延和擴店
商品開發無法有效支撐面積增長,門店零售效率隨之下降
隨著門店面積的增加,門店每平米商品處於下降趨勢,從早期的11個/平下降到2002年的5個/平;
門店面積快速提升至原來的2.5-3倍,沒有優化供應鏈和上遊供給的基礎上,商品開發的速度尚未跟上
雖然門店面積增加,但單店營業收入並未隨之有效增長,所以導致每平米經營水平出現明顯下滑;
急進發展期的失控一:門店面積盲目增加,導致商品開發跟不上,帶來運營上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公司業績下滑並出現虧損
門店盲目擴大和外延開店放鬆標準,導致商品開發無法跟上渠道擴張步伐,該問題是無印良品快速由盛及衰的最關鍵問題
大店造成商品開發失敗2個原因:1、銷售額定的過高,造成目標完成60-70%之間,造成大量庫存,且租售比水平明顯提高;2、開店事宜全部委託給第三方,「開大型門店後銷售額會對應成倍增長」沒有達成;
最終造成業績虧損,庫存高企,失去民心,且加上外部崛起的優衣庫和大創等競爭對手對其直接競爭,內憂外患下,日本國內的無印良品業務出現空前危機
急進發展期的失控二:快速擴張背後的公司治理缺失
成功帶來的自滿情緒:員工更多希望維持現狀,不再向其他公司學習
大企業通病:公司變龐大而僵化,強調縱向結構的組織,決策流程需要7層,延誤最佳解決問題時間,各種會議議題多次不變,無實質推進,形式主義嚴重
急功近利,忘記企業的根本:應對業績下滑不是改變門店和商品策略,而是通過短期促銷打折,失去原本強調的品質;商品開發採取應急策略,模仿其他公司暢銷品,放棄原本的黑白和自然色基調,加入其他顏色;向客戶索要回扣
社長新舊交替:度過最早創業期,公司戰略成型,進入守業期,對社長的執行力、糾錯能力和團結員工的要求較高,社長在該時期更替,發生了大的問題
未堅守價值觀:對專於製造的初衷發生動搖;無印良品致力於消除「能賣掉就行」的流行主義反而在公司內部出現
急進發展期的失控三:將國內經驗快速複製國外市場,海外擴張失利
歐洲戰略
1991年跟英國百貨公司liberty合資開店,產品得到英國消費者認可,但是不滿意對方開店速度,1997年收回自營,1998年在英國開設4家門店,物流體系不完善,部分門店盈利,但是攤銷總部費用,單店業績持續虧損
2000年,在法國開設8家門店,2001年因門店業績虧損,關閉4家,法國市場陷入停滯整頓階段
無印良品計劃截止到2002年在歐洲開設50家門店,但最終只開設21家門店
無印良品的日式簡約商品理念是跟歐洲成熟市場消費者的訴求匹配,並受到其認同的
核心問題在於,國內市場業務尚未穩定的情況下,開始快速拓展海外市場,而且無法解決高成本結構的問題,出現大面積虧損,被迫關店
亞洲戰略
1991年在香港開店
1995年在新加坡開店
亞洲增至7家門店,但跟歐洲門店存在同樣的門店虧損狀態,全部關閉
無印良品換帥對業務進行大幅改革,3年後業績回歸前期最高水平,5年後業績增速恢復到2000年之前的水平
無印良品改革舉措與關鍵人物
2001年由第三代掌門人松井忠三和金井政名牽頭,成立「經營改革項目組」,確定6大改革方向:
第三任社長:松井忠三,2001-2007年任職,進行長達三年的改革,讓無印良品重回正軌
將價值38億日元的不良庫存付之一炬,拉開改革大旗(可比奧康王振滔杭州武林門燒毀溫州垃圾鞋);
門店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地方,而不是總部:松井忠三著重於公司管理,其委派金井政明負責營業和商品開發,2人耗時一年,走訪MUJI全國門店,跟終端店長喝酒聊天交朋友,了解門店的真實問題所在,確定改革核心是回歸商品品質,聘請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擔任MUJI藝術總監,重回「方便使用」的本源,並聘請山本耀司對面料進行改良和監控,提升產品品質;
第四任社長:金井政明,2008年至今任職,為無印良品改革期的關鍵人物
改革一:快速止血,並徹底改變商品開發的無序過程,推動服飾雜貨的存貨改善
短期:快速止血
存貨快速清理:1)面臨的問題:商品開發仍然是生產驅動型,當年下單量為去年同期120-130%,另外過分重視銷售計劃達成,過量生產,使服裝打折成為常態,惡性循環,服裝雜貨部門的銷售折扣率50%;然而市場企劃人員陷入「只有多生產才能達到計劃目標」的誤區;2)2001年8月,趁著股價已陷入低迷,快速清倉處理服飾品類存貨38億
海外門店收縮:1)面臨問題:為了達成「2003年歐洲50家店200億日元收入」的目標,大部分門店開設到租金貴的好位置,法國虧損17億日元;2)開新店的同時關掉租售比過高的老店,減少虧損,2001-2004年海外店鋪數量分別為23,22,24,27家
止血是短期行為,無法有效解決存貨問題,無印良品的商品生產內容和過程「看不到」才是過量生產體制的根本所在
長期:商品開發的結構化改革關鍵詞「可視化、計算、行動」
可視化:之前無印良品的工廠訂單、商品面料、配件質量、歷史銷售這些信息只有營銷總監知道,而業績下滑造成多數營銷總監離職,公司無法掌控商品真實數據,營銷總監把商品信息形成統一格式的文件,讓負責商品的生產過程可視化
計算:針對商品周轉設定存貨預警:飽受不良庫存之苦的MUJI設定用於判斷「新商品是否值得重製」的基準數值。例如女裝在銷售一周、男裝在銷售兩周後,銷售量若達到預期數量的130%以上,便可追加訂貨;若未滿70%,則需利用即有布料,改變款式,重新製造
行動:公司召開每周例會對商品進行分析,制定季度審查制度,通過更準確的數據提升上遊生產計劃的精準度、正價銷售率和營業利潤
商品分類:根據銷售周期分為三類,1、全年適應款,2002年佔50%;2、季度基本款;3、季節性流行款,10周銷售期,女裝佔80%,實施8周商品企劃;
增加季節性商品比例:無印良品通過觀察和調研,了解到消費者每2周進店消費一次,針對性開發短線商品,提升門店新鮮度;
2003年,服飾雜貨品類業績增長13.4%,正價銷售率從50%提升到65%,帶動公司整體業績扭虧為盈
改革二:針對佔2/3的核心商品生活雜貨,進行根本的開發模式創新
生活雜貨品類存在的問題:為開發而開發——消費者驅動型,快速糾錯體系
2003年服飾雜貨業績恢復,生活用品部業績仍處於虧損,且業績仍處於下滑趨勢
聆聽顧客需求,反向打造供應鏈,較早的開創C2B模式
2001年,MUJI開始通過網絡與消費者溝通,制定企劃方案,向網友募集意見,由此洞悉顧客心目中最理想商品的基本特點。開發人員會將網友意見進行整理,從中挑選方案供其投票選擇,得票數最高者則做出樣品,待定好價格後,MUJI便接受預訂,達到訂單最小生產量即商品化,MUJI曾在2002年推出形似大型沙袋的懶人沙發,一個月最高售出八萬個,銷售額高達10億日元
2003年,MUJI實施名為「觀察」的開發計劃,開發團隊會直接拜訪消費者,觀察其日常生活,並對房間內每一個角落,乃至每件商品一一拍照,照片隨後被提交討論分析,以此挖掘潛在消費需求。例如開發人員在受訪者家中發現圓型換裝瓶很難與浴室的牆壁、浴缸貼合,最終推出方形浴室換裝瓶,結果大受歡迎
明確重點商品開發策略:1、擴充住宅空間內商品;2、增加小件日用品,特別是文具;
建立「SABC商品等級」:
改善S和A級暢銷品的缺貨:1、引入EDI(電子數據交換技術),與上遊客戶進行數據分享,不但對量把握更準,而且可以更加適時安排生產;2、精簡供應商數量,改革後到2005年,次品率減少50%
改善BC的存貨:採取「庫存驅動型生產」,通過盤貨審查,撤銷和減少滯銷品的下單量,並通過顧客接待室收集消費者投訴建議,每周二召開「傾聽顧客的聲音」會議,決定商品改善和裁撤,2005年下半年從18天存貨周期減少到13天,提升了38.4%;
改革三:以島村為標杆,重新制定市場戰略,建立自己的開店標準手冊
制定新的開店標準,調整增長目標
無印良品在開店上的反思:之前開店主要依賴外部第三方機構,沒有建立標準的開店手冊,門店跟公司整體戰略無法有效匹配,造成判斷失誤,開了很多投資回報低的門店
重新對品牌進行定位,並評估市場容量:1、定位成經營生活必需品的企業,可比英國瑪莎百貨,市場規模在5000億日元;2、如果是保持無印良品原有定位,需要理解其理念並產生共鳴的消費者才能夠購買,日本730個商圈中,只有150個商品有開店空間,日本國內最大門店數量為500家,市場容量為2500億日元,無印良品堅持其原有定位,並將銷售額目標下調製定在老店同店增速2%,新店增長5%;(2012年日本國內門店379家,也進一步驗證了當時預測比較準確)
松井忠三聘任島村會長任外部董事,學習島村開店體系,耗時一年完成自己開店標準(見右表),25個評價指標,140分滿分,開店是60%參考標準手冊,40%根據現場調查實際情況判斷;
門店選址現場考察(考察4次):第一次打計程車看商圈外圍,聊天獲取信息;第二次對周圍地鐵進行觀察;第三次對周圍10公裡區域確認;第四次對商鋪位置調查,耗時7-8小時,看剛營業、中午以及下午3點顧客進出情況
所有門店開店前提是預測銷售需要3年內收回成本
2002-2006年開店成功率達到85%,遠高於之前的50%開店成功率
改革四:成立「30%委員會」,提升營運效率,控制成本,從而提高盈利水平
一系列舉措:存貨清理、商品開發流程可視化、開發模式回歸消費者、品類結構優化
提升運營效率:1、公司存貨周轉從2001年的9.5次提升到2003年的16.3次;2、毛利率從2001年的38.8%提升到2005年的42.8%;
無印良品因銷售生活用品對位置要求高,且生活方式化門店裝修費用更高,且商品品類和大小都不標準,物流費用高,其銷售管理費用超過30%(超市27%,島村22%,優衣庫31%,cando33%)
2005年,松井忠三在公司內部成立「30%委員會」,由其直管,致力於將公司銷售管理費用率控制在30%以內,通過2年時間,管銷費下降1.7%;
改革五:信息系統持續升級,打通上下遊信息流,提高業務效率
歷史信息系統投入情況:
1989年,早於競爭對手上POS系統(實現數據存儲功能)
1997-1998,將銷售數據導入資料庫(歷史分析)
進銷存數據關聯起來,用於指導商品企劃和訂單修改
2000-2003年,應用自動補貨系統,具備預測商品的長期需要和自動補貨,實施自動補貨門店存貨減少50%,訂貨時間縮小到原來的1/5(實時商品分析)
2004年,與300家供應商實現數據呼喚,建立EDI系統,實現最佳訂單生產(打通上下遊信息流)
改革六:實施門店瘦身項目,研發門店作業指南,提高效率,減少浪費
降低門店運營成本:以精益生產的標準來改進門店作業
2002年啟動「smart project」, 2003年每個店員每小時效率提升17%,2004年重新制定工作流程,耗時1年半,2005年完成「門店工作指南」
「smartproject」三大內容:1、建立門店低成本運營的標準作業手冊;2、減少單據;3、實現成本的可視化
減少單據目的:1、減少浪費;2、減少店員因此帶來的額外作業負擔
減少單據措施:1、取消退貨、現金明細和門店調撥單據;2、廢除店內企劃和促銷問卷;3、每日工作簡報簡化(島村只有5行字)
門店工作指南讓門店作業標準化之後,使門店業績差別從30%下降到15%:16頁A6紙,包含員工從上班到打烊的所有業務項目,並細化工作權重,針對佔工作權重50%的收銀和商品上架工作,各個類別商品上架分解到每個時間段和位置,收銀人員根據時段生意分析分為100%收銀和50%收銀;
業績表現:從改革期至今10年間收入翻一番,盈利能力和門店外延保持高速增長
目前超過7000個商品,業務涉及設計、企劃、生產、分銷與零售,三大核心品類——服飾、居家用品和食品
目前超過640家店,擁有員工人數3100人, 為上市公司ryohin-keikaku旗下品牌,母公司除了無印良品,還有良品咖啡、良品花店和無印良品之家三大業務。
運營層面:持續提升零售效率的精細化營運能力
單品的零售效率提升:三大戰略品類佔比從2011年的31%到2013年的45%,集中優勢在逐步提升,其中服飾雜貨品類的同店增長完成較好,顧客數下降4.2%的情況下,客單價有4.8%提升
精細化運營,持續毛利率提升(2013年提升至46.2%):1)通過對季節交替期間庫存的監控和優化,降低成本;2)產品轉移到東南亞的成本降低0.5%;3)集中採購,降低採購商數(2011年131家到2012年100家)
ERP系統使數據分析和抓取效率提升:1)2011年muji與美國ERP軟體公司Altair合作,使用旗下軟體系統HiQube,全面使用降低了50%的報告時間,同時在整個組織內的所有商店共享精確的基於網絡的分析方法,加速了溝通交流,從而加快制定決策;2)HiQube是介於excel和大型ERP系統之間的靈活性分析軟體,在普通電腦無法處理excel時,其發揮主要作用。
(弘章消費創新中心 文/弘章J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