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險企償付能力告急民資進入保險領域須謹慎

2020-12-24 人民網

原標題:中小險企償付能力告急民資進入保險領域須謹慎

  正德人壽和保監會之間的拉鋸戰剛剛落下帷幕,近日信泰人壽又被媒體曝出29億元增資遲遲未能到位。民營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問題再次成為監管層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業內人士認為,民營險企近年的瘋狂擴張和運營能力不足是償付能力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專家建議,在投資環境日漸複雜的背景下,資金運作能力、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的民營資本應謹慎進入保險領域。

  6月6日,保監會發布監管函稱,正德人壽在土地使用權的交易以及相應的會計處理中,通過「政府補貼資金」和「其他應收款」項目虛增實際資本,實際償付能力充足率為-87.08%,屬於償付能力不足類公司,責令正德人壽停止接受新業務。

  然而,保監會這一紙監管函引發了正德人壽的強烈抗議。正德人壽先後四次在其官網發布公告說明公司財務情況、股東態度等信息,認為公司償付能力不存在問題,其間不乏對監管的異議。對此,保監會也表態稱「檢查是經得起各方面監督,也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幾經拉鋸,至整改大限前的6月30日晚,正德人壽最終「服軟」:決定以增資方式解決償付能力問題,但尚未公布細節。

  事實上,被償付能力不足困擾的不止正德人壽。

  記者查閱保監會官網了解到,今年以來,信泰人壽、新光海航人壽和長安責任保險三家險企均收到保監會對於其償付能力不足的監管函。數據顯示,2013年四季度末,信泰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5 .96%,新光海航人壽為113.29%,長安責任保險為114.49%(根據保監會監管規定,償付能力在150%以上的方為正常公司)。為此,信泰人壽被監管層要求自3月17日始停止開展新業務,新光海航人壽和長安責任保險被暫停增設分支機構。

  記者採訪了解到,近年來民營險企瘋狂鋪點擴張以及民營資本缺乏對保險行業的經營能力被看作是民營險企償付能力告急的根本原因。

  「擴張過快其實是目前很多險企存在的通病,因為一開始要挖同業需要資金啟動,產品迎合市場也需要資金支持,而且現在保險範圍越來越大,投保人越來越多,理賠也會越來越多,這對償付能力是一個考驗。」廣東一家大型險企的銷售經理告訴記者。

  信泰人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信泰人壽於2007年5月18日成立,七年來已經在全國開設了18家分公司。曾在2009年-2011年間通過增資擴股、發行次級債等方式進行增資,至今註冊資本只有14.91億元,而同樣是全國性民營險企的民生人壽、生命人壽註冊資本均超過50億元。

  此外,民營險企也存在資金實力不穩定,經營能力不足的劣勢「很多民營企業家貿然進入保險領域,對產品結構的設計和投資都比較激進,沒有與自身的資本能力匹配,很容易出現償付能力問題。」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說。

  「現在很多民營險企的大股東都是房地產公司,成立險企就是為了現金流,股東所在的企業若出現問題,險企的資金不到位就會出現償付能力下降甚至突破警戒線,且壽險資金的現金流比較穩定,償還期長,期間發生變相挪用,關聯交易都比較常見。」一位保險行業觀察人士表示。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系主任申曙光表示,新公司虧損是符合壽險盈利時間定律的,一般險企開業到盈利至少要7-8年時間,在正常情況下,壽險產品在前期都是虧損的,如果企業難以熬過長期沒有盈利的投資,很可能導致公司股東更迭頻繁,增資困難。

  受訪專家表示,險企的發展已經從粗放式擴張時代轉變為相對競爭的時代,同時國內投資環境複雜度提高,險企必須提高自身的資金運作能力才能維持業務的擴張和償付能力之間的平衡,除了投融資外,保險企業還應該具有較高的負債管理能力,沒有足夠經營能力的民資須謹慎進入保險領域。

相關焦點

  • 2020年保險行業面臨多重風險,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下滑
    ,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下滑,個別險企觸碰監管紅線,償付能力不達標。銀保監會昨日披露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178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2.5%,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0.5%。人身險公司、財產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36.5%、267.6%和321.6%。相較於二季度末,超過半數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下滑。
  • 網際網路人身險規範徵求意見 中小險企這樣看機遇與挑戰
    原標題:網際網路人身險規範徵求意見 中小險企這樣看機遇與挑戰   在網際網路保險監管辦法正式實施前夕,備受市場關注的網際網路人身險相關管理辦法正式向行業徵求意見。
  • 國泰財險苦等螞蟻金服:償付能力亮紅燈
    在持續虧損,償二代實施的背景下,國泰財險的償付能力不斷告急,去年四季末已經逼近償一代100%的紅線,今年一季末,其綜合償付能力已經低於100%的監管紅線,僅為63.63%。而今年首季,國泰財險繼續虧損2944萬元。  早在去年9月,螞蟻金服與國泰金融控股達成戰略合作,螞蟻金服擬增資入股國泰財險。
  • 市佔率0.2%償付能力持續下行,北部灣保險發債補血以應收保費反擔保...
    郭振華向藍鯨保險分析指出,基於保險公司的市場規模、信用水平,償付能力差距,導致所發行債券票面利率的不同。大型、償付能力充足的國資險企,也就意味著信用評級、償債水平較高。市佔率0.2%償付能力下行,背靠股東優勢定調「小而美」「險企選擇進行發債,與當前嚴監管背景下,滿足要求的股東屈指可數,導致險企增資擴股受阻。但保險公司業務發展所需資本金,除實現持續盈利進行資本的自我補充外,只能通過外部補充」,一位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藍鯨保險提示。
  • 長安責任保險償付能力亮「紅燈」
    為何長安責任保險償付能力「告急」?監管措施之下,會對該公司產生何種影響?償付能力「告急」銀保監會的處罰,還得從長安責任保險2018年三季度末的償付能力報告說起。2018年11月,長安責任保險延遲近兩周披露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該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由二季度的76.1%下降至-41.5%,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則由152.3%下降至-41.5%,遠遠低於監管要求。
  • 108家險企償付能力下滑 30餘家增資發債忙
    銀保監會11月27日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178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2.5%,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0.5%。其中,有108家險企綜合償付能力環比下滑,佔比達61%。
  • 「亡羊」不「補牢」,航延險騙保多發背後中小險企的難言之隱
    在業內人士看來,航延險騙保事件的多發,不能僅歸咎於個人或團隊「薅羊毛」的行為,保險公司風控不嚴,未能及時與航空公司對接並核保,保險公司之間沒有打通信息共享也為騙保者在類似事件中繼續獲益提供便利。但同時,也不能忽視中小險企在整體綜合成本率高企的背景下,發展航延險話語權不足,「亡羊」難「補牢」的現狀。放眼未來,在航延險的發展之路上,中小險企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 吉祥人壽、利安人壽等地方系險企發展遇大考
    藉助本土資源優勢崛起的地方系保險公司原本應有一番新天地,然而,夢想很美,現實卻很殘酷。連續虧損、償付能力告急、高管頻換等問題讓不少地方險企的發展蒙上了陰影。今年以來,發展問題較突出的地方壽險公司包括吉祥人壽、利安人壽、渤海人壽、珠江人壽、渤海人壽、橫琴人壽等。它們曾經依賴萬能險快速擴張,但此後卻面臨著切實的轉型壓力。
  • 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及監管指標管理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保險公司,是指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中資保險公司、外資獨資保險公司、中外合資保險公司和外國保險公司分公司。   第三條 保險公司應當根據保障被保險人利益、保證償付能力的原則,穩健經營,確保實際償付能力額度隨時不低於應具備的最低償付能力額度。
  • 保險業務收入4.31億元 長生人壽發布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近日,長生人壽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報告顯示,該公司今年三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31億元,較上季度減少10.02%,淨利潤為138萬元,較上季度大幅下滑90.5%。
  • 險企資本圍城:32公司逃離險企 永安保險等股權出售難
    這背後是,保險姓保,監管趨嚴下的中小險企轉型陣痛,以及對股東準入的門檻提高,資金來源審查趨嚴等。作為一種稀缺金融資源的保險牌照還吃香嗎?保險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其實並不能說保險牌照沒那麼受歡迎了,只是公司在選擇是否進入保險業時,更加謹慎了。
  • 2020年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排名來了!你買的保險安全嗎?
    以前,很多消費者在買保險時,會上網查詢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從而判斷保險公司是否安全。近些年隨著保險知識的普及,很多消費者開始意識到買保險重點不是看保險公司,對償付能力就沒那麼關注了。不過,還是有部分消費者會問到一些關於「償付能力」的問題。
  • 123家險企四季度償付能力曝光:一批保險公司被整改
    基金商城1折起購   保險公司2016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陸續出爐。   據券商中國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7日,已有123家保險公司披露了2016年第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有56家壽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中位數為193%;63家財險公司,中位數為307%;4家再保險公司,中位數254%。
  • 上市公司旗下 險企經營參差不齊
    商報消息就在上市公司蜂擁搶籌保險牌照的同時,前期已經入股保險的部分產業資本卻面露難色,對旗下的保險機構愛恨交織。記者近日就當下上市公司直接參股或間接持有的保險機構進行了盤點,發現約有30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保險機構股份,甚至有一些上市公司擁有保險機構絕對控股權,不過,從經營狀況來看,保險企業給上市公司帶來的效益呈「冰火兩重天」。
  • 現金流、償付能力等指標正常 都邦財險風險評級降為C
    8月已至,險企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陸續出爐。  從目前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來看,行業整體數據向好且大部分企業都處於穩定經營的狀態,不過,償付能力不達標或存在現金流風險的險企仍有。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竟有險企因員工失誤,搞錯數據而遭到風險評級下降,自鬧烏龍。
  • 11.30丨改革兩月車險保費佔比跌破六成;108家險企償付能力下滑
    2108家險企償付能力下滑(北京青年報)  108家險企償付能力下滑,30餘家增資發債忙  截至三季度末,有108家險企綜合償付能力環比下滑,佔比達61%。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1月29日,包括建信人壽、招商仁和人壽、吉祥人壽等在內,已有30餘家險企的「補血」計劃已獲批或已開始實施。
  • 一季度末 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44.6%
    來源標題:一季度末 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44.6% 人民日報北京5月16日電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中國銀保監會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工作會議上獲悉: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今年一季度保險業經營壓力加大,發展速度放緩,但償付能力總體充足
  • 東方航空擬撤資國泰人壽 中小險企頻換股東
    東方航空欲抽身保險業務的舉動受到業界廣泛關注。  事實上,在中國保險市場,險企「中資化」以及「中轉合」時有發生,國際資本有來有去,國內資本也頻頻換血。據經濟導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至少有8家險企股權轉讓(變更)獲得保監會批覆。
  • 100多家保險公司服務評級與償付能力排名
    簡單來說,權威公司幫我們做了一個調查和評分,哪些保險公司服務好、哪些服務一般都給列了個表。不過這次服務評價排行榜的評價範圍僅限於開業滿3個會計年度的人身保險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不包括除養老險、農業險、健康險、政策性保險等類型的保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