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傳奇欄目《南北之窗》:韓國人看朝鮮的「眼睛」

2020-12-14 百家號

央視網消息:韓國KBS電視臺的《南北之窗》是一檔專門介紹朝鮮的節目,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多年來,這檔節目一直致力於增進朝鮮半島南北民眾之間的相互了解、而韓朝首腦會晤給這個節目帶來了新的動力。

資料圖

韓國KBS電視臺《南北之窗》節目

您現在看到的就是來自韓國KBS電視臺《南北之窗》節目的相關報導,這個節目被譽為「韓國人看朝鮮的眼睛」,長期享有10%左右的超高收視率。第三次首腦會晤自然也成為《南北之窗》近期的報導重點。

首爾 韓國KBS電視臺《南北之窗》導演 鞠賢鎬 :下期節目播出將在韓朝首腦會晤的第二天,那天應該會很忙,現在開始我們就在準備朝韓腦會晤特輯。

節目團隊密切關注著朝鮮中央電視臺和相關媒體的各種信息,工作強度明顯增加。但令他們趕到欣慰的是,隨著近期朝韓關係的逐步回暖,節目的整體基調已經從之前的緊張嚴肅變得緩和輕鬆了不少。

資料圖

首爾 韓國KBS電視臺《南北之窗》導演 鞠賢鎬 :如果說之前報導朝鮮最主要的代表詞是 「核」以及「朝美關係」 ,近期報導的關鍵詞則是 平昌冬奧會後的「韓朝關係緩和」。

《南北之窗》通常分為4個版塊,最受關注的是反應朝鮮人民日常生活的部分。白承珠是這個版塊的主持人,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錄製新一期的報導,內容是關於朝鮮近期舉辦的一個美食節和女性服裝的最新流行趨勢,這樣的題材深受觀眾喜愛。

白承珠坦言,由於信息渠道有限,每當接觸到這樣的題材,她自己都難免大吃一驚,這和韓國人平日了解到的朝鮮太不一樣了。

首爾 韓國KBS電視臺《南北之窗》主播:以前我們以為朝鮮人民生活比較不幸,所以每次說到「統一」這個話題大多韓國年輕人對此還是比較擔心,但通過媒體看到朝鮮人民的日常生活其實真的跟我們差不多。

從1989年開播,《南北之窗》經歷了半島局勢30年的起起伏伏。增進了解,從民間層面彌合分歧,是節目創辦的初衷。導演鞠賢鎬希望這個節目也能成為推動半島和平的一股力量,並且期待朝韓媒體能以首腦會為契機,實現報導的新突破。

韓國KBS電視臺《南北之窗》導演 鞠賢鎬:KBS的記者有一天能到平壤去採訪,朝鮮中央電視臺記者也能來首爾採訪,期待南北用自己拍攝的內容相互報導彼此,希望那天早日到來。

央視記者:在採訪中,最打動我的並不是《南北之窗》主創團隊的敬業,而是他們30年未變,為半島和平而努力的執著。不管局勢如何變幻,南北之間相互了解的意願從未淡化,增進了解的努力從未間斷。

相關焦點

  • 普通韓國人眼中的朝鮮
    提到朝鮮,多會聯想到核武器、金氏家族、經濟制裁等等這些「硬」形象。而像宋載民這樣普通韓國人對於朝鮮的看法要生動得多。  上個世紀美蘇兩大陣營冷戰的結束,將朝鮮半島上的單一民族國家用三八線分成了南北兩個部分。由於地緣上和政治上的特殊性讓朝鮮半島長期以來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
  • 金日成逝世10周年之際看南北朝鮮兩代恩怨
    據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報導 今年7月8日是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逝世10周年。10年後的今天,他的長子、也是他的繼任者正在為南北關係書寫新史。  日前據《紐約時報》報導說,金正日有可能「在適當的時候」訪問韓國。
  • 韓戰停戰65周年 探訪非軍事區DMZ
    中新社首爾7月27日電 題:韓戰停戰65周年 探訪非軍事區DMZ  中新社記者 曾鼐  7月27日是韓戰停戰協定籤訂65周年紀念日。當天,記者探訪了非軍事區(DMZ)等地。7月27日是韓戰停戰協定籤訂65周年紀念日。在韓國京畿道臨津閣,遊人如織,這裡是民眾可自由前往的韓國境內最北端。當天,記者探訪了非軍事區(DMZ)等地。圖為臨津閣標誌,往北是朝鮮開城、往南是韓國首爾。中新社記者 曾鼐 攝  65年前的今天,韓戰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籤署。
  • 央視記者探訪朝鮮化妝品工廠 揭秘你不知道的「朝鮮製造」
    近日,央視記者探訪了朝鮮「新義州化妝品工廠」,朝鮮著名的「春香牌」化妝品就是從那裡生產出來的。驅車兩百多公裡,我們來到了朝鮮平安北道的中朝邊境城市新義州。新義州是朝鮮最有活力的幾個城市之一,著名的新義州化妝品工廠就坐落在這裡。
  • 朝鮮宣布金永南率團訪韓 半島"機會之窗"值得珍惜
    分析人士認為,朝韓雙方圍繞平昌冬奧會的合作為對話解決半島問題打開了一扇彌足珍惜的「機會之窗」。【新聞事實】 據朝中社報導,朝鮮高級別代表團以金永南為團長,此行目的是「出席第23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
  • 韓國人為什麼要「復活漢字」?8分鐘看完朝鮮半島的文字歷史
    即使在近代中華沉淪後,漢字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影響力,比如日文中仍有大量的漢字,然而在朝鮮半島,情況似乎有些不對,朝鮮半島現在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都是用著自己的民族文字——諺文,這裡面是不含漢字的。但是,要說韓國人完全不懂漢字,好像也不是…那麼,朝鮮半島的漢字歷史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文在寅:很多韓國人去中國看長白山,我終於能從朝鮮看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韓聯社20日報導,當天上午韓國總統文在寅和朝鮮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一同前往「白頭山」。據報導,文在寅和金正恩一行,先登上了位於「白頭山」南側的將軍峰,隨後到天池旁散步,期間二人的部分對話內容公開。
  • 【行攝天下】走進「韓國戰爭紀念館」,從韓國人眼中看韓戰|松哥視角
    我們的記憶裡,六十多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旗幟下,跨過鴨綠江在朝鮮半島上和美韓軍隊拼死廝殺。F-86D佩刀戰鬥機。在雕塑旁還有另外一個「備用」的鐘,它將在戰爭最終終結,南北統一之日替換到雕塑上!(註:本篇文中文字內容綜合自網絡有關文章)—— THE END ----感謝閱讀觀賞"視覺金陵"微信公眾號
  • 韓國人的民族之殤
    不管在哪個版本的「韓國人一生要去的地方」這類心願單上,白頭山都名列前茅。而對於韓國人心中地位崇高的這座山,他們卻只能取道中國,才能一睹其真容。上世紀50年代的一場戰爭,讓朝鮮半島分裂為兩個國家,人民分離,再難相見。從那以後幾十年的時間裡,韓國人都無法訪問朝鮮,也無法訪問中國。1962年,中朝雙方重開邊界劃分談判。
  • 通訊:在第二次「金特會」前探訪朝韓邊境列車
    新華社韓國坡州2月26日電 通訊:等待綠燈的「和平列車」——在第二次「金特會」前探訪朝韓邊境列車  新華社記者耿學鵬 田明  「像朝韓非軍事區這樣的稱謂恐怕終有一天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所以想趁現在有機會去看一看。」
  • 讓韓國人羞愧,又不得不自掏腰包
    不管在哪個版本的「韓國人一生要去的地方」這類心願單上,白頭山都名列前茅。而對於韓國人心中地位崇高的這座山,他們卻只能取道中國,才能一睹其真容。上世紀50年代的一場戰爭,讓朝鮮半島分裂為兩個國家,人民分離,再難相見。從那以後幾十年的時間裡,韓國人都無法訪問朝鮮,也無法訪問中國。1962年,中朝雙方重開邊界劃分談判。
  • 通訊:等待綠燈的「和平列車」——在第二次「金特會」前探訪朝韓...
    新華社韓國坡州2月26日電通訊:等待綠燈的「和平列車」——在第二次「金特會」前探訪朝韓邊境列車新華社記者耿學鵬 田明「像朝韓非軍事區這樣的稱謂恐怕終有一天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所以想趁現在有機會去看一看。」
  • JS622航班已載記者飛往朝鮮,韓國人未能登機
    5月13日,青瓦臺發言人在記者會上如是說。今天上午,一個國際記者團從北京出發,乘坐包機飛往朝鮮東部城市元山,採訪朝鮮豐溪裡核試驗場廢棄儀式。在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看來,這是美朝6·12「獅城握手」前的一次重要活動,元山豐溪裡核試驗場不僅是國際記者團此行的目的地,更是金正恩與川普通往新加坡的「起點」。
  • 調查稱假如朝鮮日本開戰,大多數韓國人會支持朝鮮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導,韓國智庫機構——韓國統一研究院11月6日公布了一項民調數據,假如朝鮮和日本開戰,45.5%的韓國人會支持朝鮮,15.1%會支持日本,另有39.4%的人表示不知道如何選擇。韓國統一研究院民調負責人李相星(音)介紹,這項調查旨在弄清韓國人在東北亞格局處在關鍵時刻時的想法。調查發現,在發生戰爭這種極端假設的情況下,韓國人更願意支持長期以來的對手朝鮮,而不是美國的盟友日本。李相星還發現,不同政黨的支持者在這項調查裡作出的選擇比例區別不大。
  • 韓國人評選朝鮮三大救國英雄,前兩個鮮為人知,第一英雄果然是他
    雖然朝鮮半島南北分裂為朝鮮和韓國,但兩個國家的歷史是一體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韓國歷史廣義上來說就是朝鮮歷史的一部分,由於朝鮮歷史就是一部永遠臣服於強國的歷史,所以韓國人很喜歡胡編亂造歷史,在歷史尋找存在感,這在韓國人的歷史課本或者影視作品都能看得出來。
  • 實拍韓國臨津閣,韓國人逢年過節來到這裡,眺望朝鮮和懷念先人
    可以感覺到隨著近年來韓國和朝鮮關係的改善,DMZ地區的緊張氣氛有所緩和,韓軍的一些哨所貌似已經廢棄不用了,但仍然沒有被徹底拆除。大巴車首先到達的是臨津閣,這裡距離朝鮮大約七公裡。登上瞭望臺可以看到近處的自由橋,連接南北雙方新建成的臨津江鐵路大橋,以及幾公裡外的朝鮮。
  • 第二次「金特會」前探訪朝韓邊境列車:乘客期待半島和平
    「像朝韓非軍事區這樣的稱謂恐怕終有一天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所以想趁現在有機會去看一看。」在由韓國首爾開往朝韓邊境非軍事區(DMZ)的旅遊列車上,60歲的韓裔美國人張勇鐵告訴記者。
  • 韓國人看著朝鮮並哀悼朝鮮親屬的地方
    可以感覺到,隨著近年來韓國和朝鮮關係的改善,DMZ地區的緊張局勢有所緩解,韓軍的一些崗位似乎已經廢棄,但還沒有完全拆除。巴士首先到達臨津展館,距離朝鮮大約7公裡。放眼望去,你可以看到附近的自由橋,連接著幾公裡外新建的臨津江鐵路大橋和朝鮮。臨津亭最著名的景點是「自由橋」,在韓戰結束後,中國和韓國軍隊與聯合國交換戰俘,一萬多名韓軍士兵在過橋後被送回韓國,戰俘們經過大橋時高呼「自由萬歲」。
  • 韓國研究雷人時鐘 自定義朝鮮半島統一時間
    當然,這是韓國一方的算法,朝鮮那邊怎麼算不得而知。有意思的是,曾一度想裁撤掉統一部的韓國總統李明博本月卻不斷宣示「統一步伐越來越近」,那麼韓方近來的舉動,是否是說它有意以武力統一三八線的那一側呢?近來在半島南北兩邊分別採訪的《環球時報》記者發現,統一的願望,南北雙方都有,但對統一方式的終極規劃卻相差甚遠。
  • 記者探訪朝鮮中餐館:憑票入場 3元可吃一餐
    在朝鮮,許多價格極其低廉的餐廳都不是想進就能進,而需要憑票入場。因為這些餐館作為朝鮮黨和國家福利,只提供給本地人,外國人要想體驗一番,往往難如上青天。前兩天,記者就「偶然地」進去了一家。  從外表看,這家店的深褐色圓形建築風格讓人有一種古代酒樓的即視感,招牌上用朝文和中文分別寫著「香滿樓大眾食堂」、「香滿樓酒家」幾個醒目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