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青山長河33,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義大利景點。
(1)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又稱「杜莫主教堂」,位於義大利米蘭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哥德式建築,世界第二大教堂,也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教堂之一。著名的《米蘭赦令》就從這裡頒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為羅馬帝國國教。拿破崙曾於1805年在這裡加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建築物,也是米蘭的象徵。
米蘭大教堂的設計建設先後有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多國建築師參與,因此其建築風格也包含了哥德式、新古典式、巴洛克式等多種時期和多個民族的不同風格,不過總體上還是「裝飾性哥德式」風格。教堂於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4年完成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至1965年教堂正面最後一座銅門被安裝,才算全部竣工,歷時6個世紀。整個教堂長1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總面積11萬平方米,可容納3.5萬人。米蘭大教堂的外部扶壁、塔、牆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全部局部和細節頂部為尖頂,整個外形充滿著升向天空的輕盈感,這些都是哥德式建築的典型外部特徵。它也是世界上雕塑和尖塔最多的建築,被譽為「大理石山」。
教堂內外牆等各處均點綴著雕像,共有6000多座,僅教堂外就有3159座之多。教堂頂聳立著135個尖塔,每個尖塔上都有精緻的人物雕刻,另有150個水道,410個大理石支架,上面均裝飾有浮雕。中央塔為其中最高,高108米,也是教堂的最高點,建於15世紀。中央塔上的聖母瑪麗亞鍍金銅像高4.2米。教堂的頂層縱橫交錯著33座石橋,連接堂頂各個部分,其上可鳥瞰全市風光。教堂大廳也是顯著的哥德式風格建築,中廳長而窄,長約130米,寬約59米,尖尖的拱券在拱頂相交,全由白色大理石築成。大廳玻璃窗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彩窗,高約20米,共有24扇,主要以耶穌故事作為主題。此外,教堂內還有寶物庫和米蘭大教堂博物館等,供遊人參觀。
(2)比薩大教堂建築群
比薩大教堂建築群位於比薩城東北角的比薩廣場上,是義大利羅馬式教堂建築的典型代表。該建築群包括大教堂、洗禮室、鐘樓和墓地,始建於1063年,之後3個世紀又經歷了陸續的增建、修繕。這些宗教建築對義大利11-14世紀的教堂建築藝術產生了極大影響,於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教堂呈長方的拉丁十字形,長95米,高約32米,其外牆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鮮明,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縱向有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入口處有三扇大銅門,上有描寫聖經故事的雕像,是義大利羅馬風格雕塑的代表作。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中堂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屋頂。
教堂前方約60米處是一座建於公元12世紀的洗禮堂,其建築風格混合了羅馬式和哥德式,外觀為覆有圓頂的圓筒形,直徑為39米,總高為54米,圓頂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約翰銅像。洗禮堂內有刻家尼古拉·皮沙諾創作的雕塑《誕生》,其主題是耶穌降生時的情景。比薩教堂附屬的鐘樓—比薩斜塔,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名聲超過教堂本身,它是一座全由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圓形斜塔,建築風格也混合了羅馬式和哥德式,共8層,高約55米,始建於1174年,但由於修道第三層即出現地基傾斜,因此至1370年才完工。不過由於斜塔的傾斜情況不斷加劇,義大利政府曾數次關閉斜塔,並對其進行大規模維修。
(3)帕多瓦植物園
帕多瓦植物園位於義大利北部帕多瓦市的帕多瓦大學中,距威尼斯35公裡。它建成於1545年,是歐洲第一個植物園,至今仍在開放。該植物園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並且目前依然是一個科學研究基地,於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植物園至今仍保留著最初的設計風格,一塊象徵著世界大陸的圓形土地被水流環繞。內部由東西、南北方向交叉的兩條道路分割成4個部分。此後這裡又增添了一些其他設施,其中包括裝飾過的大門和柵欄等建築元素,以及水泵和花房等實物元素。園內還有展覽溫室,溫室中設計了熱帶雨林和室內花園兩大主題,展示世界各地熱帶植物3500餘種,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我國雲南。
(4)埃斯特別墅
埃斯特別墅又名千泉宮,位於羅馬東郊40公裡的蒂沃利鎮。該別墅是由名門望族埃斯特家族的一位紅衣主教在16世紀修建的,此後將近1個世紀的時間裡,別墅不斷的補充完善,成為義大利式園林的典範。在2001被列人《世界遺產名錄》。別墅建造於義大利園林的全盛時期,其包括了噴泉、雕塑、洞穴、音樂等諸多表現形式,建築師將噴泉、機械等人工設施與自然景觀巧妙結合,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和諧與美感。之所以又名「千泉宮」,是因為別墅中噴泉眾多。在別墅主體建築周圍的園林之中,有大大小小500多座噴泉,其中包括十多處大型噴泉,這些噴泉都設計得非常巧妙。
其中較為出眾的噴泉有以下幾處:卵形噴泉,園中最大的噴泉之一,許多電影在此處取景。百泉路,長達130米的噴泉群景觀,在路的一側修建有一條同等長度的三層水渠。水渠上排列著各種動物石雕和噴泉,以同樣的節奏和韻律流出。自然噴泉,又稱「千乳泉」,泉水從象徵富饒的雕塑的千乳中噴岀。管風琴噴泉,號稱千泉宮中最美噴泉,其中加入了很多精巧的人工裝置,使人們能一邊聆聽文藝復興時期的四段音樂,一邊觀賞噴泉。別墅主建築物在高地邊緣,園林建在其後的陡峭山坡上,並被分作八層,每兩層間落差達50米。正是這樣的構造,使別墅中的噴泉無需水泵,而是依靠自然的力量噴發。
(5)斯卡拉歌劇院
斯卡拉歌劇院位於米蘭,它既是建築的典範,也是歌劇、尤其是義大利歌劇的象徵,被譽為「歌劇的麥加」。大劇院於1778年8月3日正式啟用,但在二戰期間被炸毀。戰後,義大利政府撥出巨資,以當時的最高標準進行了重建,目前,斯卡拉歌劇院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幾家豪華劇院之一。整個劇院為3層建築,磚牆和廊柱是灰色的,木製門窗,顯得宏偉大方。劇院內部則是和外部的凝重簡練呈現反比的富麗堂皇。
劇場池座呈馬蹄形,面積為405平方米,設有678個座位。舞臺的面積為780平方米,深35米,寬26.6米,高27.5米。樂池的面積為121平方米。池座周圍有6層樓座,一至四層為包廂,最上面兩層為普通樓座,二樓正中則是嵌金包銀,絲毯絨幔的皇帝包廂。整個劇場內可容納3600多名觀眾。廳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尤其是在池座中心高188米的穹頂上面懸掛著一盞由362個五顏六色的小燈組成的大型水晶吊燈,璀璨華麗。斯卡拉歌劇院還設有劇院博物館,展出大量有關歌劇及劇院歷史的珍貴收藏,如畫作、手稿、雕像、戲服及其他文件,其中威爾第的藏品佔了2個室。另外也設有劇院圖書館,收藏了八萬冊不同文字的戲劇藝術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