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住,清靜又自在」
今年6月,李文大學畢業,從四川回到河北老家。跟另外兩個朋友在石家莊搭夥過起了合租生活。
李文他們還算幸運,很快找到了工作,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每個人的工作地點不同,都想離自己的公司更近一些,於是只能分開各自生活。
1個月前,李文在裕華區租了一間20㎡的房子,每月租金1200元。
因為不會做飯,再加上是一個人,李文的一日三餐基本都是叫外賣。「想吃什麼點什麼,挺好。」周末的時候,還能睡個懶覺。
王雪兒(化名)26歲,是一名培訓機構的老師。半年前,她從家裡搬出來,開始過一個人的小日子。工作性質的原因,她經常全國各地跑,倒是十分享受在家獨居的時光。
「一個人清靜又自在,偶爾叫幾個朋友過來小聚,覺得也不錯。」在王雪兒看來,如今的年輕人生活節奏普遍很快,手機的功能也越來越多,發達的網絡,能夠滿足獨居青年日常需求。
周末的時候玩玩高達,一下午的時間也就過去了
同樣,25歲的張正因備考公務員,也在幾個月前加入了獨居行列。在他看來,自己一個人住,可以隨心所欲地安排時間,學習效率更高。
近日,「2021年我國獨居成年人接近1億」的話題在微博上引發熱議。
民政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9200萬。另有數據顯示,20歲到39歲的獨居年輕人數量接近2000萬。
「和父母一塊住,大事小事都要管,周末睡個自然醒都要嘮叨。」「每個人生活習慣不一樣,住在一起容易鬧矛盾。」「一個人在家穿衣可以隨便,早起晚睡,還能養寵物。」
獨居,成為越來越多成年人的選擇。
獨居生活需要調味劑
近幾年,「獨居青年」演化為一種現象被關注,甚至還會被貼上「空巢青年」的標籤,很大程度是對他們心理狀態的擔憂。
這7700多萬的成年人,會感到孤獨嗎?
「難免會落寞。」今年端午節,李文的公司發了一箱粽子,到現在還放在角落裡不曾拆開,落了一層灰。「自己吃,沒意思,懶得開火去熱。」
剛離開大學校園,宿舍裡每天嘻嘻哈哈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工作了一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住處,看著黑漆漆的屋子,心裡不是滋味。
李文的微信裡,加著幾百個好友,真正能聊天的,沒有多少。「能有什麼辦法,慢慢習慣唄。」
在張正看來,做飯是生活的調味品之一
「自由且孤獨」是張正對獨居生活的理解。
與李文不同的是,張正喜歡做飯,在他看來,做飯就是生活的調味品之一。
每次朋友來家裡做客,總要露上一手,但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基本不開火。「做了吃不完,過兩天全放壞了。」
除了做飯,周末的時候,他還喜歡玩玩高達,拼著拼著,一下午的時間也就過去了。
北京大學心理學學士,資深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師張偉旗表示,獨居是社會發展中的一種必然趨勢。身處的時代決定了目前80後、90後思想前衛、追求個性。
獨居青年的冰箱裡基本都是飲料、酸奶、水果這樣的「零食」
「也不排除部分人存在著逃避心理,比如不自信,對家庭、婚姻不完美的恐懼等。」張偉旗建議,獨居的年輕人應調整好心態,適時適度地增強社交能力。人人互動才是溝通的根本,婚姻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生活的方式有很多,有人偏愛熱鬧,有人享受安靜;開心是生活的一部分,孤獨也是。
學會愉快地與自己相處,是單身者的必修課。從來都沒有完美的生活方式,每一種選擇都必然有其理由。
撰文:由金迪
圖片:邊宇寧、受訪者供圖
校對:謝圓
編輯: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