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瑞雪過後的清晨,仍有積雪的菜葉,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溝溪鄉五十都村86歲的毛貴英,把家中的新鮮果皮剩菜撒在房後的菜地裡,滿心期待蔬菜長得再壯些。
這樣的房前屋後小菜地,在浙江衢州被稱為「一米菜園」。自2019年起,為推動深入做好農房整治的「後半篇文章」,衢州市婦聯創新性開展了「一米菜園」創建,即農戶利用自家房屋周圍的零星空地,在多方指導下,打造便於生產勞作、遊玩採摘的新時代鄉村菜園。
12月中旬,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來到衢州市多個村莊,近距離感受農家房前屋後的接地氣轉變,於「小乾坤」的「一米菜園」處,體味村民們收穫的一寸希望和一抹幸福。
「高顏值」菜園 「臭園」變香園
在開化縣華埠鎮下溪村,位於村居間的一小方菜園裡,一壟壟冬青菜整整齊齊地排列開。冬青菜鬱鬱蔥蔥,與積雪覆蓋山頭的遠山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冬景圖。
然而就在3年前,這裡還是髒亂差的荒廢地。當初為整治一戶多宅、有礙觀瞻附房、危舊房等問題,下溪村花費了不少力氣。可是農房整治後,拆出的房前屋後閒置土地該怎麼利用?村幹部又犯了難。
「自從去年以來,我們黨建帶婦建,積極推進『一米菜園』創建,變廢為寶,把『臭園』變成了香園!」下溪村黨支部書記許軍平高興地說。
下溪村充分發揮黨員、婦聯執委、巾幗服務隊志願者作用,在下轄的塔山底自然村打造出5畝的「一米菜園」,並賦予了它們一個寄託美好祝願的名字——「夢想菜園」。
有了夢想,便有了為之奮鬥的動力。下溪村打通融合村「兩委」班子、婦聯,組織村裡勞動力,清理拆改廢棄物,把石頭化作菜園子矮牆,把瓶瓶罐罐轉化為裝飾物。
如今,漫步在下溪村,一個個富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菜園子,成為奪人眼球的風景。
正如「夢想菜園」的名字那般,下溪村正懷著夢想,借著「一米菜園」的東風,期待來年村莊人氣旺盛、鄉村旅遊火熱的好日子。
「高產值」一寸希望 廢地變「聚寶盆」
如果說「一米菜園」讓村莊迅速飛躍成「美園子」只是表象,那麼「一米菜園」給村民帶來的「真金白銀」,則是帶給農村留守人家的一寸希望。
「我們的『一米菜園』實現了銷售市場化運營模式。」溝溪鄉黨委書記陳建鋒說。
從自給自足到市場化運營,僅僅是因為陳建鋒聽到了村民一句話——「家門口種的菜吃不完,扔掉怪可惜的。」這句話點醒了陳建鋒,「村民種出來的蔬菜綠色原生態,口感好,為什麼不賣出去呢?」於是,溝溪鄉餘東村探索建立了「集體+農場+農戶」的協議合作模式,開拓了農菜進商入超、雲端網售、村播帶貨等多渠道銷售。這樣一來,農戶坐在家門口,守在自家小院就能把錢賺。
距離餘東村50公裡外的龍遊縣詹家鎮浦山村也不甘落後。村莊內色彩濃烈、帶有民族風情的牆體畫,讓人仿若置身「油畫世界」。
浦山村通過農戶資源入股、村集體資金入股、公司專業運維方式,吸引了一家旅遊公司投資5000萬元建設了「鳳凰部落」親子研學基地。而「一米菜園」就是村民資源入駐的資本,他們把「一米菜園」開發成「農耕體驗」系列產品,供遊客體驗農事農活,感受農耕文化。去年,戶均增收超3萬元。
村民家門口就業鼓了腰包,村集體也找到了增收新途徑。下溪村通過認購模式、團餐模式以及蔬菜進超市等經營模式,將「一米菜園」的商業價值最大化。
「一米菜園」給鄉村帶來的一寸寸希望似火種,點燃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高價值」一抹幸福 菜園變紐帶
「種一畦菜盼兒孫還。」在江山市雙塔街道陸壟村,90多歲老奶奶家「一米菜園」內的一句話標語,觸動著人們的心弦。
打一通電話,告訴在外打拼的孩孫,家中菜園的菜已成熟,便是長輩思念晚輩最含蓄的表達。臨行前,塞滿了整整一後備廂的新鮮蔬菜,便是長輩們給予的最樸實的愛。「一米菜園」成了親人們之間傳輸情感的紐帶。
「一米菜園」紐帶作用的體現並不局限於此。在五十都村,程小仙身穿紅馬甲,手拿鉗子,每天到多個菜園裡「巡邏」撿拾垃圾。身為巾幗志願者服務隊一員的她,和姐妹們一起開展巾幗護園、鄰裡互助、垃圾分類等活動,發揮婦女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半邊天」作用。
此外,五十都村還有個「一米菜園」田間議事廳,這裡常態化開展婦女、村民議事活動。她們分享種植經驗、收集村情民意。村婦聯執委和巾幗志願者還帶頭認領種植愛心菜園,將收穫的新鮮蔬菜無償提供給居家養老照料服務中心和留守老人,傳遞溫暖關愛。
「有禮菜園」「鄰裡菜園」「和睦菜園」……以「和諧文明」為內涵核心的「一米菜園」正在「發酵」無形價值,讓鄰裡關係更融洽,鄉風更加文明。(姚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