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國 | 時 間 | 世 界 |
新石器時代農業處在「刀耕火種」階段(至西漢南方);紡織技術萌芽,紡織原料是麻、葛、絲;銅器、陶器均已出現。 | 距今年前5000年前 | 公元前3500開始,尼羅河兩岸出現奴隸制國家,公元前3000初步統一。金字塔的建造始於公元前27世紀法老昭塞爾的階梯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建於公元前2700左右,位列吉薩三塔之首。 |
夏王朝建立。王位世襲制確立 | 公元前2070 | |
商王朝建立。 | 公元前1600 | |
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 | |
從商中期到東漢晚期,陶向瓷過渡; | |
西周建立(實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 公元前1046 | |
夏商周時期是我國的青銅時代。 | |
| 公元前776 | 奧林匹亞舉辦第一屆體育競技會 |
平王東遷,東周王朝開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 | 公元前770 | 公元前800年修建雅典衛城 |
公元前8世紀左右希臘城邦建立 |
| 公元前753 | 羅馬城邦建立(習慣法) |
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徵」 | 公元前685 | |
| 公元前632 | 雅典平民暴動,迫使統治者把習慣法編定為成文法 |
魯國實行「初稅畝」 | 公元前594 | 梭倫改革(解負令、四等級制、四百人會議、陪審法庭) |
孔子誕生。仁、禮、中庸、德治;私學;有教無類;編訂「六經」 | 公元前551 | |
春秋晚期,人工冶煉的鐵器產生(甘肅靈臺); | 公元前509 | 羅馬共和國建立(從此至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產生的法律統稱為公民法;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至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法律統稱為萬民法) |
鐵製工具和牛耕開始出現; |
土地私有制萌芽(即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徵」、魯國實行「初稅畝」)。 |
| 公元前506 | 克裡斯提尼改革(按地域劃分選區、五百人會議、陶片放逐法) |
| 公元前500 | 希波戰爭爆發 |
| 公元前490 | 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 |
孔子逝世 | 公元前479 | |
戰國時期開始。(至公元前221)百家爭鳴;鋼(河北易縣)、司南出現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已有了火藥原料(硫磺、硝石)知識; | 公元前475 | 從公元前5世紀中葉開始,希臘開始智者運動,代表有普羅塔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前469—前399.認識你自己)、斯多亞學派(人生而平等) |
| 公元前449 | 希波戰爭結束; |
| 羅馬頒布《十二銅表法》(成文法、公民法) |
李悝在魏國變法 | 公元前445 | |
| 公元前443 | 伯裡克利改革(至公元前429) |
| 公元前427 | 柏拉圖誕生。(卒於公元前347)(理念論、理想國、柏拉圖學園) |
公元前四世紀初,秦國開始實行一些變法 | 公元前384 | 亞里斯多德誕生。(卒於公元前322)(接近了唯物主義、逍遙學派、中庸之道) |
秦孝公即位 | 公元前361 | |
商鞅變法開始,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實行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權制、重農抑商政策;秦國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 | 公元前356 | |
秦惠文王即位,商鞅被車裂。 | 公元前338 | |
秦王嬴政即位; | 公元前246 | |
鄭國修建鄭國渠 | |
秦滅六國開始(遠交近攻。韓、趙、魏、楚、燕、齊) | 公元前230 | |
秦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貨幣、小篆文字、度量衡、焚書坑儒);隸書出現 | 公元前221 | |
秦將蒙恬北擊匈奴,收河套、修長城、築「直道」; | 公元前215 | |
在此前後,又開靈渠,徵服嶺南;修五尺道,徵服西南。 | |
秦朝滅亡 | 公元前207 | |
楚漢戰爭 | 公元前206 | |
西漢建立。西漢時期,牛耕逐漸普遍全國,出現鐮、鋤等鐵農具;關中出現「井渠」; 棉、毛成為紡織原料;絲織代表有素紗褝衣;用煤冶鐵,皮囊鼓風;秦漢嚴格管理「市」;漢武帝在位(前140—前86),獨尊儒術、創辦太學;董仲舒新儒學興起;楷書出現。紙出現。 | 公元前202 | |
公元前27 | 羅馬帝國建立 |
西漢滅亡。王莽建立「新」朝 | 9 | |
東漢建立。二牛抬槓轉變為一牛挽犁;王景治黃河; | 25 | |
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排鼓風; | |
東漢晚期,青瓷、白瓷出現。 | |
| 80 | 羅馬大鬥獸場建成 |
蔡倫改進造紙術。 | 105 | |
東漢滅亡。三國時代開始 | 220 | |
西晉統一 | 266 | |
西晉滅亡。東晉十六國開始 | 316 | |
拓跋部首領拓跋珪重建代國 | 386 | |
| 393 | 羅馬皇帝禁止奧林匹亞競技會 |
東晉葛洪《抱樸子》提到「火藥」;「書聖」王羲之 | 395 |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 |
拓跋珪遷都平城,改國號「魏」 | 398 | |
| 404 | 羅馬大鬥獸場廢棄 |
南北朝開始。灌鋼法、草市出現 | 420 | |
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 439 | |
馮太后、孝文帝改革(至499) | 471 | |
| 476 | 西羅馬帝國滅亡 |
孝文帝遷都洛陽 | 495 | |
隋朝統一。創三省六部、科舉制 | 589 | |
唐朝建立。曲轅犁出現;從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彩瓷出現;草市、夜市繁榮;火箭火炮; | 618 | |
松贊幹布修建布達拉宮 | 643 | |
世界最早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 868 | |
唐朝滅亡。五代十國、遼、宋、夏、金、蒙分裂時代開始 | 907 | |
北宋局部統一;「市」突破時空限制;指南針出現並用於航海;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唐宋時期 | 960 | |
定、鈞、景、龍、耀五大名窯; | |
北宋滅亡(靖康之變)南宋建立。 | 1127 | |
宋明時期,理學、心學先後興起 | |
| 1187 | 佛羅倫斯成為城市共和國。 |
元建立(行省制);青花瓷出現 | 1271 | |
南宋滅亡,元統一。 | 1276 | |
元朝滅亡。 | 1368 | 14世紀30年代,佛羅倫斯的毛紡織業中產生了歐洲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 |
明朝建立。 | 14—17世紀,文藝復興運動 |
(太祖廢丞相、成祖設內閣) | |
靖難之役,朱棣奪權 | 1402 | |
紫禁城(1912後稱「故宮」)建成,明成祖將都城從南京遷北京 | 1421 | |
| 1453 | 東羅馬帝國滅亡 |
| 1471 | 佛羅倫斯大教堂(即聖母瑪利亞大教堂)建成,標誌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誕生。 |
| 1488 | 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好望角; |
| 15世紀晚期,英國開始圈地運動 |
| 1492 | 哥倫布在西班牙支持下發現美洲 |
大約明朝中後期,在蘇州絲織業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 1498 | 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到印度的新航路;15世紀末,英國政府推行「重商主義」政策 |
商幫、會館出現;海禁政策實行。 | |
| 1517 | 馬丁路德揭開宗教改革運動序幕 |
| 1519 | 麥哲倫在西班牙支持下進行環球航行(至1522,其夥伴回到歐洲) |
| 1529 | 英國亨利八世開始宗教改革 |
| 1541 | 加爾文在日內瓦開始宗教改革 |
葡萄牙侵佔澳門 | 1553 | |
| 1581 | 荷蘭共和國建立 |
| 1588 | 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
| 1600 | 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 |
| 1607 | 英國建立北美第一塊殖民地維吉尼亞 |
| 1613 | 英國在印度設立商站 |
荷蘭侵佔臺灣 | 1624 | 17世紀,荷蘭成為「海上馬車夫」 |
| 1626 | 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建成 |
| 1640 |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
| 1642 | 牛頓誕生 |
明朝滅亡;清軍入關,順治即位; | 1644 | 17—18世紀,啟蒙運動; |
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崑曲產生 | |
明末清初,沙俄侵略黑龍江流域 | 1649 | 英國處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國 |
| 1651 | 英國議會頒布《航海條例》 |
| 1652 | 英荷戰爭爆發,共三次,至1674 |
| 1653 | 英國克倫威爾獨裁統治 |
| 1658 | 克倫威爾去世 |
| 1660 |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闢 |
康熙即位。康熙年間,粉彩瓷發明。 | 1661 | |
鄭成功收復臺灣 | 1662 | |
| 1668 | 牛頓設計製作世界第一臺反射望遠鏡 |
| 1672 | 牛頓發表《關於光和色的新理論》 |
平定三藩之亂 | 1681 | |
施琅收復臺灣 | 1683 | |
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 1684 | |
一戰雅克薩 | 1685 | |
二戰雅克薩 | 1686 | |
| 1687 | 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
| 1688 | 英國「光榮革命」,標誌著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
在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第一次用「中國」國號 | 1689 | 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奠定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
康熙開始平定噶爾丹(至1697) | 1690 | |
| 1701 | 英國頒布《王位繼承法》 |
| 1721 | 沃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位首相; |
康熙逝世 | 1722 | |
| 1727 | 牛頓逝世 |
| 1756 | 英法「七年戰爭」爆發 |
| 1763 | 英法「七年戰爭」結束,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
| 1765 | 英國哈格裡夫斯發明手搖紡紗機,標誌著工業革命開始;18世紀中葉,責任內閣制形成,英國成為典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
| 1771 | 英國阿克萊特設立第一座工廠 |
| 1773 | 波士頓傾茶事件 |
| 1775 | 來剋星頓槍聲,標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
| 1776 | 《獨立宣言》發表,標誌美國建立;華盛頓的首次軍事行動是圍攻波士頓,也是北美人首次勝利;《國富論》發表 |
| 1777 | 薩拉託加大捷,美國獨立戰爭擴大為國際性戰爭的轉折點 |
| 1781 | 約克鎮戰役,標誌美國獨立戰爭結束;美國《邦聯條例》生效,引發國家危機 ; |
| 1782 | 英國瓦特改良蒸汽機 |
| 1783 | 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
| 1786 | 美國謝司起義 |
| 1787 | 美國制定《聯邦憲法》 |
| 1788 | 美國《聯邦憲法》生效 |
| 1789 | 美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首任總統;法國大革命爆發 |
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進京 | 1790 | |
| 1792 |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
| 1793 | 華盛頓連任。拿破崙土倫戰役 |
| 1794 | 英國莫茲利發明移動刀架,機械製造業開始出現;法國熱月政變 |
| 1795 | 拿破崙巴黎平叛。 |
| 1796 | 華盛頓離職,開創了孤立主義外交政策和總統兩屆任期制 |
| 1798 | 美國惠特尼開創工業生產標準化 |
| 拿破崙遠徵埃及 |
| 1799 | 華盛頓逝世;拿破崙霧月政變 |
| 1804 | 拿破崙頒布《拿破崙法典》; |
|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 |
| 1805 | 法、俄、奧「三皇會戰」 |
| 1806 | 拿破崙頒布「大陸封鎖令」 |
| 1807 | 美國富爾頓製成汽船 |
| 1810 | 拿破崙登上歐洲霸主的寶座 |
| 1812 | 拿破崙遠徵俄國。失敗。 |
| 1813 | 萊比錫大會戰,拿破崙失敗。 |
| 1814 | 英國史蒂芬孫發明火車;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拿破崙第一次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 |
| 1815 | 滑鐵盧戰役,拿破崙失敗,百日王朝結束;拿破崙第二次被流放到大西洋的聖赫倫那島。 |
| 1818 | 馬克思誕生 |
| 1821 | 拿破崙逝世 |
山西第一票號「日升昌」建立 | 1823 | 美國總統門羅提出「門羅主義」 |
| 1825 | 英國取消機器出口禁令,工業革命在歐美廣泛開展起來; |
| 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 |
| 1831 | 法國裡昂工人第一次起義; |
| 達爾文環球考察; |
| 英國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
| 1832 | 英國議會改革(1867、1886繼續改革),工業資產階級權力擴大 |
| 1834 | 法國裡昂工人第二次起義 |
| 1836 | 英國憲章運動 |
| 1837 | 美國莫爾斯發明有線電報; |
| 日本大鹽平八郎在大阪起義 |
| 1838 | 俄國雅可比發明電動機 |
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 | 1839 | |
鴉片戰爭爆發 | 1840 |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世界工廠 |
三元裡人民抗英 | 1841 | |
中英《南京條約》籤訂; | 1842 | 馬克思恩格斯在科隆《萊茵報》編輯部第一次會面 |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促進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 |
| 1844 | 德意志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馬克思發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標誌他轉變為共產主義者;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第二次會面;馬、恩合作的第一個作品《神聖家族》;恩格斯發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標誌他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
| 1845 | 馬克思、恩格斯在布魯塞爾第三次會面;馬、恩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提出唯物史觀 |
| 1846 | 馬克思、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創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 |
| 1848 | 《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馬、恩創辦《新萊茵報》 |
太平天國運動開始(金田起義、永安建制) | 1851 | 英國舉辦第一次世界博覽會;世界第一條海底電纜(英吉利海峽) |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北伐、西徵、東徵。 | 1853 | 英法和俄國爆發克裡米亞戰爭;美國佩裡艦隊在日本浦賀登陸 |
| | |
| 1854 | 《日美親善條約》標誌世界市場初成 |
| 1855 | 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殺 |
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天京事變 | 1856 | 克裡米亞戰爭以俄國失敗而結束 |
《天津條約》籤訂 | 1858 | |
洪仁玕《資政新篇》 | 1859 | 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
| 美國打出世界第一口油井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 1860 | 林肯當選美國總統;英法自由貿易條約,標誌世界市場逐漸成熟;赫胥黎辯論;日本井伊直弼被殺 |
《北京條約》籤訂,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 | |
洋務運動(1861—1895)開始,也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 1861 | 俄國農奴制改革; |
| 美國內戰爆發。 |
曾國藩辦安慶軍械所,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開端 | 1862 | |
| 1863 | 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建立;赫胥黎發表《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
天京陷落 | 1864 | 馬克思在倫敦創立第一國際 |
阿古柏侵佔新疆的喀什噶爾; | 1865 | 美國內戰結束;林肯遇刺; |
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第一艘輪船 | 日本高杉晉作奪取長洲藩政權 |
鐵匠方舉贊、孫英德在上海辦發昌機器廠,民族資本主義開端; | 1866 | 德國西門子發明發電機,標誌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
海關試辦郵政;孫中山誕生 | 日本幕府討伐長洲藩失敗 |
阿古柏侵佔南疆各城,成立「哲得沙爾汗國」,自立為「汗」。 | 1867 | 瑞典諾貝爾發明炸藥; |
|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
| 奧匈帝國建立(1918戰敗解體) |
| 1868 |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
| 1869 | 甘地誕生 |
阿古柏侵佔北疆吐魯番和烏魯木齊。 | 1870 | 普法戰爭;巴黎「9月4日革命」法蘭西第二帝國覆亡,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列寧誕生 |
俄國侵佔伊犁(至1881《改訂條約》,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堪分西北界約記》,共侵佔中國東北、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公裡。) | 1871 | 法國巴黎公社革命;馬克思《法蘭西內戰》;德國完成統一,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 |
| 比利時格拉姆製成商品電動機; |
| 日本廢藩置縣、改革幣制、改革教育、派伊藤博文等訪問歐美 |
廣東商人陳啟源在南海創辦繼昌隆繅絲廠 | 1872 | 日本第一條鐵路修建完成; |
| 日本勢力開始滲透到琉球。 |
在漢口出版的《昭文新報》,開創了國人辦報的先例 | 1873 | 日本建立「皇軍」 |
| 1874 | 日本侵略臺灣。失敗,索銀50萬 |
左宗棠收復新疆(1875—1880) | 1875 | 法國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標誌共和政體最終確立; |
| 第一座發電廠在法國建成 |
| 1876 | 美國貝爾發明電話;英國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創立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日朝《江華條約》。 |
福建巡撫丁日昌在臺灣架設中國第一條電報線 | 1877 | |
| 1879 | 德奧「同盟條約」;日本吞併琉球愛因斯坦誕生; |
中國自建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成;中俄籤訂《改訂條約》 | 1881 |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 |
電話傳入 | 1882 | 義大利參加德奧同盟,三國同盟形成;美國愛迪生建立世界上第一座中心發電廠 |
中法戰爭(1883—1885) | 1883 | 馬克思逝世 |
新疆設省 | 1884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
臺灣設省 | 1885 | 德國卡爾·本茨發明三輪汽車;《資本論》第二卷出版 |
| 1887 | 德國狄塞爾發明柴油機 |
康有為第一次上書 | 1888 | |
李四光誕生 | 1889 | 恩格斯領導的第二國際在巴黎建立(一戰爆發後解散);美國提出「泛美主義」;《日本帝國憲法》,標誌日本君主立憲制確立 |
康有為寫「兩考」 | 1891 | |
| 1892 | 法俄締結軍事協定; |
| 法國教育家顧拜旦建議恢復古奧林匹亞競技會 |
毛澤東誕生 | 1893 | 德國卡爾·本茨開始生產四輪汽車;列寧參加聖彼得堡馬克思主義小組 |
甲午中日戰爭開始; | 1894 | 美國福特生產美國第一輛汽車;《資本論》第三卷出版;英美與日本籤訂條約,放棄治外法權; |
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成立,通過《奧林匹克憲章》 |
《馬關條約》籤訂,甲午中日戰爭結束;臺灣人民反割臺鬥爭;康有為在京發動「公車上書」、創辦《中外紀聞》、成立強學會; | 1895 | 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 |
民族工業第一高潮開始 | 義大利馬可尼發明無線電通訊; |
| 恩格斯逝世; |
| 列寧組織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 |
| 日本吞併臺灣 |
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上海);梁啓超在上海創辦《時務報》 | 1896 | 義大利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 |
| 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雅典舉行; |
瓜分狂潮開始(德國、膠州灣); | 1897 | |
譚嗣同發表《仁學》;嚴復創辦《國聞報》,出版《天演論》。 | |
康有為組織保國會; | 1898 | 美西戰爭爆發 |
戊戌變法; | |
戊戌政變 | |
義和團運動興起(山東 扶清滅洋) | 1899 | 美西戰爭結束,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提出「門戶開放」 |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二燒圓明園 | 1900 | 德國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論; |
| 列寧創辦《火星報》 |
義和團運動失敗; | 1901 | 諾貝爾獎開始頒發; |
《辛丑條約》籤訂 | 甘地在南非創建「鳳凰新村」 |
梁啓超的文章中提到馬克思 | 1902 | |
| 1903 | 列寧主義誕生; |
| 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
鄧小平誕生 | 1904 | 英法協約 |
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 | 1905 | 日俄戰爭,俄敗,引發國內革命;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並提出光量子假說,解釋了光電效應; |
孫中山正式提出「三民主義」; | |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誕生 | |
天津創辦有軌電車交通系統; | 1906 | |
上海創設無線電報; | |
朱執信介紹馬、恩生平、思想 | |
| 1907 | 英俄協約,標誌著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
| 1910 | 《日韓合併協定》,日本吞併朝鮮 |
四川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 1911 | |
中華民國成立在南京;清帝退位;頒布《臨時約法》;孫中山辭職;袁世凱奪權、遷都北京; | 1912 | |
民族工業第二高潮開始; | 民國元年1913 | |
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善後大借款」;孫中山領導「二次革命」; | |
民族工業第一高潮結束 | |
| 1914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 馬恩河戰役;甘地回國 |
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 袁世凱復闢;護國運動;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提出民主和科學,新文化運動興起 | 1915 | 義大利參加協約國作戰; |
| 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學院 |
《新青年》從上海遷到北京 | 1916 | 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
| 愛因斯坦提廣義相對論 |
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實行「兼容並包,思想自由」,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 | 1917 | 俄國二月革命;美國和中國參加一戰;列寧發表《四月提綱》、《國家與革命》;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世界現代史開端;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 |
孫中山在廣州發起第一次護法運動,因西南軍閥叛變而失敗; | 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 |
孫中山代表中國電賀十月革命 | |
民族工業第二高潮結束; | 1918 | 蘇俄與同盟國籤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戰爭; |
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主義的勝利》;魯迅發表《狂人日記》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
| 蘇俄國內戰爭爆發,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 |
| 列寧遇刺; |
| 奧匈帝國解體; |
| 德國十一月革命; |
| 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 |
五四運動,舊民主主義革命開始 | 1919 | 巴黎和會召開; |
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胡適挑起「問題與主義之爭」;孫中山提出《實業計劃》 | 《凡爾賽和約》籤訂; |
| 國際聯盟成立; |
| 英國提出羅拉特法案,甘地發動「文明不服從運動」; |
| 英國製造阿姆利則慘案;甘地首次提出「不合作」; |
| 列寧創立共產國際(第三國際) |
李大釗在北京組織「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陳獨秀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並創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毛澤東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 1920 | |
孫中山在廣州發起第二次護法運動 | |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誌著中共成立 | 1921 | 蘇俄國內戰爭結束,新經濟政策開始;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獲諾貝爾獎;華盛頓會議《四國條約》; |
中共二大,制定革命綱領;中共領導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中日在華盛頓會議會外籤訂《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附約,山東問題解決並部分廢除二十一條 | 1922 | 蘇聯成立;華盛頓會議《五國條約》(現代第一個裁軍協議)、《九國公約》;曹裡曹拉事件,甘地絕食,國大黨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義大利墨索裡尼建立第一個法西斯國家 |
中共三大確定國共合作方針;孫中山決定「以俄為師」,同意以「黨內合作」的方式與中共合作;孫中山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英美報商在上海辦第一個廣播臺 | 1923 | 法國、比利時佔領德國魯爾 |
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新三民主義,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革命統一戰線建立,國民革命運動興起;黃埔軍校創立; | 1924 | 列寧逝世;史達林上臺; |
馮玉祥北京政變;孫中山北上,國民會議運動興起; | 蘇聯第一部憲法,把聯盟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 |
上海開始有公共汽車運行 | 甘地當選國大黨主席; |
| 國聯締結《日內瓦議定書》 |
孫中山逝世; | 1925 | 蘇聯史達林開始推行工業化方針;《洛迦諾公約》,德國開始重新成為政治大國。 |
五卅運動(中國工運第二高潮);毛澤東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 | |
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統治,沉重打擊帝國主義; | 1926 | 英國貝爾德發明電視 |
哈爾濱自辦第一個廣播電臺; | |
李四光發表《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地質力學萌芽 | |
四一二、七一五政變,國民革命運動失敗;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確立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民族工業第三高潮開始。「四大家族」官僚資本開始產生;上海新新公司辦第一座私營廣播 | 1927 | 日本東方會議確定「徵服滿蒙」的方針; |
| 蘇聯開始農業集體化(至1937完成); |
| 美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 |
蔣介石「北伐」;張學良「東北易幟」北洋軍閥統治結束; | 1928 | 蘇聯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 |
朱毛井岡會師,建立紅軍; | 《非戰公約》是第一個提出放棄把戰爭作為國家政策的國際條約 |
南京中央廣播電臺是第一座全國性廣播電臺 | |
孫中山從北京西山遷葬南京中山陵 | 1929 |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印度國大黨通過獨立決議,授權甘地領導運動 |
紅軍第一次反圍剿(至1934年共5次) | 1930 | 甘地領導「食鹽進軍」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澤東為主席; | 1931 | 美國茲沃爾金製成電子顯像管 |
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淪陷 | |
一·二八事變,蔡廷鍇、蔣光鼐率領十九路軍上海抗戰; | 1932 | 蘇聯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
偽滿洲國在長春成立(溥儀); | |
東北軍安德馨率部山海關抗戰; | 1933 | 羅斯福任總統,實行」新政」;希特勒任總理,建立法西斯統治; |
二十九軍宋哲元率部長城抗戰; | 蘇聯開始第二個五年計劃 |
馮玉祥、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 | |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開始長徵。 | 1934 | 希特勒稱「元首」 |
遵義會議;「八一宣言」; | 1935 | 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實行義務兵役制; |
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 |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 |
瓦窯堡會議; | 美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界》 |
華北事變;一二九運動; | |
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於甘肅會寧標誌著長徵勝利結束; | 1936 | 德國出兵萊茵非軍事區;日本二二六兵變,廣田弘毅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西班牙內戰爆發(1936-1939);蘇聯頒布新憲法,標誌「史達林模式」確立;德意籤訂柏林協定,「柏林—羅馬軸心」正式形成;德日籤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凱恩斯主義誕生 |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標誌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 |
中共組成東北抗日聯軍。 | |
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開始;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中共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實行三三制; | 1937 |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強國; |
八一三事變發生;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 | 日本近衛文磨組閣,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
南京大屠殺 | 義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結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 |
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武漢會戰;廣州、武漢失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 1938 | 德國吞併奧地利; |
| 慕尼黑陰謀,綏靖政策達到頂峰。 |
毛澤東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在張家口成立(德穆楚克棟魯普); | 1939 |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加速二戰爆發; |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
| 美國通過新的《中立法》; |
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八路軍在華北開展百團大戰; | 1940 | 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投降;英法聯軍敦刻爾克撤退;希特勒下令執行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德意日正式結成軍事同盟,第二年,匈羅保加入 |
正面戰場棗宜會戰,國民黨將領張自忠壯烈殉國; | |
汪精衛偽政權在南京成立 | |
國民黨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長葉挺被捕,副軍長項英被殺;中共揭露事變真相、重建新四軍;中國對日宣戰 | 1941 | 美國通過《租借法》;英美《大西洋憲章》;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 |
| 莫斯科戰役宣告「閃電戰」破產 |
中共在延安開展整風運動(徹底肅清王明左傾錯誤)、開展大生產運動,解決經濟困難; | 1942 |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形成;美機轟炸東京;中途島戰役勝利;阿拉曼戰役勝利;史達林格勒戰役爆發;甘地首次提出印度獨立,首次沒有譴責人民使用暴力; |
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部成立蔣介石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部最高統帥; | 美日瓜島戰役;英美北非登陸 |
| 1943 | 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北非戰事結束;蘇中美英莫斯科外長會議籤訂《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庫爾斯克戰役中發生最大的坦克大戰; |
| 《羅斯福的世界藍圖》發表 |
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大潰敗; | 1944 | 諾曼第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闢; |
敵後抗日軍民開始局部反攻 |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 |
|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 |
中共七大召開;抗戰進入全面反攻階段;抗戰勝利; | 1945 | 雅爾達會議;阿登戰役;波茨坦會議;美國研製原子彈成功;羅斯福逝世;希特勒自殺;二戰結束;舊金山會議;聯合國成立;紐倫堡審判;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 |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 | |
重慶談判,《雙十協定》籤訂; | |
李四光發表《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正式提出「地質力學」 | |
國民党進攻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 1946 | 美國發明電腦;東京審判; |
| 邱吉爾發表鐵幕演說; |
| 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
解放區土地改革; | 1947 | 杜魯門主義出臺;馬歇爾計劃;關貿總協定籤訂;蘇聯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至1956); |
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挺進中原,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 第二屆聯大181號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立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 |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 | 第一次印巴戰爭(至1949) |
三大戰役(遼瀋、淮海、平津1948年9月至1949年初),基本殲滅國民黨主力;中國正式成為關貿總協定原始締約方;李四光《新華夏海的起源》標誌地質力學正式誕生 | 1948 | 第一次中東戰爭; |
| 聯合國第一次維和行動; |
| 朝鮮半島分裂; |
| 甘地遇刺;柏林危機; |
| 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 |
七屆二中全會召開; | 1949 | 北約組織成立;德國分裂; |
渡江戰役,國民政府覆亡; | 蘇聯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
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召開,通過《共同綱領》,作為臨時憲法; | 第一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巴黎、布拉格); |
新中國開國大典; | 西德阿登納「社會市場經濟」 |
蘇聯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 | |
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 | |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籤訂; | 1950 |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籤訂,標誌社會主義陣營形成; |
抗美援朝開始; | 韓戰爆發; |
新解放區土地改革開始; | 《斯德哥爾摩宣言》;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華沙) |
臺灣退出關貿總協定; | |
李四光回國 | |
西藏和平解放 | 1951 | 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 |
| 聯合國難民署成立 |
土改結束(徹底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私有制 ) | 1952 | 埃及納賽爾革命; |
| 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一五計劃;三大改造(私有制改變為公有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 | 1953 | 中、朝、美籤訂《朝鮮停戰協定》; |
| 史達林逝世 |
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次以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 | 1954 | 美國製成世界第一臺彩色電視機; |
| 羅素髮表《人類的危機》 |
萬隆會議(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受到擁護; | 1955 | 萬隆會議;華約成立,標誌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形成,標誌美蘇爭霸開始;萬隆會議;《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發表;赫魯雪夫上臺改革;愛因斯坦病逝;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 | |
毛澤東《論十大關係》;中共八大召開;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 1956 | 蘇共二十大,赫魯雪夫「秘密報告」;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國有;第二次中東戰爭;聯合國向中東派出第一支維和部隊 |
毛澤東提出文藝「雙百」方針 | |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 | 1957 | 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 |
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 1958 | 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 |
廣西、寧夏自治區成立; | |
第一家電視臺是北京電視臺; | |
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 | |
三年經濟困難(1959—1961) | 1959 | 赫魯雪夫訪美,美蘇「戴維營精神」;「法塔赫」成立;聯大1368號決議《兒童權利宣言》 |
八字方針提出(至1965經濟好轉) | 1960 | 蘇聯飛彈擊落美國U-2間諜飛機 |
| 1961 | 蘇聯太空人加加林登上太空; |
| 不結盟運動興起;甘迺迪上臺; |
| 越南戰爭爆發(至1975); |
| 東德修建柏林圍牆; |
| 1962 | 古巴飛彈危機 |
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 1964 | 勃列日涅夫上臺改革; |
提出「四個現代化」; | 巴解組織成立; |
| 羅素和平基金會成立 |
西藏自治區成立;中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 1965 | 第二次印巴戰爭 |
上海《文匯報》發表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 |
兩會兩文件標誌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央文革小組成立; | 1966 | 為反對美國侵略越南,羅素專門創辦「國際戰犯審判法庭」 |
紅衛兵運動興起 | |
文革「一月風暴」; | 1967 | 歐共體成立;七十七國集團成立; |
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 | 第三次中東戰爭;華盛頓20萬人舉行向五角大樓的反戰抗議進軍 |
革命委員會建立 | 1968 | |
| 1969 | 尼克森上臺; |
| 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 |
| 網際網路在美國誕生 |
用「長徵1號」火箭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 | 1970 | 美軍入侵柬埔寨,引發美國有史以來最廣泛、最激烈的大學生抗議活動 |
高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生 | |
桌球外交;重返聯合國;九一三事件;周恩來調整國民經濟; | 1971 | 基辛格秘密訪華; |
| 第三次印巴戰爭 |
尼克森訪華,籤署《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係開始正常化; | 1972 | 尼克森訪華,籤署《中美聯合公報》;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聯合國《世界遺產公約》 |
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 | |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 1973 |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第四次中東戰爭;越南戰爭結束 |
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理論; | 1974 | 聯大通過「拒絕南非代表參加大會工作」的裁決,表明聯合國已不再是美蘇控制下爭奪世界霸權的工具,它已日益成為發展中國家反對殖民主義的舞臺 |
秦始皇兵馬俑被發現 | |
鄧小平以鐵路為突破口,全面整頓國民經濟;「四人幫」發起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 | 1975 | |
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相繼逝世; | 1976 | |
四五運動(時稱「天安門廣場事件」);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 | |
鄧小平復出;恢復高考; | 1977 | 埃及總統薩達特訪問以色列 |
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 1978 | 埃、以在美國籤署《戴維營協議》; |
中央工作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 | 第一屆裁軍特別聯大; |
安徽鳳陽小崗村「包產到戶」; | 塞內加爾的戈雷島被列入世界遺產 |
《中美建交公報》發表; | |
北京電視臺更名為中央電視臺; | |
各地都有了電視臺; | |
中美建交;《告臺灣同胞書》;停止炮擊金門;鄧小平提出文藝「二為」方向;重返奧運會; | 1979 | 英國柴契爾夫人上臺; |
鄧小平訪美,談臺灣問題。 | 埃及金字塔被列入世界遺產; |
| 位于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被列入世界遺產; |
設立四大經濟特區;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四川廣漢撤社改鄉;發射遠程運載火箭;秦始皇銅車馬被發現 | 1980 | 兩伊戰爭爆發; |
| 古羅馬城以「羅馬歷史中心」為名被列入世界遺產。 |
葉九條,提出「和平統一」; | 1981 | 裡根上臺; |
鄧小平主持制定《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 聯大宣布將9月的大會開幕之日「正式定為國際和平日」 |
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國兩制」;人大五屆五次會議修改憲法,1982年憲法成為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中英香港問題談判 | 1982 | 第五次中東戰爭;第37屆聯大決議,確定1986年為「國際和平年」; |
| 佛羅倫斯被列入世界遺產 |
鄧六條對「一國兩制」詳細闡述; | 1983 | 裡根提出「星球大戰計劃」; |
鄧小平提出教育的「三個面向」方針;中共中央一號文件,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裡根支持「美國之音」、「自由歐洲電臺」,大搞「和平演變」 |
「銀河」巨型計算機 | |
中英籤署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開放14個沿海城市; | 1984 | 梵蒂岡城被列入世界遺產 |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 |
人大六屆二次會議,「一國兩制」成為基本國策; | |
鄧小平提出「不結盟」; | |
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 |
第一顆實驗通信衛星 | |
設立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環渤海四個沿海經濟開放區; | 1985 | 戈巴契夫上臺,開始改革; |
海南建省並設為經濟特區; | 聯合國成員國一致通過《國際和平年宣言》 |
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 | |
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 | |
中國政府正式提出「復關」申請;提出863計劃 | 1986 | 國際和平年 |
中葡籤署澳門問題聯合聲明; | 1987 | 日本經濟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美蘇「中導條約」; |
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中國第一批六處世界遺產:故宮、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泰山、長城、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莫高窟 | 聯合國安理會第一次強制性通過決議,要求兩伊停火; |
| 雅典衛城被列入世界遺產 |
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 1988 | 兩伊戰爭結束; |
提出火炬計劃。 | 聯合國維和部隊獲諾貝爾和平獎 |
中國開始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 1989 | 東歐劇變;APEC成立 |
| 奧林匹亞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 |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 1990 | 戈巴契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引發混亂; |
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 推倒柏林圍牆,兩德統一; |
|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爆發;美國實施「沙漠盾牌」計劃 |
加入APEC | 1991 | 經互會解體;華約解體;蘇聯解體標誌兩極格局解體,冷戰結束 |
| 歐共體籤訂《歐洲聯盟條約》(簡稱馬約),經濟政治一體化加快; |
| 美國相繼開展「沙漠風暴」、「沙漠軍刀」行動 |
鄧小平南巡講話; | 1992 | 雅加達第十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召開,中國成為觀察員國; |
中共十四大; | |
「九二共識」。 | |
網際網路開通; | 1993 | 馬約生效,歐盟成立;APEC西雅圖會議;柯林頓上臺;巴解與以色列在華盛頓籤署《原則宣言》 |
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 | |
頒布《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 | 1994 | 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 |
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遺產 | |
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 1995 | WTO成立; |
江八點;中國申請「入世」 | 以色列拉賓遇刺 |
上海五國機制 | 1996 | |
鄧小平逝世;香港回歸; | 1997 | 亞洲金融危機; |
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 | 培養克隆羊「多莉」成功 |
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 | |
頤和園被列入世界遺產 | 1998 | 巴以達成臨時和平協議;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化解又一次海灣戰爭 |
九屆人大二次會議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 | 1999 | 歐元正式問世 |
澳門回歸;「神舟一號」發射 | |
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思想; | 2000 | 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 |
明清皇陵被列入世界遺產 | 普京上臺 |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 2001 | 美國911事件; |
中國加入WTO; | 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2年開始,每年9月21日為紀念國際和平日 |
上海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一次舉辦高級別的大型國際會議); | |
崑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
超級計算機;人和水稻基因圖 | 2002 | 歐元開始進入流通領域; |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遺產 | 非盟成立 |
「神舟五號」發射,楊利偉登上太空 | 2003 | |
北京奧運會; | 2008 | |
兩岸三通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