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太宰治:努力理解魯迅這位影響中國的作家

2020-12-13 澎湃新聞

日本作家太宰治:努力理解魯迅這位影響中國的作家

吳明益

2017-07-23 16:44 來源:《津輕》

【編者按】

日本作家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出生於青森縣北津輕郡金木町的知名仕紳之家,父親是貴族院議員,但太宰治卻從未享受到來自財富或權勢的種種好處。他一生立志文學,曾參加左翼運動,又酗酒、殉情。在短暫的39年生命中,他創作了五十餘部作品,包括《人間失格》、《斜陽》等。他曾五次自殺,最後一次,1948年,和仰慕他的女讀者投河自盡。

最近,太宰治的「人生三部曲」首度在大陸出版,包括了緬懷故鄉的自傳性隨筆《津輕》、幽默浪漫小說集《小說燈籠》和《人間失格》前傳《小丑之花》。這三部作品,不同於他以往陰鬱頹廢的文風,會讓人感受到一些「暖色調」。以下為臺灣作家吳明益為《津輕》所寫的序言,原題為《唯有再見才是人生》,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

太宰治

一九〇二年,二十二歲的魯迅赴日,兩年後進了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成為仙臺唯一的中國學生。二十多年後,才有那篇知名的《藤野先生》,以及裡頭所回憶的「幻燈片事件」。

《藤野先生》裡魯迅陳述的日本經歷成為魯迅傳奇的一部分,文章中提及課堂上觀看日俄戰爭的其中一張幻燈片,引起日本同學歡呼,讓魯迅意識到自己同胞的麻木病源,也成為他棄醫從文的關鍵。許多論者認為,魯迅後來到東京著手翻譯俄國與東歐文學,參與革命活動,寫出《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都跟這個「幻燈片事件」有關。彼時一代文學家太宰治尚未出生。

一九四四年,三十五歲的太宰治受日本內閣情報局與文學報國會將所謂的「大東亞共同宣言」予以小說化的委託,開始閱讀魯迅,並且於暮冬之際赴仙臺探尋魯迅事跡。翌年,日本戰敗,《惜別》出版。

太宰多數小說都有很濃厚的個人色彩,但《惜別》卻是「他傳」,寫的是魯迅在仙臺的生活。太宰治虛構了一位名叫田中卓的醫師,在記者的來訪下,回憶和魯迅相處的點點滴滴。太宰為了寫作魯迅,將七卷本《大魯迅全集》(改造社)細讀過,作為他理解魯迅的基礎。小說中魯迅對田中的自白,內容顯然都來自於魯迅的作品。與此同時,太宰治還讀了兩本魯迅的傳記,分別是太宰治評述「像春花一樣甘美」的《魯迅傳》(小田嶽夫),以及「像秋霜一樣冷峻」的《魯迅》(竹內好)。

《惜別》在日本文學界的評價並不高,竹內好甚至批評太宰誤讀魯迅,但我卻認為它是一部極有意味的作品。原因之一在於,這部受政府委託的著作裡,太宰借魯迅之口,某種程度批判了軍國主義思想。其次是,太宰也藉由魯迅的文學觀,發揮了自己的文學觀。更有意思的是,在接受委託寫作的同年,他也受了小山書店之邀寫作故鄉,這就是你手中這部美麗的重訪(或告別)故鄉之書——《津輕》。

普通讀者對太宰治的認識,多半建立在《人間失格》與《斜陽》這兩部作品上。放蕩酒色、心靈矛盾、哀傷為人的掙扎,是太宰文學的典型。而他五次自殺的經歷,也常讓人與其小說聯想在一起。相對地,閱讀《津輕》將是完全不一樣的明亮經驗。

《津輕》分為「序文」及「正文」(《巡禮》《蟹田》《外濱》《津輕平原》《西海岸》五章),乍看像是以地理與特色進行「導覽」的遊記,實質上則不然。太宰認真閱讀了大量地方歷史文獻,再穿插訪友經驗與回憶片段,寫出了這部「不只是遊記」的作品。

書中內容我自不必贅述,但不妨提醒讀者注意幾個部分:論者多半認為太宰治的憂鬱性格,與他的家族有關。選擇文學為志業的太宰,很想逃離父親與兄長的權力環境(他的父親津島源右衛門是地方名紳,也是縣議員、眾議院議員、貴族院議員,同時經營銀行與鐵路),而《津輕》正好為此觀點,埋藏了情感線索。

另外,讀者當會發現,除了嘲弄、戲謔的「無賴派風格」外,太宰寫景與敘事都十分出色。《津輕》與《惜別》裡的景色都十分溫暖,那些小酒館、漁村巷弄、堤川、觀瀾山,在港口緩緩落下的粉雪、粒雪、綿雪、水雪、硬雪、糙雪、冰雪(只有雪國的子民才能分得清楚),以及水色淺、鹽分淡,隱隱飄著海潮香味的蟹田海岸……他是如此努力想展示自己故鄉的美與自己文化氣質的根源。此外,太宰的歷史觀、文學觀與思想,也在這部書裡與故舊的飲宴討論中,很自然地鋪展開。

比方說在與阿竹重逢的那段,太宰刻意把拉雜的尋人過程都寫出來,卻讓人緊張地期待。他提到「在兄弟姊妹當中,只有我一個的性情粗野而急躁,很遺憾的就是來自這位養育我的母親的影響」,指的就是十三歲起就照顧他的阿竹,這是對一個女傭的最高禮讚。而當他與好友N君談及故鄉的「歉收年表」,看到每隔幾年就出現的兇年,太宰不禁義憤。他說津輕人將歉收說成「饑渴」,而「我們的祖輩一生下來遇上了歉收,在艱難的困境中長大成人。這些熬過困境的祖輩的血液,也必然在我們的體內流動著」,甚至大膽批判了政府無能。

引用京都名醫橘南谿《東遊記》中的幾則奇幻故事,更讓我仿佛看到眼神天真澄澈的少年太宰——畢竟太宰留下的照片,眼神總是如斯憂鬱。

太宰或許不能理解魯迅留學時所受到的歧視,以及作為一個沒落帝國的子民,在日俄戰爭中所受到的刺激,但他顯然很努力地想理解這個影響中國的作家,並且與他在文學中對話。研究者藤井省三曾為文討論過太宰的《惜別》,提及小說裡魯迅寫了一段文章給「我」,內容正是《摩羅詩力說》的部分段落。「我」回應說:「我覺得,該短文的主旨,指出了與他從前說的那種『為幫助同胞的政治運動』的文藝多少有些差異的方向,不過,『不用之用』一詞讓人感到豐富的含蓄。終歸還是『用』。只是不具有像實際的政治運動那樣對民眾的強大指導性,而是漸漸地浸潤人心,發揮使其充實之用的東西。」「我」並進一步說:「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文藝這種東西,就會像注油少的車輪那樣,無論開始時怎樣流暢快速地運轉,都可能馬上就損毀。」

或許,這才是太宰治抵抗家族權力,對時局與自身情感的迷惘,依靠酒精、毒品、放縱情慾外,真正支持他的根本力量?他希望自己的文學是不斷滾動人生的潤滑劑,是無用卻能浸潤人心的物事。

太宰與魯迅的相似之處,還在於他們對父親形象的抵抗。在這特別的一年裡,他或許短暫地從多重的糾結情感裡抽身出來,體驗了人跟土地的純粹情感。

只是他終究選擇再次告別。

在太宰治的遺作《Good-bye》的前言中,他提到唐代於武陵的詩:「人生足別離。」勸酒的人說,不要再推辭斟滿酒杯了啊,因為「花發多風雨,人生足別離」。太宰說他有一位前輩將詩句翻譯成「唯有再見才是人生」,相逢的喜悅轉瞬即逝,離別的傷心卻黯然銷魂、如影隨形,因此我們一生都得活在告別中。

我將《津輕》視為一部「告別」之作,因為那個太宰歸去的故鄉,正是他要道別的故鄉。而他寫魯迅的作品名為《惜別》(這是藤野送給魯迅照片背後的題字),則是太宰文學精神的另一面向:他一生中多次想以死亡與世界告別,在我看來,正是太宰「惜別」這個世間之故。那個他想離棄的生命,就是他燃燒的生命;而他離去的故鄉,正是他留戀的母土。關於這點,你手上的《津輕》正是美麗的明證。

「人生三部曲」,【日】太宰治/著,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7年6月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太宰治,吳明益,人生三部曲,津輕,魯迅

相關推薦

評論(59)

相關焦點

  • 日本作家太宰治:努力理解魯迅這位影響中國的作家
    【編者按】日本作家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出生於青森縣北津輕郡金木町的知名仕紳之家,父親是貴族院議員,但太宰治卻從未享受到來自財富或權勢的種種好處。他一生立志文學,曾參加左翼運動,又酗酒、殉情。在短暫的39年生命中,他創作了五十餘部作品,包括《人間失格》、《斜陽》等。他曾五次自殺,最後一次,1948年,和仰慕他的女讀者投河自盡。
  • 太宰治眼中的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 昭和二十二年(1947)講談社刊行《惜別》改訂版一向不理會日本政治的太宰治的「政治意圖發言」的行為似乎顯得不尋常,而一直以來喜愛太宰治文學作品的作家竹內好、武田泰淳、鶴見俊介對太宰治表現出了失望的態度,他們共同認為文學作品之中如果夾雜了政治則會改變文學創作的原貌和意義,認為國策小說不應當歸屬於文學作品的行列。
  • 日本"櫻桃忌"緬懷作家太宰治 山梨縣舉行演講會
    原標題:日本"櫻桃忌"緬懷作家太宰治 山梨縣舉行演講會   據日本NHK網站6月17日報導,19日是日本緬懷作家太宰治的櫻桃忌,在舉行櫻桃忌前,山梨縣富士河口湖町在太宰治的文學碑前舉行了回憶太宰治的演講會。  作家太宰治於1948年自殺,其遺體於6月19日,太宰治的生日那天被發現。
  • 日本「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太宰治
    太宰治由於以前太過於看重自己的專業領域,以至於忽略了文學修養的提高,忽然發現自己的文學作品閱讀領域非常淺薄,太宰治這位日本的「無賴派」為代表作家,竟然是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並稱戰後文學的巔峰人物今天利用閒暇時間先看了他的《維庸之妻》、《親友之歡》等文章,感覺文章的遣詞造句細膩、傷感、悲觀,可能不了解日本當時歷史真的是看的雲裡霧裡,只能看個大概,不能領會文章的精髓——日本社會與現代人精神與感官世界的雙重萎靡。
  • 完成最絢麗情死的日本作家:太宰治
    日本作家盛產自殺者,這幾乎是文學愛好者的一個常識,其中最出名的得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和切腹自殺的三島由紀夫,不過,如果有人問日本作家誰是死得最絢麗的那位?回答只有一位,他叫"太宰治",代表作是長篇小說《斜陽》和《人間失格》。
  • 一個自殺了5次的日本作家 太宰治
    太宰治與芥川獎的恩怨情仇 現如今芥川龍之介獎已經成為對日本作家的最高肯定,但在設立的初期卻無人問津,而太宰治在中學時代起便醉心於芥川龍之介的作品,獲得芥川獎無疑可以讓他獲得周遭的肯定和自我的認同,高額的獎金對於當時身處困頓之中的太宰治來說也意義重大。第一屆芥川獎太宰治入圍卻沒有獲獎。
  • 在日本國語教科書中,魯迅 是唯一的非日籍亞洲作家
    這是日本當代最具權威的中國學家之一吉川幸次郎說的,把孔子和魯迅相提並論,可見魯迅對日本的影響之大。加藤嘉一也說過,在日本人的腦子裡,最有名的三位中國人物。一個是孔子,二魯迅,三孫中山。魯迅的作品最先譯成外文的是日文 。
  • 史航:我們要感謝太宰治這種用生命勾勒著世界邊際的作家
    「家庭對於一個成年作家的影響有非常廣泛的意義,就像我們閱讀文學有兩條道路,第一條道路是文本本身,第二條道路是要知道作者的經歷,沒有第三條道路。」作家毛丹青在2019版《人間失格》分享會上這樣說道。由西西弗推石文化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共同打磨出品的2019版《人間失格》於9月1日正式上市。
  • 日本無賴派作家太宰治今年百歲誕辰
    而在中國,太宰治和松本清張的重要作品都有出版,比如太宰治《斜陽》和松本清張《砂器》等。太宰治:日本無賴派大師日本電影界今年計劃將太宰治的四部作品搬上大銀幕,分別是《斜陽》、《潘朵拉的匣子》、《維庸之妻》和《櫻桃與蒲公英》。此外,一部太宰治的漫畫傳記也已出版,它描繪了太宰治的人生哲理:1.必須戀愛;2.必須寫作;3.必須享樂。
  • 太宰治眼中的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政府雖然對文學創作審查嚴苛,卻依然出版了3部魯迅傳記,分別是小田嶽夫的《魯迅傳》,竹內好的《魯迅》和太宰治的《惜別》。△ 昭和二十二年(1947)講談社刊行《惜別》改訂版一向不理會日本政治的太宰治的「政治意圖發言」的行為似乎顯得不尋常,而一直以來喜愛太宰治文學作品的作家竹內好、武田泰淳、鶴見俊介對太宰治表現出了失望的態度,他們共同認為文學作品之中如果夾雜了政治則會改變文學創作的原貌和意義,認為國策小說不應當歸屬於文學作品的行列
  • 日本作家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太宰治太宰治是日本傑出的作家。在短暫的生涯中,他創作了許多名作,給讀者強烈的精神影響。其中,《人間失格》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很多讀者認為其中主人公葉藏的形象來源於太宰治本人,而小說也體現了太宰治代表性的思想和審美風格。偶像當道的大時代,太宰治同樣炙手可熱。
  • 《文豪野犬》中涉及到的作家冷知識,芥川來過中國,泉鏡花是男人
    作家:中島敦1.中島敦除了大家所知的對中國文化造詣很深,其作品《山月記》是模仿唐傳奇小說《人虎傳》改編創作的,也正是漫畫中的「人虎」形象的來源之外,中島敦在進入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學習時的研究主題為作家:太宰治2.說起太宰治,我認為除了用「芥川賞」,還有「自殺」這兩個詞語來概括。
  • 中國現代作家,日本書店都有魯迅,幾乎只有魯迅
    分兩種情況,一是譯成日語的有但不多,近年來我們熟悉的作家也就莫言、餘華、殘雪有限的幾位——莫言是諾獎得主,可以理解;餘華實力擺在那裡,也可理解;殘雪呢,據說是有點變態的日本人就喜歡她那種「變態」寫法。 二是從大陸或港臺舶來的中文原版書,有,但是更少。最要人命的是標價,都要在原定價上增到四五倍以上,有些書價翻到十倍。乖乖,第一次看到書也可以用來宰人。
  • 繼魯迅後被日本文壇高度關注的中國作家非莫言、餘華,是他
    然而面對日本人小視,不多年中國本土作家終於衝出新的成績。莫言獲獎讓日本讀者對中國當代文學不再視而不見,同時這些年令日本文壇徹底信服的中國作家除了殘雪、餘華、莫言之外,閻連科的出現,也徹底改變了當代中國文學在日本的地位。
  • 日本「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太宰治
    太宰治由於以前太過於看重自己的專業領域,以至於忽略了文學修養的提高,忽然發現自己的文學作品閱讀領域非常淺薄,太宰治這位日本的「無賴派」為代表作家,竟然是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並稱戰後文學的巔峰人物。今天利用閒暇時間先看了他的《維庸之妻》、《親友之歡》等文章,感覺文章的遣詞造句細膩、傷感、悲觀,可能不了解日本當時歷史真的是看的雲裡霧裡,只能看個大概,不能領會文章的精髓——日本社會與現代人精神與感官世界的雙重萎靡。
  • 太宰治是日本又一自殺作家,和情人一起投河,悲情「行為藝術」伴其一生
    這四人都是日本現代文學史上著名作家,他們的自殺行為——都發生在功成名就之後——同他們生前作品一樣,都給人心靈留下持久的撞擊。尤其太宰治,這位日本富商和貴族的後裔,一生短暫的39年中,為人所知就有五次自殺,其中三次是和情人一塊相約赴死,有兩次轟動整個日本。
  • 從夏目漱石到太宰治,日本經典文學之作來了!
    1905年,38歲的夏目漱石在雜誌上連載的小說《我是貓》,令他一舉成名,也為他確立了在日本文壇的地位。夏目漱石(1867-1916)夏目漱石是第一個在小說中致力於呈現「人」這一複雜多面體的日本作家。這位被印在日本千元大鈔上的水瓶座文豪,理智、道德潔癖、毒舌,同時又善感、多疑,擅長自我折磨。可以說,日本近代文學的誕生,就始於夏目漱石。
  • 作家中的作家:他直接影響了馬爾克斯等拉美作家
    作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僅僅是作家,另一類是影響作家的作家。現代文學史中有很多影響作家的作家,我們所熟知的就有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福克納、卡夫卡、馬爾克斯等作家。這些作家在現代小說領域都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直接影響了後來的一大批作家,他們被稱為「作家中的作家」。
  • 繼魯迅後最被當代文壇認可的作家不是莫言、餘華或賈平凹,而是他
    局限性卻成了一個區域作家成為國際名作家的阻路石。當人們再回首,繼承魯了迅精神的第一個知名作家自然想到的是餘華,而還有一個與大師魯迅也很相像。不可否認是閻連科。閻連科被學界普遍認為是繼莫言後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 誰才是民國時期最厲害的作家?沈從文、莫言、老舍,還是魯迅?
    圖片:魯迅劇照他原本並不注重這些虛名,是在叔叔的催促下才參加科考的,縣考通過以後,他的四弟碰巧患了疾病,他便乾脆以此為由,退出了科考,繼續求學。之後,他接觸到了《天演論》,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改變。作為曾經到日本留過學的魯迅來說,人性和國民性問題始終是最讓他牽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