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突破12億大關,創造了國產動畫票房新紀錄,位列中國影史動畫電影票房第三,實實在在地點燃了暑期檔電影市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魔童降世》)顛覆經典,在劇情與人設的設計上大破大立,令人耳目一新。
改編經典橋段,延續反抗精神
《魔童降世》中,出人意料地沒有哪吒鬧海、割肉剔骨等經典橋段。可能會有人認為這種改編不盡人意,但不可否認,改編後的故事更具新意,且沒有偏離哪吒的核心精神。
《封神演義》中哪吒割肉剔骨的情節,主要受「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文化影響,藉以反抗腐朽的父權社會,彰顯哪吒的獨立和反抗意識。而《魔童降世》同樣延續了哪吒的反抗精神,不過是對既定命運的反抗,對他人成見的反抗。從《魔童降世》的宣傳文案中可窺電影核心——「打破一切是非定義,不信所謂命中注定」;「不被認可的少年,誤解中倔強成長」 ;「生而孤獨,從不認命」;「若命運不公,就和他鬥到底」。
顛覆人物形象,打破善惡對立法則
《魔童降世》中,幾乎所有主角的形象都具有超強顛覆性,並且打破了善惡對立法則,沒有固定尋常意義上的正反派。
哪吒不再同以往動畫中那樣陽光可愛,而是帶著煙燻妝,紈絝不羈,身負魔氣的「醜」孩子。哪吒身為魔丸轉世,一出生就帶著超強的毀滅性,令眾人膽寒。年紀一大後,便又不受約束,以捉弄他人為樂,實在與我們心目中的「小英雄」相去甚遠。
在電影中,哪吒遭受百姓排擠與非議,被認為是「妖怪」。面對如此成見,他索性破罐子破摔,不斷地作惡搗蛋。但是,哪吒又並非完全意義上的惡人,剝開哪吒咋咋呼呼的粗狂表象,可以發現哪吒內心的善良與渴望,他不過也是一個需要鼓勵、需要承認、需要愛護的孩子。他在山河社稷圖中修煉法術,不過是為了斬妖除魔,證明自己,進而打破百姓對他的成見。
令人比較驚喜的是敖丙的形象,他外形俊美、溫潤如玉、情感細膩,迎合了當下觀眾的審美。《魔童降世》中的敖丙,擺脫了被剝皮抽筋的厄運,成為靈珠轉世,身負龍族使命。從小他便勤懇修行,伸張正義。在被李靖揭穿妖族身份,被太乙真人威脅要狀告天庭時,他為了龍族考量,決意水淹陳塘關,一剎那,他從拯救百姓的英雄變為惡人。但是,敖丙只在短時間內黑化,最後依舊被哪吒所打動,自願與哪吒一同承擔天罰。這時,他的善惡屬性再次顛倒,或者說他本就不論善惡,單單就事論事。這正是人性複雜的體現。
此外,《魔童降世》中李靖不再是腐朽父權的代表,他沉穩內斂,默默奉獻,甘願一命抵一命換得兒子平安,深刻詮釋了父愛如山。殷夫人也並非傳統大家閨秀,而是具有巾幗風採。她活潑開朗,愛與孩子玩鬧。即便她內心對哪吒有愧,但依舊把百姓平安放在第一位,斬妖除魔,為哪吒積福。
《魔童降世》中的所有人物都有血有肉,鮮活立體。他們都不是被單一地規劃入某個陣營,代表著正義或邪惡,而是擁有著自己獨立而複雜的人格和合理的行為動機。
正所謂不破不立,《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膽顛覆經典,勇於創新人設,終於帶來了國內頂尖的動畫作品。儘管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但「瑕不掩瑜」。支持國漫,終有一日,我們能看到屬於中國的封神宇宙。
(圖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