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規劃綱要》在萬眾期盼中終於誕生。恢復白洋澱「華北之腎」功能、白洋澱濱水岸線、規劃建設白洋澱國家公園……規劃中每一條關於白洋澱的內容都讓人心潮澎湃。進入雄安時間,白洋澱必將煥發新的生機。白洋澱的過去是怎樣,未來將如何?雄安見聞帶你跳出時間維度,一起來縱觀白洋澱萬年。
《山海經》:上古時期曾是黃河故道
白洋澱最初是第四紀地質史上形成的文安窪古湖盆區。距今約1萬年前,白洋澱經歷了一次擴張與收縮的演變。
早在新石器時代,白洋澱一帶就有人類聚居繁衍。據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典籍《山海經》記述,上古時期白洋澱曾是黃河故道。當時,中原地區「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大禹治水,開鑿河道,引洪入海,最後一站到達的就是白洋澱,滔滔黃河夾帶著大量泥沙淤積出了白洋澱周邊的冀中大平原。
距今7500~2500年間,渤海海面上升,河北平原東部發生海浸,使白洋澱水域達到最大範圍。北起永清、霸縣、雄縣、容城,西至保定、清苑、望都、定縣,南至安國、博野、肅寧、河間。
兩千年前:水域收縮九河下梢
距今2500年前,古黃河改道南移,加之氣候乾旱等原因,白洋澱水域收縮,局部乾涸。
古黃河改道後白洋澱流域水勢變小,但一些支流並沒有隨著黃河的改道而改道,仍然注入白洋澱,這樣的河流一共有九條。由此奠定了白洋澱「九河下梢」的格局。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防禦齊國的「燕長城」即位於徐水、白洋澱邊緣至雄縣一線。西漢在白洋澱邊置有鄚(今任丘市鄚州鎮)、阿陵(任丘市陵城)、高陽等縣。白洋澱解體後形成若干澱泊。
西漢時期,白洋澱曾出現了多年枯水期。佐證即1985年在王家寨、趙莊子兩地均發現大片的漢墓群,出土了「五株錢」等大量文物。
晉隋唐時期:大溵古澱身影出現
西晉時期,白洋澱流域由枯水變為多水,出現了大量的遊移澱泊。
西晉詞賦家左思(250~305年)在《魏都賦》中有「掘鯉之澱」「蓋節之淵」。掘鯉澱,唐代李善注,「在河間莫縣之西」(今任丘縣莫州),相當於今白洋澱一部分。從名字可以看出,這裡曾經鯉魚遍地。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472~527年)在《水經注·易水注》記述:「易水又東,埿水注入,水上承二陂,於容城縣東南,謂之大埿澱,小埿澱。」這裡所謂的「大埿澱」「小埿澱」(也有稱為「大渥澱」「小渥澱」),也稱「大殷澱」「殷家澱」,即今天的「大王澱」「小王澱」。
隋煬帝開鑿永濟渠,太行山發源的大小河流,遇到運河阻攔,在低洼處形成澱泊。博野有君子澱,文安有狐狸澱。唐代「瀛(河間)莫(鄚州)間有九十九澱」。
原名「白羊澱」最早記載在宋代
到了宋代,出於軍事需要,防止遼兵的入侵,通過建阡陌築堤、浚溝渠,河通澱、澱聯河,建成了自邊吳澱至泥古海口,綿延七州郡,屈曲九百裡,形成「深不可行舟,淺不可徒步」的「塘濼防線」。
《宋史·河渠志》載:「東南起保定(新鎮)軍,西北雄州,合百水澱、黑羊澱、小蓮花澱為一水,衡廣六十裡,縱二十五裡或十裡,其深八尺或九尺。東起雄州,西至順安軍,合大蓮花澱、洛陽澱、牛橫澱、康池澱、疇澱、白羊澱,衡廣七十裡,縱三十裡或四十五裡,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這是最早關於「白洋澱」的記載,白洋澱原名「白羊澱」。有資料說,當時水勢浩大,風起浪湧,如奔跑的羊群,故名「白羊」。
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黃河決堤澶州小吳埽,東北流入河北與白溝合流於天津入海。渾流回灌白溝,使屯田塘泊淤塞。塘泊解體為若干澱泊。
明朝:決堤變「澤國」改名「白洋澱」
在明弘治元年(1488年)之前,白洋澱淤成平地,「地可耕而實,中央為牧馬場」(《新安縣誌》)。
到了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楊村一河決入,始成澤國」(《大清一統志》)。楊村河即今瀦龍河。
明代唐河流至蠡縣境內,稱楊村河。原經蠡縣洪善堡村南,東流入河間,正德十二年自藺家圈口北決,經劉氏(今留史)、玉田、緒口,過高陽、安新,入白洋澱,使白洋澱再度成為積水澱泊,出現了「汪洋浩淼,勢連天際」的景觀。於是,將牛馬羊的「羊」字,換成了汪洋大海的「洋」。
嘉靖年間,白洋澱載入志書。嘉靖《河間府志》(1540年修)記載,「白洋澱(在)關城,周六十裡,與安州、新安、高陽共之。深廣四通,芰荷交匝,望之若江湖焉」。這裡記述的是今白洋澱「本澱」,關城村是時隸屬任丘,今屬安新縣。
清代:跌遭水患治理後大溵澱枯竭變耕地
到了清朝,水患時有發生。順治、康熙十分重視白洋澱的治理,修築了不少堤防和閘涵,《新安縣誌》記載。「堤偃蜿蜒,可數百裡」。康熙治水似鯀,一次曾築堤120餘裡,卻導致以後大水沒新安城(今安新縣),「跌遭水患」。
雍正三年(1725年)瀦龍河決口,白洋澱堤潰,怡賢親王允祥查勘之後向雍正呈報了《敬陳水利疏》。指出「畿內六十餘河之水會於西澱,經霸州之苑家口會同河,合子牙、永定二河之水匯為東澱,蓋群水之所瀦也」。提出「治直隸之水,必自澱始」的治理意見,並得以實施。
雍正吸取父親的前車之鑑,效法大禹,「既堵亦疏」,切斷北水來源,自此大溵澱(今大王澱)乾涸而變為耕地。
乾隆九年(1744年)利用河渠舊跡施工,將唐河引入府河,從保定府新閘到安州膳馬廟修建了六座閘口,既解決了洩水問題,又開闢了新的航道。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劃定了西澱和東澱的界線,大清河自雄縣下行經過張青口(今文安),口西為西澱,口東為東澱(《清史稿·地理志》)。據此,張青口以西的柴禾澱(今百草窪)、大港澱、燒車澱、白洋澱等澱泊,均屬西澱。
近現代:紅色白洋澱成就中國文學上豔麗的奇葩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白洋澱蘆葦叢蔽,各澱之間有壕溝相連,成為抗日武裝力量「雁翎隊」與澱區人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有利條件,是抗日根據地之一。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白洋澱回到人民手中。
隨著「雁翎隊」英雄事跡的傳頌和以白洋澱軍民抗日為題材的小說《新兒女英雄傳》《荷花澱》、電影《小兵張嘎》的發行和放映,白洋澱已馳名中外。白洋澱的名稱,逐步取代了西澱的名稱。
新中國建立後,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白洋澱上下遊皆通航。經府河上通保定,經趙王河、大清河下達天津,並與運河、子牙河航線連通。在津保航線上,任丘設有苟各莊、十方院,七間房等碼頭。任丘所需煤炭、木材、砂石料等生產、生活物資的調入和土特產品的調出,大部分靠航運。1965年以後,河道水源逐漸減少,先是保定至白洋澱斷航,隨後白洋澱至天津也斷航。
未來的白洋澱
《雄安規劃綱要》全文十章,十幾次提及白洋澱,每一條關於白洋澱的內容都讓人心潮澎湃。
1.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澱、水系疏浚等生態修復治理,強化對白洋澱湖泊溼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態空間的保護,確保新區生態系統完整,藍綠空間佔比穩定在70%。
2.先期劃定以白洋澱核心區為主的生態保護紅線,遠期結合森林斑塊和生態廊道建設逐步擴大。
3.「南澱」即南部臨澱區域,通過對安新縣城和澱邊村鎮改造提升和減量發展,嚴控臨澱建設,利用白洋澱生態資源和燕南長城遺址文化資源,塑造傳承文化特色、展現生態景觀、保障防洪安全的白洋澱濱水岸線。
4.依託白洋澱清新優美的生態環境,利用城鎮周邊開闊自然的田野風光,隨形就勢,平原建城,形成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鎮空間,清新明亮的宜人環境,舒展起伏的天際線,展現新時代城市形象。
5.開展白洋澱生態環境修復,展現碧波萬頃、荷塘葦海的水域生態景觀,實現城澱共生共榮。
6.依託白洋澱、重要水系、溼地,塑造濱水活動空間,豐富親水活動類型。
7.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城水林田澱系統治理,做好白洋澱生態環境保護,恢復「華北之腎」功能。
8.建立多水源補水機制,統籌引黃入冀補澱、上遊水庫及本地非常規水資源,合理調控澱泊生態水文過程,使白洋澱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
9.實施入澱河流水質目標管理,確保入澱河流水質達標。合理劃定清淤範圍,科學有序實施澱內生態清淤,消除內源汙染,修復水體底部水生動物棲息生態環境,提升澱泊水環境質量,將白洋澱水質逐步恢復到Ⅲ-Ⅳ類。
10.利用自然本底優勢,結合生態清淤,優化澱區生態格局,對現有葦田荷塘進行微地貌改造和調控,修復多元生境,展現白洋澱荷塘葦海自然景觀。實施生態過程調控,恢復退化區域的原生水生植被,促進水生動物土著種增殖和種類增加,恢復和保護鳥類棲息地,提高生物多樣性,優化生態系統結構,增強白洋澱生態自我修復能力。
11.遠景規劃建設白洋澱國家公園。完善生物資源保護策略,保護澱區獨特的自然生境和景觀,保持澱區溼地生態系統完整性,努力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試驗區和科普教育基地。
12.優化完善白洋澱及上遊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加強生態空間管控體系建設,實施智能生態管控,全面建成與生態文明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生態環境管理模式。
13.建設城市通風廊道,構造城澱局地氣流微循環系統,將白洋澱涼爽空氣輸送到城市中心。
14.構建銜接「太行山脈-渤海灣」和「京南生態綠楔-拒馬河-白洋澱」生態廊道,形成連山通海、南北交融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15.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適滯的原則,充分發揮白洋澱上遊山區水庫的攔蓄作用,疏通白洋澱行洪通道,適當加大下遊河道的洩洪能力,加強堤防和蓄滯洪區建設,提升大清河流域防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