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奇特現象

2020-12-18 每日科技網

        【每日科技網】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與測繪、海洋化學與生物生態和海洋環境熱點等六大學科領域調查,取得了豐碩科考成果,特別是在全球發現了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奇特現象

  隨船領隊、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李鐵剛介紹,「向陽紅01」船於2017年12月30日開始執行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海上考察歷時46天。科考隊員克服天氣惡劣、環境生疏、浮冰肆虐和裝備條件不足等困難,在超額完成計劃任務基礎上,加深和擴展了科考內容和科學目標,取得了豐富科考成果。

  其中,科考隊員最重要的發現是在南極發現了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的現象,並獲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形成與海底熱液活動密切相關的直接地質與地球物理證據。

  在南極一海域,科考隊員基於海底地震、淺地層剖面、電視轉鬥等裝備對不同地質單元的海底沉積物進行了定點採集,完成了15個站位的箱式取樣和8個站位的柱狀取樣,採集到熱液活動和冷泉活動產物。

  李鐵剛說:「這兩種樣品相距僅200米左右,且處在同一地質構造,說明這裡有熱液和冷泉共生的系統。他說,過去認為冷泉形成有生物和熱成因等多種成因類型,這次的調查成果為海底冷泉的熱成因提供了直接證據,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熱液和冷泉是近年來國際海洋科研熱點,因為熱液區和冷泉區不僅有非常特殊的化能生態系統,顛覆了人們「萬物生長靠太陽」的認知,而且熱液區和冷泉區有豐富資源,熱液堆積而成的「黑煙囪」有金、銀、銅、鋅、鉛等金屬,冷泉的產物之一就是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但此前人類還未發現熱液與冷泉並存的現象。

  彌補我國南極考察薄弱區域開創多項「第一」

  隨船首席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彥鵬介紹,本航次,科考隊發揮「向陽紅01」船靈活機動且具有動力定位優勢,針對特定科學目標,對我國南極科考的薄弱地區——南極大西洋扇區進行了系統調查。

  ——將我國南極科考由傳統的西經45度向東擴展到了西經37度海域,東西展布400多公裡,將威德爾海與南大洋進行水交換的「交通要道」進行了全面調查。在穿越德雷克海峽期間,科考隊員在海峽中部順利完成了2個站位的綜合海洋環境要素觀測,這也是我國科考船在南大洋西風帶中心的關鍵區域獲得大深度全水深綜合海洋要素觀測剖面。

  ——給南極東部半島海域戴上「動態心電圖」。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高立寶介紹,科考隊員成功在南極鮑威爾海布放了2套深水潛標,觀測海洋不同深度水團的流速、溫度、鹽度等理化參數的變化,就像長期監測這個海域的海洋「律動」與「脈搏」,與人類做「心電圖」一樣。

  「我們布放潛標的地方是環南極洋流的關鍵區域,長達一兩年的連續觀測數據對認識和了解此洋流非常重要。」李鐵剛說,南極洋流是阻斷赤道區域和南極區域物質能量交換的流系,對南極乃至全球氣候都有重要影響。

  ——對南極大西洋扇區海底進行了大範圍全覆蓋的海底地形測量,完成調查測線約8880公裡,繪製了6個重點區塊約15000平方公裡的高質量海底地形圖,前瞻性建立了適合多波束測量的校準區,為我國未來在南極周邊海域開展無人船、AUV等其他載體的海底全覆蓋測繪奠定了基礎。

  南極竟有「微塑料」

  微塑料是近年來海洋環境熱點話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14年就將微塑料汙染列為十大緊迫環境問題之一。全球每年約有3千萬噸塑料進入海洋,那些尺寸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就是微塑料,它們的化學性質較穩定,難以降解,可在海裡存在數百甚至數千年。微塑料會對海洋生物帶來致命影響,並威脅人類健康。

  近年來,各國科研人員在不同大洋都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而在本次「向陽紅01」船的南極科考中,科考隊員竟在南極這片人類活動非常少的「淨土」也發現了「微塑料」。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承君介紹,科考隊員在南極鮑威爾海盆通過船載泵,取得500升表層海水,通過過濾海水形成了濾膜。科研人員通過顯微鏡觀測濾膜後發現,濾膜上有五六個小於0.3毫米的微塑料,其中比較明顯的是濾膜中央的藍色纖維細線,密度略高於大洋平均水平。據初步估計,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纖維狀的塑料繩。

  「在南極發現微塑料,預警人類活動的汙染已遍布全球各個角落。」李鐵剛說。

相關焦點

  • 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與測繪、海洋化學與生物生態和海洋環境熱點等六大學科領域調查,取得了豐碩科考成果,特別是在全球首次發現了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 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
  • 海底熱液冷泉並存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海底熱液冷泉並存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時間:2018-03-21 12:01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底熱液冷泉並存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近日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與測繪、海洋化學與生物生態和海洋環境熱點等六大學科領域調查
  • 【科普秀】「發現」號探秘南海冷泉 解密世界海底資源寶庫「冷泉」
    此外,我國自主研發的自治式水下機器人「探索」號,7月24日在南海北部開展首次試驗性應用,預計水下作業時間20小時。「科學」號正在南海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2017年南海綜合考察航次。什麼是冷泉?
  • 到南海的「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冷泉系統是一種深海自然現象,由富含甲烷的流體滲漏至海底而形成。
  • 【中國科學報】冷泉:海底「沙漠中的綠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馮東從事冷泉活動研究已近十年,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冷泉」是相對於海底另一流體活動「熱液」(熱液真「熱」,有時甚至比海水溫度高出二三百攝氏度)而言的,英文稱為「Cold Seep」。
  • 到南海「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的「生命綠洲」
    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冷泉系統是一種深海自然現象,由富含甲烷的流體滲漏至海底而形成。海馬冷泉位於南海的西沙海域,總體呈東西向條帶狀展布,水深為1350-1430米。
  • 南海深部計劃:到「海馬冷泉」探秘海底生命綠洲—新聞—科學網
    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是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連日來,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我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冷泉系統是一種深海自然現象,由富含甲烷的流體滲漏至海底而形成。
  • 從龜山島認識海底熱液|漲知識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以為大洋深處是黑暗和死寂的生物沙漠,這種觀念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美國科學考察艇阿爾文號兩次深潛到東太平洋海底之下的深處,發現了深海黑煙囪,採收了許多生物樣本才被改變。人們發現深海海底實際上就像熱帶雨林,生物的多樣性非常高。至今人類已發現數百個海底熱液區。
  • 鯨落與熱液、冷泉——深海生命的三大「綠洲」
    本航次自3月10日開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何為「鯨落」? 當一條鯨魚在海洋中死去的時候,龐大的屍體會沉到海底。科學家在這些有多樣化生物群落的熱液噴口區,已發現約500種前所未知的動物物種。熱液噴口區的生物在高壓、劇變的溫度梯度和高濃度的有毒物質包圍下,形成了極為獨特的生物結構、代謝機制,體內產生了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質,例如嗜鹼、耐壓、嗜熱、嗜冷、抗毒的各種極端酶。這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質功能各異,在壓力巨大、一片漆黑的海底形成了一片繁華的生命奇景。
  • 【科技日報】冷泉專家談冷泉
    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員馮東是冷泉專家,曾在美國進行5年相關研究,多次出海考察冷泉。他向記者介紹了冷泉的一些有趣知識。早在1977年和1979年,美國人就發現了生長有重晶石和管蟲的冷泉,但當時認為那是「低溫熱液」。1983年,美國科學家確定了第一個冷泉,那是在墨西哥灣的佛羅裡達陡崖,3200多米深的海底。
  • 在那深藍的海底,生物多麼神奇
    「海馬冷泉」的精彩海底世界海馬貽貝海底冷泉反映了地球深海海底的一種極端環境。來自海以下以甲烷為主的流體以噴湧或滲漏方式從海底溢出,並產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這種作用及其產物被稱為「冷泉」。冷泉區海底的水溫並不比周邊海底水溫低,但相對於人類早期發現的深海「熱泉」(又稱海底熱液)的溫度要低得多,故得名「冷泉」。
  • 從1390米海底擒獲奇特新群落、新物種 「海六」凱旋歸來了!
    從1390米海底擒獲奇特新群落、新物種 「海六」凱旋歸來了!航次技術負責人陳宗恆告訴記者,這次還首次捕獲1390米海底奇特管蟲群落,而這些新發現,基本可以判斷新的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生擒新物種,「海馬」現奇功據悉,共享航次開展了20多項海上科學考察任務,以多方項目合作的方式,實現聯合調查創新。
  • 7000多米的海底,竟然有這麼多「神奇」
    「神奇」二:冷泉 深海裡的神奇,不僅有熱液,同時也有冷泉。 遠觀深海冷泉,晶瑩的氣泡從海底不斷冒出,像是小孩在玩吹泡泡遊戲。 冷泉也是一種神奇的海底現象,是指來自海底沉積物中含有硫化氫、甲烷及其他富碳氫化合物的流體在海底表面的滲漏活動。
  • 中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活躍海底熱液噴口
    中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活躍海底熱液噴口   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
  • 中國首次開展遙控無人潛水器與自治式水下機器人同時海底作業
    中國首次開展遙控無人潛水器與自治式水下機器人同時海底作業 搭乘「科學」號遠洋綜合科考船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與「探索」號自治式水下機器人,7月26日同時在南海北部下潛作業,這也是我國首次實現兩類無人潛水器同時海底作業
  • 我國首次使用兩臺深海作業級潛水器在「海馬冷泉」開展聯合科學考察
    其間,兩船分別搭載4500米級深海作業型潛水器「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對南海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海馬冷泉」區進行聯合科學考察。這是我國首次使用兩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化大深度潛水器進行具有國際前沿科學技術水平的聯合科學考察。「海馬」號和「深海勇士」號是不同類型的深海作業型潛水器,開展聯合考察可有效發揮各自的功能優勢。
  • 「蛟龍」首潛冷泉區 首次發現大批大型海底生物
    ` 6月17日9時15分,從江陰港搭乘「向陽紅09」母船出發的「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在南海北部冷泉作業區開始首次下潛作業。至記者發稿時,「蛟龍」號已完成各相關下潛試驗任務,成功浮出水面。「蛟龍」號載人深潛總指揮劉峰通報說,本次「蛟龍」號深潛工作超額完成預定下潛目標,驗證了「蛟龍」號及其人員裝備的深潛航行和定位能力,並首次發現了大批大型海底生物。
  • 日本在衝繩近海新發現大規模海底熱液礦床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共同社4月8日報導,日本在衝繩列島近海新發現了「海底熱液礦床」地層。報導稱,該礦床預計規模較大,銅、鉛、亞鉛等儲量豐富。日本礦物資源一貫依賴進口,這一發現使日本在確保和穩定礦產資源方面「邁進了一大步」。此次海底礦床調查地點位於衝繩縣那霸市西北約130公裡處的專屬經濟區(EEZ)。
  • 並不「冷」的海底冷泉系統--中國數字科技館
    /t20200910_1033984_taonews.html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