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地產網 「小房企」光明地產曾有一個「大夢想」。
光明地產董事長、總裁沈宏澤在2019年5月份的股東會上如是描述:「公司的發展前景是1+7+5+X,要把其它業務板塊做起來」。所謂「1+7+5+X」即是光明地產多元化轉型的方向。
而上海崇明東平小鎮就是光明地產轉型的開始。
10月13日,光明地產公告稱,公司以2614.53萬元通過協議收購光明集團上海東平小鎮農場有限公司30%股權且承擔2911.701萬元債務,交易收購總金額為5526.231萬元。
這也意味著,東平小鎮正式成為光明地產的全資子公司。
於同日,光明地產發布另一則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農工商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5955.06萬元通過協議收購桐廬飄鷹置業有限公司100%股權且承擔約5.7億元債權,交易收購總金額為6.29億元。標的公司為光明集團下屬公司。
依靠光明集團的「輸血」,這兩筆收購為光明地產注入了不俗的資產。若回顧光明地產的發展歷史,亦可發現,靠母輸血早已是常態。
一位長期研究上海區域房企的人士告訴觀點地產新媒體:「作為上海本土開發商,光明地產很少出現在公開市場拿地,基本沒什麼成長,已經錯失了很多機會。好在是國企,否則處境很難。」
多元化試點
按照光明地產的設想,「1+7+5+X」戰略,即1是房地產主業;7是保障房建設、城中村建設、殷實農場建設、歷史名鎮保護與開發、城市更新建設、租賃房建設和物流園區;5是商業、物流、供應鏈、服務和建設五個平臺;X是全新的商業模式。
關於轉型的原因,沈宏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轉型就是為了長期穩健持續控風險的發展。房地產未來的發展無法預期,因此要把其他板塊做起來,讓企業站穩。2018年開始,公司已經著手對業務結構進行調整,已經在朝著去地產屬性的方向努力。」
作為光明集團旗下的地產公司,光明地產率先將目光放在農場產業地產項目。原因也很簡單,背靠著光明集團在農業產品產業鏈的基礎優勢,降低建設成本等。
於去年11月份,光明地產協議收購光明集團、上海崇明農場有限供公司所持有的東平小鎮70%股權,總成交價7000萬元。收購完成後,東平小鎮農場將納入光明地產的合併報表範圍。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到,上述交易協議在2019年倒數第二天完成交割。而剩餘的30%股權,則本次進行協議收購,兩次收購合計斥資1.25億元。
資料顯示,東平小鎮成立於2018年5月22日,註冊資本為1億元,由光明集團及光明食品集團上海崇明農場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主要負責崇明東平光明小鎮的開發與經營。
不過,為了推進東平特色小鎮建設,早於2017年,光明集團就成立了光明東平特色小鎮籌備組,籌備將東平小鎮打造成為集食品產業和花卉產業為一體的特色小鎮。2018年4月,崇明區成功申辦第十屆花博會,東平光明小鎮成為了花博會啟動區的重點項目,總規劃面積1.74平方公裡。
到了今年3月份,東平小鎮公司以底價6.6億元競得上海市崇明區花博園配套東平小鎮02-01、05-01、05-05、06-01、07-05地塊,屬於光明東平特色小鎮一期開發項目,總用地面積17.32萬平方米。
光明集團完成前期項目孵化過程之後,此時光明地產入局東平小鎮項目,毫無疑問,開發、建設、招商等難度已經小了很多。
對於東平小鎮項目,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表示,崇明雖然發展不錯,但是有點被邊緣化,始終和主要市區有天然屏障,交通問題不徹底解決很難發展。同時,上海做農場不是沒機會,但這是一個注重長遠收益的投資,並非樓盤一樣一次性開發結轉收入,效益也差很多。
除了東平小鎮外,光明地產的其他新業務也在推進中,沈宏澤曾透露,在農場建設上,正在積極配合包括崇明國際生態島、五四農場升級改造等各項工作,宜興光明小鎮也將全面啟動。「以東平小鎮、花博會、光明田緣等項目為切入點,協同光明集團的資源,在上海、江浙地區,乃至於全國進行布局。」
資金承壓
實際上,光明地產的成立時間僅有五年,出身時已經接近房地產行業發展好時機的尾聲,可以說錯過了搭上行業高速前進的「末班車」。
2015年,光明地產前身海博股份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將原來發展空間不大的業務置出,注入光明集團旗下的農工商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農工商)100%股權和上海農房25%股權,並更名為「光明地產」。
重組時,農工商曾作出業績承諾,未來三年扣非後歸母淨利潤累計36.87億元。彼時,還是擔任農工商總裁的沈宏澤透露,目前農工商在全國有4600畝土地未開發。
同時,光明集團也承諾,對於置入的部分資產價值保證及補償,將在三年內完成相應的劃撥用地,變更為出讓用地的手續,若未能完成,將按高價回購該等不動產。
憑著兩項承諾和原有土儲基礎,光明地產有過三年短暫的輝煌。2015-2017年,光明地產實現籤約銷售金額126.66億元、189.33億元、236.52億元;營收為123.87億元、207.82億元、208.11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為10.07億元、19.03億元、12.76億元。
於2017年末,光明地產承諾目標完成率為104.95%。但之後,光明地產開始懸崖式的下滑。2018年,其營收、淨利潤、基本每股收益、經營活動現金流等核心財務數據,全面下滑。
2019年,光明地產更是出現「腰斬式」下滑,但負債水平卻在不斷攀升,總負債由390.87億元增至707.09億元,其中2019年末有息負債將近500億元。並且在2018-2019年期間,光明地產新增面積為144.52萬平方米、192.0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3.34%、32.91%。
今年上半年,光明地產依然沒有扭轉頹勢。營收同比下降68.74%至22.88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127.85%至-1.4億元;基本每股虧損-0.1043元。
顯然,如此財務表現,在今年行業監管形勢逐漸嚴厲的情況,光明地產的高槓桿模式已經難以持續。其在2020年上半年有意減少土地投資,新增房地產儲備面積僅有47.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1.11%。
另據觀點指數不完全統計,年初至今,光明地產在浙江慈谿、廣西柳州、浙江寧波等城市共斥資44.34億元(全口徑),新增土地面積48.95萬平方米。其中,也保持一貫通過收購、增資方式擴儲的方式,並且權益佔比普遍較低。
僅有三個參與招拍掛的項目,一個為東平小鎮項目地塊,一個全資拿下後立即出售50%股權引入萬科,最後一個地塊代價只有4083萬元。由此可見,光明地產目前的資金壓力。
對此,盧文曦分析,目前看來,光明地產多元化可能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公開市場拿地已經競爭不過人家,土地儲備可能有局限性,所以發展遇到瓶頸。同時,崇明雖然有很多土地資產,但問題在於過度集中。
「像寧波江北這樣大項目需要大資金,而且萬科品牌有效應在這裡,光明地產藉助這一效應可以加快項目去化,避免資金承壓。」
歷年財報顯示,光明地產的存貨周轉率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2015-2019年分別為0.46、0.43、0.43、0.33、0.17,2020年中為0.03。同時,今年上半年,其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70.39%至89.8萬平方米,竣工面積同比下降75.13%至16.51萬平方米。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我們,按照之前多次提及的國企退房業務,以及近期國資委鼓勵國企和民企重組,不排除光明地產會進行兼併重組。目前,它已經遇到發展瓶頸,半大不小,還在耗費資源。
「可以考慮重組,這樣能更好利用好資源,盤活資產,發揮其價值的話,是好事,比現在這種狀態要強」,上述人士說道。
解局 | 從局外到局內,觀察和解讀行業、企業與市場的真實一面。